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魏征诗鉴赏
- 李世民诗鉴赏
- 李百药诗鉴赏
- 王绩诗鉴赏
- 王梵志诗鉴赏
- 寒山诗鉴赏
- 上官仪诗鉴赏
- 李贤诗鉴赏
- 骆宾王诗鉴赏
- 卢照邻诗鉴赏
- 崔液诗鉴赏
- 王勃诗鉴赏
- 杨炯诗鉴赏
- 李峤诗鉴赏
- 刘希夷诗鉴赏
- 沈佺期诗鉴赏
- 乔知之诗鉴赏
- 韦承庆诗鉴赏
- 宋之问诗鉴赏
- 苏味道诗鉴赏
- 杜审言诗鉴赏
- 贺知章诗鉴赏
- 张若虚诗鉴赏
- 陈子昂诗鉴赏
- 张说诗鉴赏
- 苏颋诗鉴赏
- 张九龄诗鉴赏
- 綦毋潜诗鉴赏
- 王之涣诗鉴赏
- 薛稷诗鉴赏
- 李隆基诗鉴赏
- 孟浩然诗鉴赏
- 李颀诗鉴赏
- 崔国辅诗鉴赏
- 张旭诗鉴赏
- 王昌龄诗鉴赏
- 祖咏诗鉴赏
- 王维诗鉴赏
- 丘为诗鉴赏
- 李白诗鉴赏
- 崔颢诗鉴赏
- 戎昱诗鉴赏
- 高适诗鉴赏
- 张巡诗鉴赏
- 王湾诗鉴赏
- 王翰诗鉴赏
- 崔国辅诗鉴赏
- 严武诗鉴赏
- 常建诗鉴赏
- 刘方平诗鉴赏
- 刘长卿诗鉴赏
- 储光羲诗鉴赏
- 刘湾诗鉴赏
- 李治诗鉴赏
- 严识玄诗鉴赏
- 西鄙人诗鉴赏
- 杜甫诗鉴赏
- 岑参诗鉴赏
- 元结诗鉴赏
- 万楚诗鉴赏
- 张谓诗鉴赏
- 司空曙诗鉴赏
- 崔峒诗鉴赏
- 柳中庸诗鉴赏
- 韩翃诗鉴赏
- 张继诗鉴赏
- 钱起诗鉴赏
- 皇甫冉诗鉴赏
- 常非月诗鉴赏
- 刘方平诗鉴赏
- 李嘉祐诗鉴赏
- 韦应物诗鉴赏
- 贾至诗鉴赏
- 郎士元诗鉴赏
- 耿湋诗鉴赏
- 李端诗鉴赏
- 杨凝诗鉴赏
- 郑锡诗鉴赏
- 赵微明诗鉴赏
- 严维诗鉴赏
- 戴叔伦诗鉴赏
- 张潮诗鉴赏
- 胡令能诗鉴赏
- 卢纶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
- 于鹄诗鉴赏
- 孟郊诗鉴赏
- 杨巨源诗鉴赏
- 武元衡诗鉴赏
- 张仲素诗鉴赏
- 王涯诗鉴赏
- 刘商诗鉴赏
- 崔护诗鉴赏
- 权德舆诗鉴赏
- 张祜诗鉴赏
- 朱庆余诗鉴赏
- 李德裕诗鉴赏
- 韩愈诗鉴赏
- 张籍诗鉴赏
- 李约诗鉴赏
- 刘采春诗鉴赏
- 王建诗鉴赏
- 李涉诗鉴赏
- 施肩吾诗鉴赏
- 薛涛诗鉴赏
- 刘皂诗鉴赏
- 韩琮诗鉴赏
- 顾况诗鉴赏
- 韩氏诗鉴赏
- 李绅诗鉴赏
- 柳宗元诗鉴赏
- 鲍溶诗鉴赏
- 何希尧诗鉴赏
- 元稹诗鉴赏
- 吕温诗鉴赏
- 刘禹锡诗鉴赏
- 白居易诗鉴赏
- 贾岛诗鉴赏
- 姚合诗鉴赏
- 李贺诗鉴赏
- 卢仝诗鉴赏
- 刘叉诗鉴赏
- 徐凝诗鉴赏
- 雍裕之诗鉴赏
- 李商隐诗鉴赏
- 令狐楚诗鉴赏
- 杜牧诗鉴赏
- 李群玉诗鉴赏
- 许浑诗鉴赏
- 雍陶诗鉴赏
- 温庭筠诗鉴赏
- 崔珏词作鉴赏
- 赵嘏诗鉴赏
- 陈陶诗鉴赏
- 曹邺诗鉴赏
- 刘驾诗鉴赏
- 薛逢诗鉴赏
- 司马札诗鉴赏
- 马戴诗鉴赏
- 于濆诗鉴赏
- 贯休诗鉴赏
- 罗隐诗鉴赏
- 陆龟蒙诗鉴赏
- 皮日休诗鉴赏
- 黄巢诗鉴赏
- 张乔诗鉴赏
- 司空图诗鉴赏
- 方干诗鉴赏
- 钱珝诗鉴赏
- 韦庄诗鉴赏
- 来鹄诗作鉴赏
- 聂夷中诗鉴赏
- 章碣诗鉴赏
- 崔道融诗鉴赏
- 曹松诗鉴赏
- 秦韬玉诗鉴赏
- 韩偓诗鉴赏
- 吴融诗鉴赏
- 杜荀鹤诗鉴赏
- 郑遨诗鉴赏
- 张虫宾诗鉴赏
- 黄滔诗鉴赏
- 孟宾于诗鉴赏
- 郑谷诗鉴赏
- 金昌绪诗鉴赏
- 王驾诗鉴赏
- 唐彦谦诗鉴赏
- 崔涂诗鉴赏
- 陈玉兰诗鉴赏
- 齐己诗鉴赏
- 李洞诗鉴赏
- 卢汝弼诗鉴赏
- 花蕊夫人诗鉴赏
- 翁宏诗鉴赏
- 谭用之诗鉴赏
- 张泌诗鉴赏
- 捧剑仆诗鉴赏
- 唐温如诗鉴赏
- 湘驿女子诗鉴赏
- 安邑坊女诗鉴赏
- 太上隐者诗鉴赏
- 无名氏
- 无名氏
猜你喜欢的书
美学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的经典著作,是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且自从翻译到中国以来,对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的相关学者及普通大众都有很大的启发。 本书中,黑格尔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继而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核心观点,探讨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理念与理想,同时对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产生的不同艺术类型进行了分析,也从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等艺术门类进行了具体阐述。
香谱
《香谱》二卷。宋洪刍撰。洪刍,字驹父,南昌 (今江西南昌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圣元年 (1094)进士,放荡江湖,不求闻达。靖康年间为谏议大夫,因罪被贬沙门岛 (今山东蓬莱县北海中五十里)而卒。其著作除《香谱》外,还有 《老圃集》。《香谱》旧本不著撰人名氏,左圭《百川学海》题为宋洪刍撰,《宋史·艺文志》著录,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载有洪驹父所著 《香谱》,晁公武 《读书志》认为,洪刍《香谱》集古今香法,故 《四库全书》收录 《香谱》时,题为宋洪刍撰。是书上卷分为香之品、香之异两类。香之品,载龙脑香以下四十二品,主要记述各香品的产地、形状、气味、入药可治之病。香之异,载都夷香以下三十八品,主要记述香品的特异之处。如薰枯骨则肌肉皆生的荼芜香,香传百里味积九月的月支香,死尸闻之即活的振灵香,可治百病的齐香等等。下卷分香之事、香之法两类。香之事,主要记载述香以下四十三类与香有关之事。香之法,主要记载蜀王薰御衣等香法二十二种。是书所记较完备,可足资考证。现存《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明刊本、《说郛》本、《格致丛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艺圃搜奇》本等。
茶经
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唐代陆羽撰。书中的内容分为10门,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中,“一之源”指出茶原产于我国南方,对茶树的生态环境、特性和选种进行了论述;“二之具”,叙述采茶所用的器 具;“三之造”,记述茶叶的加工过程与方法;“八之出”,记各种茶的产地。这些都属于农学的范围,书中对茶的烹煮饮用方法及茶具,甚至有关饮茶的轶事都作了介绍,虽嫌简略,但较全面和系统。《新唐书·陆羽传》说《茶经》“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此书流传很广,有多种刻本,甚至在日本也有刻本,明代以来的多种丛书都收录此书。陆羽《茶经》开风气之先,有人誉陆羽为“茶神”,此后茶书不断出现,约有100多种。
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
太上灵宝净明法印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篇内载两枚印章图式,谓:「凡得净明法者,雕印二颗,各二寸四分。一曰太上净明之印,一曰净明法主之印。净明之印,奏牍即用之;法主之印,即遣呼召鬼神等用之。」全篇不足百字,疑原当在《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一文中。
明诗综
明诗总集。一百卷。清朱彝尊编纂。此书辑录从明初到明末(包括明遗民)三千四百馀人的作品。明代诗歌创作凡三变:永乐前后的台阁体;正德、嘉靖、隆庆之间的前后七子;此后的公安、竟陵二派。明末清初明诗选本往往出入三派,有所偏袒,而此书之编纂意在纠正其谬,取材广泛,“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明命既讫,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录焉”。“庶几成一代之书,窃取国史之义,俾览者可以明夫得失之故矣”(见自序)。书中涉及明代政治、社会情况的作品收录了不少,可是在收录明末抗清烈士富于战斗性诗篇时仍有忌讳,瞿式耜、张煌言、夏完淳的代表作品都未录入。另外朱氏对后七子及公安、竟陵二派贬斥太甚,李攀龙只选了十八首,其七律七绝佳作多未采录,徐中行、吴国伦律绝俱佳而入选更少。袁宏道佳篇秀句,多有刊落,钟惺、谭元春竟目为“妖孽”,全没其真,有失公允。其他如误收、失收,失于考订之处亦屡有出现,还有任意删削原作、为古人改诗之处,这些皆为此书之病。但此书仍是大醇而小疵,它基本上反映了明诗概貌和各个诗派发展变化情况,入选作品也以佳作为多。有康熙白莲泾原刊本和乾隆六峰阁刊本。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
现在十方千五百佛名并杂佛同号,一卷,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