猜你喜欢的书
汉滨集
诗文别集。南宋王之望撰。十六卷。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今属湖北)人。后寓台城。绍兴进士。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孝宗时,累官参知政事,寻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后曾以功加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旋又罢去。原有集六十卷,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采撮裒缀所存十之三四,成今本。有赋三首,古体诗三十五首,近体诗一百三十八首。其他各体文三百二十六首。之望历官颇有政绩,唯隆兴时力主和议,以割地啖为计,故为人抨击。“其诗文则皆疏畅明达,犹有北宋遗矩。诸札子亦多足以考见时事,与正史相参,未可遽废。”(《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卜岁恒言
中国清代谚语类型的农书。作者吴鹄,字斗文,江苏扬州人。全书四卷,主要采自前人著述,分门别类地加以编辑。所引《农桑要览》、《农圃春秋》、《农事须知》、《畜牧须知》等各家书目均无著录,还辑录了一些现已失传的材料。据道光刻本序文的年月推断,成书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本书内容全是前人著作中有关言论的摘录,主要是天气谚语,但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强调运用天气谚语要因时因地灵活掌握。全书除了一部分按月记载占候外,还按天象、物象记述有天气和农业气象谚语。因其写作年代较近,故所记更接近于现代流传的谚语。如“若要麦,见三白。冬无雪,麦不结”。“朝霞暮霞, 无水煎茶”。此书未见原刻本, 只见嘉庆八年(1803年)的重刻本以及道光刻本和光绪年间的两种刻本。
兰台轨范
八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九 (1764)。“兰台”本是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后又称史官为兰台史或兰台,本书即取材于历代医著撰写而成,作者认为其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名。卷一为通治方;卷二至卷八为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治,按证分门论述。徐氏持论,多以张机所传为主,认为古之经方,唐人流传下来的已有窜乱之处,至宋元以后更迷失古法。所以此书辨证论治悉宗《灵枢》、《素问》、《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之旨,所录诸方亦多取于上述诸书。而宋代以后方剂则采其经验证有效者。徐氏自称“本《内经》以探其本,次《难经》及《金匮》、《伤寒论》以求其治;其有未备者,则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广其法,自宋以后诸家及单方异诀,择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附焉。”此书取材十分严谨,对病名方药主治和配伍等内容论析简要,颇具条理,对各病的论述,较诸家方书只说主治某证而不言其所以然者,能先论病源,次辨病证,后立治法,反对单凭切脉诊断疾病和滥用补药,提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砭、熨、引、按摩等法,亦应相宜采用。其学术见解,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然徐氏天性好奇,颇信服食之说,所注《本草》于其久服延年之论皆无驳正。书中所列通治方中,于《千金方》中“钟乳粉”和《和局剂方》中“玉霜园”之类的金石燥烈之药亦多取之。是为此书之弊。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 洄溪草堂原刻本、《四库全书》本
素问识
医经著作。8卷。日本丹波元简 (廉夫) 撰于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作者撷取《素问》72篇(除7篇大论与刺法、本病论) 之精要,摘录王冰、马莳、吴崑、张介宾等注家之言,及朱丹溪等学术见解,参考经传百氏,对《素问》某些条文进行训诂、解词、校勘和注释,并对前贤疏义之失,予以订正。卷首有素问解题、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及全元起本卷目等。要言不繁,识见允正,为研究《素问》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现有日天宝八年 (1837年)刊本,日文久三年 (1863年) 排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八识规矩颂讲记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佛历二五一七年九只十二日起讲于灵峰般若讲堂——在佛教成为最根本最中心的问题,实无过于有关心识问题。因为学佛最高的理想目标,虽说在于怎样的离苦得乐,怎样的断惑证真,怎样的转迷开悟,怎样的超凡人圣,但要真正达到这一最高的理想目标,最重要的一个前题,在于怎样将心改善,使之得到最极清净的完成。
无量大慈教经
亦称《大慈教经》、《慈教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欲入涅槃时付法与阿难,嘱令以方便之力,善化善育众生,令出苦海,故特演说此经,称众生如持诵者,得免监狱、疾病、地狱三难;又谓称我名者,悉闻悉见,随声往救。经中强调释迦牟尼慈悯众生,故出此经以救众生,念此经者功德无量。经末有“汝等见振旦国”云云。本经名初见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