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素诗话

作者:蒋箸超
民权素诗话

民权素是近代文学杂志。创刊于1914年4月25日。初为不定期刊,第6集后改为月刊。1914年4月25日创刊于上海。第1集由刘铁冷、蒋箸超合编,第2集起由蒋箸超主编。民权出版部发行。1916年4月15日终刊。共出17集。蒋箸超等人原为《民权报》编辑,因触犯袁世凯而该报被封,遂而另创《民权素》。《民权素诗话》共收录民权素众人诗话十四篇。

蒋箸超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与妻诀别书

与妻诀别书

林觉民撰。亦称《寄妻绝笔书》、《与妻书》、《绝笔书》等。载《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写给妻了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信中委婉曲折地倾诉了自己对妻子的厚意深情,请她理解自己勇于赴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的满腔仇恨,反复阐明了个人和家庭与祖国前途和革命事业的关系,并鼓励妻子要“为天下人谋永福”,不要为他悲伤。此信表现了作者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的高尚品质和为拯救祖国危亡,使亿万苦难同胞从帝国主义魔爪和封建统治桎梏下解放出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战斗精神。全信笔调委婉曲折,不仅辞意恳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而且语言简明流畅,情真意切,直抒胸臆;并将叙事、说理和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把爱妻子的感情寓于爱祖国的感情之中,读来感人肺腑。

春明新史

春明新史

本书续《春明外史》之后。 北京千台花农刘德胜,由于卖花的机遇,投在书局王经理门下,当了花匠,因为得罪了经理的贵客,改投到大帅薛又蟠部下汽车队当了三等兵。一次,因说书深得大帅赏识,一提为挺进营长。打几回恶仗,招抚几个土匪,便又由团长、旅长升为师长,有权有势,富双全,坐轿车,住洋楼,抽大烟,搞女人,花天酒地,恣意作乐,为所欲为。不料兵变,叛亲离,成了光杆司令,于是怀揣着八十万银元存款折,回北京找到姘妇、名演员吴月卿约定吉日成婚。不料在筹办婚事期间,突见自己当年的顶头上司包旅长流落街头,孙督军利刀碎割而死,又得知吴月卿与别人有私情,并不爱他,不觉心灰意冷,婚礼之日,竟削满头青发,一拂衣袖出门而去…

唐末藩镇演义

唐末藩镇演义

一本书以提倡信义唤醒世人为主旨
一本书起自黄巢作乱,终于朱温被弑,凡三十八年
一本书大事依据通鉴新旧唐书五代史,但详于藩镇事迹,其它与武事无涉者多付阙如
一本书采用小说中白话演义体裁,便于普及。惟当时诏命书札文章华茂者,则仍其旧。盖用白话译出,不独冗长,更嫌乏味,反令阅者厌观

玉谿生诗说

玉谿生诗说

唐诗别集选评本。清纪昀评说。约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有手抄本,沈厚塽辑评、光绪十三年(1887)朱纪荣朱氏槐庐校刊本以及镜烟堂十种本等。槐庐校刊本朱纪荣《序》云:“抄本《玉谿生诗说》二册,中多批抹增删之处,朱墨烂然,皆公手迹。闲取沈辑本对校,颇有不能吻合”,“盖沈所见仅是评本,而此则别自为编断,为后定之本无疑也”。于是经雠校后付梓,入《槐庐丛书》三编。全书上下二卷。上卷为李商隐诗选评,按照纪氏的品评标准,“于流俗传诵尖新涂泽之作,大半弃置,而当时习气所渐流于飞卿、长吉一派者亦概为屏却,却瑕取瑜,宁刻毋滥”(《序》),然后录诗若干,间采诸家之评而附以己意。下卷为“抄诗或问”,以问答形式说明诸不入选诗的取舍理由,也评说诗旨高下、艺术成败,兼及各家注释、评论之得失等,涉略较广,形式也比较灵活。朱纪荣《序》谓:“以明其取裁之义,举全集诸题或取或不取,皆有说以处之。”作者原抄本有《补遗》一卷,朱氏校刊时依次入之。又有《补录》若干条附于卷首。本书是较早的李商隐诗选评本,于义山诗多有一家之所得,但所论亦难免偏颇,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对之即多有辨驳。

辩命论

辩命论

南朝梁刘峻撰。此论约作于天监八年(509),因不被梁武帝任用而作。李善云:“孝标植根淄右,流寓魏庭,冒履艰危,仅至江左。负材矜地,自谓坐致云霄。岂图逡巡十稔,而荣惭一命。因兹著论,故辞多愤激,虽义越典谟,而足杜浮竞也。”(《文选》卷五十四)“辩”,《梁书》《艺文类聚》作“辨”。开篇以君臣议论管辂为引子,然后以“余谓士之穷通,无非命也”进入正题。接着列举周公、孔子等古代先贤与近世秀士的遭际,说明即使是“上智”也无法逃脱“命”的掌控。然后他详述“非命”论之“六蔽”,对其展开猛烈攻势。最后重申自己观点:“然所谓命者,死生焉,贵贱焉,贫富焉,治乱焉,祸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赋也。愚智善恶,此四者,人之所行也。”他认为个人的德行修养与贵贱贫富之命运无关,但即便如此,他认为“修道德,习仁义,敦孝悌,立忠贞,渐礼乐之腴润,蹈先王之盛则”依然是“君子之所急”。文章借言管辂穷困不达,寄寓对人生穷通的愤慨。其中有云:“臣观管辂,天才英伟,珪璋特秀,实海内之名杰,岂日者卜祝之流乎?”“萧远论其本而不畅其流,子玄语其流而未详其本”这样的借题发挥,实有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在内,是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典型反映。借论性命穷通而寄托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表面上似乎一切都“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智”,实际上却是对吉凶得失、成败利钝与贤愚善恶的不能相称表示了疑问和悲愤。此论有为而发,文采斐然而气骨凛然,铺陈排比,杂糅了辞赋的手法,古今皆推为名作。明人孙矿评云:“辩论不穷,藻绘有余,第调法无左马之苍劲,遂觉饶思而乏势,富辩而寡韵。卑卑气格,去西京殊远。盖时尚若兹,即高手未能超出。”(《文选集评》卷十三)清人何焯评云:“全篇多有激之谈,收束愔愔德音,乃殊庄叟元谈,荡而不归也。”(《文选集评》卷十三)

弘赞法华传

弘赞法华传

凡十卷。唐代蓝谷沙门惠详撰。略称法华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此书备载三国至中唐,有关法华经流传及研学、诵持法华经者所得之灵验事迹,多采传记体。内容分为图像、翻译、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八部分,图像系记载寺院、经像、宝塔等建造因缘;翻译乃论述真、伪经之译本及其异同;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皆记述修学法华者之传记或感应。依此,得见法华经于我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