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魏征诗鉴赏
- 李世民诗鉴赏
- 李百药诗鉴赏
- 王绩诗鉴赏
- 王梵志诗鉴赏
- 寒山诗鉴赏
- 上官仪诗鉴赏
- 李贤诗鉴赏
- 骆宾王诗鉴赏
- 卢照邻诗鉴赏
- 崔液诗鉴赏
- 王勃诗鉴赏
- 杨炯诗鉴赏
- 李峤诗鉴赏
- 刘希夷诗鉴赏
- 沈佺期诗鉴赏
- 乔知之诗鉴赏
- 韦承庆诗鉴赏
- 宋之问诗鉴赏
- 苏味道诗鉴赏
- 杜审言诗鉴赏
- 贺知章诗鉴赏
- 张若虚诗鉴赏
- 陈子昂诗鉴赏
- 张说诗鉴赏
- 苏颋诗鉴赏
- 张九龄诗鉴赏
- 綦毋潜诗鉴赏
- 王之涣诗鉴赏
- 薛稷诗鉴赏
- 李隆基诗鉴赏
- 孟浩然诗鉴赏
- 李颀诗鉴赏
- 崔国辅诗鉴赏
- 张旭诗鉴赏
- 王昌龄诗鉴赏
- 祖咏诗鉴赏
- 王维诗鉴赏
- 丘为诗鉴赏
- 李白诗鉴赏
- 崔颢诗鉴赏
- 戎昱诗鉴赏
- 高适诗鉴赏
- 张巡诗鉴赏
- 王湾诗鉴赏
- 王翰诗鉴赏
- 崔国辅诗鉴赏
- 严武诗鉴赏
- 常建诗鉴赏
- 刘方平诗鉴赏
- 刘长卿诗鉴赏
- 储光羲诗鉴赏
- 刘湾诗鉴赏
- 李治诗鉴赏
- 严识玄诗鉴赏
- 西鄙人诗鉴赏
- 杜甫诗鉴赏
- 岑参诗鉴赏
- 元结诗鉴赏
- 万楚诗鉴赏
- 张谓诗鉴赏
- 司空曙诗鉴赏
- 崔峒诗鉴赏
- 柳中庸诗鉴赏
- 韩翃诗鉴赏
- 张继诗鉴赏
- 钱起诗鉴赏
- 皇甫冉诗鉴赏
- 常非月诗鉴赏
- 刘方平诗鉴赏
- 李嘉祐诗鉴赏
- 韦应物诗鉴赏
- 贾至诗鉴赏
- 郎士元诗鉴赏
- 耿湋诗鉴赏
- 李端诗鉴赏
- 杨凝诗鉴赏
- 郑锡诗鉴赏
- 赵微明诗鉴赏
- 严维诗鉴赏
- 戴叔伦诗鉴赏
- 张潮诗鉴赏
- 胡令能诗鉴赏
- 卢纶诗鉴赏
- 李益诗鉴赏
- 于鹄诗鉴赏
- 孟郊诗鉴赏
- 杨巨源诗鉴赏
- 武元衡诗鉴赏
- 张仲素诗鉴赏
- 王涯诗鉴赏
- 刘商诗鉴赏
- 崔护诗鉴赏
- 权德舆诗鉴赏
- 张祜诗鉴赏
- 朱庆余诗鉴赏
- 李德裕诗鉴赏
- 韩愈诗鉴赏
- 张籍诗鉴赏
- 李约诗鉴赏
- 刘采春诗鉴赏
- 王建诗鉴赏
- 李涉诗鉴赏
- 施肩吾诗鉴赏
- 薛涛诗鉴赏
- 刘皂诗鉴赏
- 韩琮诗鉴赏
- 顾况诗鉴赏
- 韩氏诗鉴赏
- 李绅诗鉴赏
- 柳宗元诗鉴赏
- 鲍溶诗鉴赏
- 何希尧诗鉴赏
- 元稹诗鉴赏
- 吕温诗鉴赏
- 刘禹锡诗鉴赏
- 白居易诗鉴赏
- 贾岛诗鉴赏
- 姚合诗鉴赏
- 李贺诗鉴赏
- 卢仝诗鉴赏
- 刘叉诗鉴赏
- 徐凝诗鉴赏
- 雍裕之诗鉴赏
- 李商隐诗鉴赏
- 令狐楚诗鉴赏
- 杜牧诗鉴赏
- 李群玉诗鉴赏
- 许浑诗鉴赏
- 雍陶诗鉴赏
- 温庭筠诗鉴赏
- 崔珏词作鉴赏
- 赵嘏诗鉴赏
- 陈陶诗鉴赏
- 曹邺诗鉴赏
- 刘驾诗鉴赏
- 薛逢诗鉴赏
- 司马札诗鉴赏
- 马戴诗鉴赏
- 于濆诗鉴赏
- 贯休诗鉴赏
- 罗隐诗鉴赏
- 陆龟蒙诗鉴赏
- 皮日休诗鉴赏
- 黄巢诗鉴赏
- 张乔诗鉴赏
- 司空图诗鉴赏
- 方干诗鉴赏
- 钱珝诗鉴赏
- 韦庄诗鉴赏
- 来鹄诗作鉴赏
- 聂夷中诗鉴赏
- 章碣诗鉴赏
- 崔道融诗鉴赏
- 曹松诗鉴赏
- 秦韬玉诗鉴赏
- 韩偓诗鉴赏
- 吴融诗鉴赏
- 杜荀鹤诗鉴赏
- 郑遨诗鉴赏
- 张虫宾诗鉴赏
- 黄滔诗鉴赏
- 孟宾于诗鉴赏
- 郑谷诗鉴赏
- 金昌绪诗鉴赏
- 王驾诗鉴赏
- 唐彦谦诗鉴赏
- 崔涂诗鉴赏
- 陈玉兰诗鉴赏
- 齐己诗鉴赏
- 李洞诗鉴赏
- 卢汝弼诗鉴赏
- 花蕊夫人诗鉴赏
- 翁宏诗鉴赏
- 谭用之诗鉴赏
- 张泌诗鉴赏
- 捧剑仆诗鉴赏
- 唐温如诗鉴赏
- 湘驿女子诗鉴赏
- 安邑坊女诗鉴赏
- 太上隐者诗鉴赏
- 无名氏
- 无名氏
猜你喜欢的书
元城语录解
《元城语录》三卷,宋马永卿编。永卿字大年,扬州人,流寓铅山。据《广信府志》,知其尝登大观三年进士。据所作《懒真子》,知尝官江都丞、浙川令、夏县令。又称尝官关中,则不知何官矣。徽宗初,刘安世与苏轼同北归,大观中寄居永城。永卿方为主簿,受学於安世,因撰集其语为此书。安世之学出於司马光,故多有光之遗说。惟光有《疑孟》,而安世则笃信之,亦足见君子之交不为苟同矣。其中艺祖制薰笼一事,周必大《玉堂杂记》谓其以元丰后之官制加之艺祖之时,失於附会,然安世非妄语者,或记忆偶未确耳。李心传《道命录》又论其记程子谏折柳事为虚,谓程子除说书在三月,四月二日方再具辞免,四月上旬非发生之时云云,然四月上旬与三月相去几何,执此以断必无方春万物发生不可戕折之语,则强辨非正理矣。安世风裁岳岳,气节震动天下,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节取,乃独不录安世。董复亨《繁露园集》有是书序曰,朱文公《名臣言行录》不载先生,殊不可解。及阅《宋史》,然后知文公所以不录先生者大都有三。盖先生尝上疏论程正叔,且与苏文忠交好,又好谈禅。文公左袒正叔,不与文忠,至禅则又心薄力拒者,以故不录。其说不为无因,是亦识微之论。然《道命录》备载孔平仲诸人弹论程子疏议,以示讥贬,独不载安世之疏,不过於孔平仲条下附论其不知伊川而已,盖亦知安世之人品世所共信,不可动摇,未敢丑诋之也。近时有安邱刘源渌者,作《冷语》三卷,掇拾伊、洛之糟粕,乃以卫道为名,肆言排击,指安世为邪人,谓其罪甚於章惇、邢恕,岂非但执朋党之见,绝无是非之心者欤。要之,安世心事如青天白日,非源渌一人所能障蔽众目也。《行录》一卷,明崔铣所续编,大名兵备副使於文熙又补缀其文。旧本附语录之末,今亦并存之,庶读者知安世之行,益足证安世之言焉。至语录之中,时有似涉於禅者,此在程门高弟游、杨、吕、谢之徒,朱子亦讥其有此弊。是不必独为安世责,亦不必更为安世讳矣。
补农书
反映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书。清张履祥撰。成书于1658年。此书为补明末《沈氏农书》而作。内容包括“补农书后”22条,主要论述农桑园圃事宜;总论9条,述地主持家操业之经验;附录8条也多与农事有关。介绍了我国南方江浙一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经验和集约经营等方面的知识,记载了桐乡等地较重要的经济作物如甘菊、大麻、梅豆和芋艿等的栽培技术。内容广泛、实用。乾隆年间,朱坤编辑《杨园全集》时把《沈氏农书》与该书合为一本,分为上、下两卷,并统称作《补农书》。《沈氏农书》卷有4部分内容,其中“月令”部分按月列举重要农事、工具和用品装备等;“田地法”部分记述稻、桑栽培事宜;“蚕务(附六畜)”部分介绍养蚕、丝织和六畜饲养;“家常日用”部分关于农副产品加工和贮藏,另附“区田法”。书中介绍的耕作技术、农业资源利用、集约经营基本措施、农业商品生产和雇佣关系等以及提供的农副产品单产、价格、利润等数据,为研究明末清初嘉湖地区农业生产和技术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有的至今对农事仍有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又名《素问集注》。医经类著作。清张志聪(1610—1674)著。九卷。志聪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代医家,师事张子卿学医,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聚同道者讲论医学,攻研古典医籍,辨其是非,从学者甚多。张氏医理宗《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撰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伤寒论集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著书必守经法,有尊经思想。注释《内经》“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诂详切”(《素问集注纪要》)。本书刊于康熙十一年(1672)。为张氏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全书八十一篇,约四十万字。张氏治学严谨,注释本书,昼夜悟思,深究岐黄精义,善抒己见,对《素问》原文逐句注释。“凡经中章节字句,均释得融洽分明”(浙江医官局增补凡例)。尽管有所不足,但对学习《内经》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浙江书局刻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原题「蔡氏注」。《宋史•艺文志》有蔡望《阴符经注》一卷,当即是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据三百字本,分上中下三篇,不题篇名。注文简明平实,盖为儒者所撰。
彭公案
《彭公案》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的又一部侠义公案小说。书中主人公彭朋,实为康熙年间的彭鹏,字奋斯,号无山,一号古愚。福建莆田人。由知县官至巡抚,著有《古愚心言》。《彭公案》与其它公案小说一样,就是为清官编写传记,从出身起,写到“位极人臣”,最后受皇帝封赏,官至兵部尚书。《彭公案》的第一回回目就是“彭公授任三河县”。彭朋在官任上,以“为国尽忠,与民除害”为己任。他每到一地,必要留心捕捉盗贼,“好者劝其改邪归正,不好之贼就地正法”。他除掉豪强左奎、武文华;镇压了“不服皇帝管”的响马周应龙;查办了大同总兵傅国恩等的叛乱。……这些都是他重用侠客,如李七侯、张耀忠、欧阳德等,正是在他们的保护和协助下,取得的政绩,而得以在皇帝那里邀功请赏,钦赐一方“忠臣爱民”的匾额和“如朕亲临”的金牌。小说歌颂彭朋是一个“上报君恩,下安民业”的清官贤臣;对众侠客的奴性也倍加赞赏,如侠客高恒年已八十,为保彭朋,而只身探寒泉穴,捞取金牌,终致丧生。关于真人彭鹏的故事,民间多有流传,虽然大多出于附会,但也“未必尽属子虚”。(蒋瑞藻:《朝花生笔记》语)书中还穿插叙述了黄三太在京打虎救驾而被钦赐黄马褂的故事;还有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故事;高恒父子寒泉捞印的故事等等。落入“贤臣微行,豪杰盗宝”的俗套。小说文笔不佳,又多落前人窠臼。
圆觉经钞辨疑误
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宋观复撰并序,内题无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