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纱记
作者:梁辰鱼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出 家门
- 第二出 游春
- 第三出 谋吴
- 第四出 伐越
- 第五出 交战
- 第六出 被围
- 第七出 通嚭
- 第八出 允降
- 第九出 捧心
- 第十出 送饯
- 第十一出 投吴
- 第十二出 谈义
- 第十三出 养马
- 第十四出 打围
- 第十五出 越叹
- 第十七出 效颦
- 第十八出 得赦
- 第十九出 放归
- 第二十出 论侠
- 第二十一出 宴臣
- 第二十二出 访女
- 第二十三出 迎施
- 第二十四出 遣求
- 第二十五出 演舞
- 第二十六出 寄子
- 第二十七出 别施
- 第二十八出 见王
- 第二十九出 圣别
- 第三十出 采莲
- 第三十一出 定计
- 第三十二出 谏父
- 第三十三出 死忠
- 第三十四出 思忆
- 第三十五出 被擒
- 第三十六出 飞报
- 第三十七出 同盟
- 第三十八出 誓师
- 第三十九出 行成
- 第四十出 不允
- 第四十一出 显圣
- 第四十二出 吴刎
- 第四十三出 擒嚭
- 第四十四出 治定
- 第四十五出 泛湖
梁辰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沙丘
美国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的一部著名科幻小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我们才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哈勃用望远镜揭开了河外星系的神秘面纱,我们才知道宇宙中还有千亿个银河系。“自由号”发现了黑洞的存在,我们才知道也许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我们只是永恒中一颗微小的沙粒。一切会思考的机器都被摧毁后,宇宙的焦点重回人类之间的争夺。行星厄拉科斯——人类梦寐以求、竞相抢夺的“香料”的产地,在这里上演着权术与背叛、恐惧与仇恨、希望与梦想的太空歌剧。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少年保罗在这里抗争着他的宿命。在命运面前,他是如此的渺小,却又如此的强大。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勿轩集
诗文别集。南宋熊禾撰。八卷。禾初名鉌,字去非,一字位辛,号勿轩,又号退斋,建阳(今属福建)人。从朱熹门人游。咸淳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入武夷山,筑室教授乡里以终。著述颇富,有《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四书标题》等。此集为其族孙孟秉编,收文凡六十八篇,诗、词百二首。文以序、跋为多。平正质实,不以藻采见长。诗有纪旅、咏物、酬赠之作。此集明天顺中六世孙斌为博罗主簿始刊行,清张伯行重刻。有《四库全书》本。又《正谊堂丛书》与《丛书集成初编》中,有《熊勿轩先生文集》六卷本。《元诗选初集》中有《勿轩集》一卷。
谈天
明宋应星撰。1673年于江西分宜学署写成。现已残缺,只剩下《日记》六章。内容主要是据古代天象观测记载批判天人感应说。指出“儒者言事应以日食(蚀)为天变之大者”,但汉景帝当政的“二十六年中,日为之九食”,而王莽执政的“二十一年之中,日仅两食,事应果何如也?”根据记载和自己的观察说明日蚀现象“纯魄(月)与日同出,会合太阳之下(掩蔽了太阳),日方得食”。断言太阳本身也不断发生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这一观点为后来王夫之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思问录·外篇》)的“日新说”所进一步发挥。书中关于天体运行的说法现在看来已陈腐,其中对日心说的怀疑亦欠妥。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崇祯年间刻本重新整理的标点本。
伤兵旅馆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汉口大路书局1938年7月初版。列入“大路文艺丛刊”。收《伤兵旅馆》、《菊英的出嫁》等短篇小说18篇。本集小说全是写人民群众和爱国军队的抗日斗争中鱼水之情。《伤兵旅馆》叙写从前线撤下的一批伤兵,住在一家旅馆里,开始,旅馆老板娘对伤兵们的态度很不友好。一次,日本飞机来轰炸,伤兵队长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救出老板娘的爱孙,两个伤兵保护了老板娘,为此,老板娘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旅馆改称为“伤兵旅馆”。
大旗
短篇小说。杨朔作。北京作家出版社于1960年2月出版。
大清报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较为完备的新闻法。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由商部、民政部、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是在此前的《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的基础上,参照当时日本的报纸法制订的。共42条,1910年修订,增为45条。主要规定有: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政府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发行时,必须于前一日晚12时以前,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害公安”、泄露外交、军事秘密及“攻讦个人阴私”的文字;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奏章”,违者或“永远禁止发行”,或处以徒刑、罚款。针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大多流亡海外办报的新情况,规定在国外发行的报纸违反以上规定者禁止在国内传布,由海关查禁入境,私行运销者,入官销毁,另外还对编辑、印刷、发行人应具备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该报律虽为压制进步舆论,维护封建制度而制订,但在形式上已具备现代新闻法的雏形。民国成立后曾被北洋军阀和一些省所援用,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