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词
作者:贺铸
一名《贺方回词》、《东山寓声乐府》。词别集。北宋贺铸(1052—1125)撰。二卷。铸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卫州(今河南汲县)。为人豪侠尚气。早岁曾任武职,后转文官。哲宗时曾官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处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诗文词俱出色,受李商隐、温庭筠影响较深。著有《庆湖遗老集》。贺铸原有词五百首,称《东山词》,叶梦得《贺铸传》称《东山乐府》。今存残宋本仅上卷,收词一百又八首。清人诸版本均据此本。《彊村丛书》复收鲍廷博钞本《贺方回词》二卷,收词一百四十三首。与残宋本合计共二百余首 得贺词之半数。残宋本阙字甚多,无从校补。其词深受苏(轼)门文人张耒称赞,耒《东山词序》云:“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词颇受人推重,部分作品写春花秋月之类闲愁。部分思妇词、弃妇词有一定社会意义。怀古、言志之作,豪放之气,逼近苏轼;写景、咏物多有独到之处。其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人皆服其工,士大夫因之呼曰“贺梅子”。有《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残一卷;《彊村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收“《东山寓声乐府》一卷”,系从毛晋
猜你喜欢的书
铁庐集
三卷。《外集》二卷。《后录》一卷。清潘天成 (1654—1727)撰。潘天成,字锡畴,江苏溧阳人。后移居安徽桐城,为安庆府学生。据《溧阳志》载,其幼与父母避仇相失。年十五,乞食行求,遇于江西界,百计迎归。佣贩以养,备极艰苦。以其间读书讲业,竟为积学。年七十四,汔穷饿以死。可称笃志苦行之士。潘夫成虽出自寒门,终身贫贱,而天性真执,人品高洁,类古所谓独行者。其精神坚苦,足以自传其文。故身没嗣绝,而人至今重之。特录其集,俾天下晓知。是集为其门人许重炎所编,冠以小传、年谱。是集卷一为《默斋训言》,潘天成述其师汤之锜语;卷二为《杂著》,是潘天成诗文;卷三为《语录》,许重炎与蒋师、韩记、潘天成语。外集卷一为《庵训言》,潘天成记其师梅文鼎语;卷二为《杂著》,亦潘天成遗文补刊;后录一卷,则其墓记之类。潘天成其学源出姚江,以养心为体,以经世为用。其诗文皆抒所欲言,不甚入格。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七修类稿
明郎瑛撰。五十一卷,续稿七卷。瑛字仁宝,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博综文艺,积其见闻杂考成编。分天地、国事、义理、辨证、诗文、事物、奇谑七类,正续稿皆然,即取“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之义名书,凡一千二百五十七条,约四十九万字,成书于嘉靖年间。国事类记元明史事,如朱元璋起义、张士诚、陈友谅始末、郑和生平、明代科场等颇悉,足资参证。间杂丛考,其载杭州宋官署考,为《咸淳临安志》及西湖各志所未详;记明初进茶各种名目和漕河开凿工程等,亦皆《明会典》及《明史》诸志所未及。有关诗文、小说的考评,亦较有参考价值。余多因袭前人,少创见,且多舛谬,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多予以辨证。其天地、奇谑类亦多涉神鬼迷信。有明嘉靖刊本,十六册,藏北京图书馆,善本。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排印本。
皇朝经世文四编
清末何良栋辑。五十二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被迫推行一些新政。何氏乃继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搜辑新出救时济世之文成此编。西人论说亦采入。治体、学术、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外部九纲仍二、三编旧例,惟改洋务为外部。较二、三编所增改之子目有:富强、国债、税则、钞法、银行、赛会、公司、公法、议院、善举、埠政、治道、史传、地志等。纲目与早出之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略同。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以后出现的新形势。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
五代会要[标点本]
三十卷。五代王溥撰。王溥乃五代后汉进士出身,做过秘书郎,后周时做到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故详于五代见闻。在本书中,他根据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0年诸朝实录及旧事传闻,分类记述其典章制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编成后与《唐会要》同时进呈朝廷。原书共五十卷,今仅三十卷,卷一至六记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三十记民族与周边关系。五代时期史料贫乏,王溥之《五代会要》系统考察这一历史时期典章制度沿革,且以丰富的史料对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补充,尤其是该书从各朝皇帝实录中所引之诸朝诏令、奏议颇多,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存最早版本为清武英殿聚珍本,光绪年间有江苏书局本,后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标点本乃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本、沈缜本和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收藏的传抄本及新、旧 《五代史》、《册府元龟》等而成。
梁高僧传选译
《高僧传》全书十四卷,以如此之篇幅去记叙五百多年间中土之僧人,每个入传者无疑都是当时或该科之“高僧”,但因本书篇幅所限,这里不可能全部收录,而只能选录那些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相当影响的高僧。至于每一僧传之取舍,除个别篇幅较长的僧传采用节选外,其余的都取传记全文,以保持资料的完整性。
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
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一卷,唐辩弘集,日本赖昭题记,道快题记,佚名题记,编号九五九。




![五代会要[标点本]](/d/file/books/c10292c28236552a461f8adca7fb188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