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林长短句

作者:王国维
集林长短句

词集,王国维作。集林长短句是静安先生晚年自选入观堂集林中的二十三首词,多愁苦之作,少欢娱之词。

猜你喜欢的书

剑桥中华民国史

剑桥中华民国史

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内森、詹姆斯·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下卷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 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撰写,借鉴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当时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部代表西方学术观点、研究水平和趋势的历史专著。

练中丞集

练中丞集

二卷。明练子宁撰。练子宁名安,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新淦 (今江西新于)人。洪武十八年 (1385)进士,授翰林修撰,后迁工部侍郎。建文初 (1399年),与方孝儒并被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贤否进退为己任,多所建白。明成祖即位,令缚练子宁于前,因言语不逊,断其舌、磔死。著有《练中丞集》。永乐初,其诗文已多散佚。至弘洪中,王佐始辑其遗文,名曰 《金川玉屑》。正德中,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为祠以祀,并刊刻成集。此集乃万历三十七年 (1609) 由江西泰和郭子章重编,共二卷,并附有《遗事》一卷、《崇祀实纪》一卷,是其后裔复增辑之。此集因尔后人所编,故难免有真伪混杂之处。黄溥的《简籍遗闻尝记集》就曾指出其中的三个可疑之处。如怀疑 《送花状元归娶诗》,并不正确,称: “洪武四年(1371)至建文二年 (1400),状元但有吴伯宗、丁显、任亨泰、许观、张信、陈䢿、胡靖七人,无所谓状元花纶。”其实,花纶于洪武十八年(1385)以第三人及第。据杨慎《词品》载:“杭州花纶年十八,黄观榜及第三人,初读卷官进卷,以花纶第一,练小宁第二,黄观第三,御笔改定;以黄第一,练第二,花第三。故后人犹以花状元称之。”可见,练小宁作《送花状元归娶诗》并非不可能。其诗娟秀艳雅,对属工稳,尤以七律为优。因十分注意选词用语,故有不少佳句,可堪讽诵。有两淮马裕家藏本。

南平县志

南平县志

民国版《南平县志》,是民国六年(1917年)开始修编的,由前清举人蔡建贤总纂、前清举人章云汉协纂,历时4年方始修竣。负责督修的署南平县知事(县长)吴栻对这本县志赞誉有加,认为“条目整齐,门汇分析。令人一览,而知其事实悉备也”。

庄子口义

庄子口义

十卷。宋林希逸撰。林希逸, 字肃翁, 号鬳斋, 又号竹溪, 福清 (今属福建)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善诗书画。累定间官至司农少卿,终于中书舍人。撰有《道德真经口义》、《南华真经口义》、《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合称为《三经口义》。《庄子口义》,即《南华真经口义》。前人注解《庄子》者,有晋代郭象、宋代王雱、吕惠卿等。他们所注《庄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林希逸作《口义》,于卷首序文中斥郭象之注没有分章析句,王雱、吕惠卿虽有分析但其说人旨不明,又使人有疑于庄子。认为读《庄子》有五难,其一是佛书惑人,其意与《庄子》相反;其二是因为佛家欲与庄子争崇而其言过当;其三是象佛书所谓上乘之说而其言过高;其四是笔端变化,不可以寻常文字蹊径求之;其五是语脉机锋多如禅家顿宗所谓剑刃上事而儒书中未尝有。认为必须精通《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见理素定、识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具此眼目以后才能知《庄子》所言之意。称自己少年尝闻于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颇知梗概。又说他已学涉猎佛书,然后才悟出纵横变化的玄机,关于《庄子》一书才有所得,这是前人未能尽究的。林希逸之学本于陈藻,而陈藻之学得于林光朝。所谓乐轩,为陈藻别号,艾轩是林光朝别号。书中所称先师,是指陈藻而言。序文中斥郭象、王雱、吕惠卿等人之语,未免有失公正。但其释解《庄子》,从大处着眼,体会其旨,随文衍义,不作艰深之语,不务为支离之说,剖析明畅,优胜后来一些人的注述,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古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

珂雪词

珂雪词

清词别集。曹贞吉撰。2卷,补遗1卷。收词247阕。其词崇南宋,论词与朱彝尊旨趣相近。他的词“大抵风华掩映,寄托遥深,古调之中纬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学步邯郸而实不失为雅制”(《四库全书总目》)。入手雄浑,语有寄托,绝去靡曼,可比陈维崧。如〔扫花游〕《春雪,用宋人韵》绵雅幽细,极为陈廷焯推许;〔留客住〕《鹧鸪》抒发投荒念乱之感,朱祖谋誉为绝调。尤以咏物怀古诸作为海内所推,如〔风流子〕《京口怀古》、《金陵怀古》、《钱塘怀古》等,跳荡恢奇,激扬顿挫;咏物之作入微穷变,以瑰丽之辞寄窅渺之思,沉郁顿挫之气,直驾辛、柳而上。陈廷焯评他的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才力不逮朱、陈,而取径较正”(《白雨斋词话》卷3)。集前有王炜、高珩、陈维崧等人序。所附词评、词话和名人题辞,《四库全书》采录时曾予删除。通行的有《四库全书》、《四部备要》、《清名家词》等版本。

五代会要[标点本]

五代会要[标点本]

三十卷。五代王溥撰。王溥乃五代后汉进士出身,做过秘书郎,后周时做到中书侍郎、平章事、右仆射,故详于五代见闻。在本书中,他根据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0年诸朝实录及旧事传闻,分类记述其典章制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编成后与《唐会要》同时进呈朝廷。原书共五十卷,今仅三十卷,卷一至六记宫中制度、卷七记乐、卷八记礼、卷九记刑、卷十至十一记天文、卷十三至二十四记官制、卷二十五至三十记民族与周边关系。五代时期史料贫乏,王溥之《五代会要》系统考察这一历史时期典章制度沿革,且以丰富的史料对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补充,尤其是该书从各朝皇帝实录中所引之诸朝诏令、奏议颇多,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现存最早版本为清武英殿聚珍本,光绪年间有江苏书局本,后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标点本乃以江苏书局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本、沈缜本和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收藏的传抄本及新、旧 《五代史》、《册府元龟》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