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余丛话

作者:杨恩寿
词余丛话

近代戏曲论著。3卷。杨恩寿著。辑入光绪年间长沙杨氏家刻“坦园丛书”。又见《重订曲苑》、《增补曲苑》。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1959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第一版)选录。卷首有光绪三年(1877)九月越南贡部正使裴文禩(殷年)《<词余丛话>序》。该书分“原律”、“原文”、“原事”各1卷。“原律”谈律吕、宫调、曲谱、声韵。“原文”则专谈词藻、文章。“原事”以考证或记述戏曲故事为主。裴文禩评云:“一曰‘原律’,辩论宫商,审明清浊;一曰‘原文’,凡曲之高下优劣,经都转(指杨恩寿)论定者,悉著于篇;一曰‘原事’,诙谐杂出,耳目一新。制曲之道,思过半矣。较之《随园诗话》、《制艺丛谈》、《楹联丛话》,更足启发心思,昭示来学。不得以曲子相公为名臣累也。”并云:“付梓后愿以百本见寄。”(《<词余丛话>序》)。其影响已及于海外。该书以研究和评论清中叶以来的当世作家与作品为主,多为前代曲论所未能涉及者,对于研究近代戏曲史颇多参考价值。

杨恩寿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贤博编

贤博编

明叶权撰。一卷。书成于万历年间。本书主要记述作者游历吴越、燕赵、福建、广东等地时的所见所闻及师友所胪述。内容广博,举凡民情、官场、风土、外贸等多有涉及。其中亦有科举应试、捐纳监生为官,以及进士、状元入仕之刚正的记载。如富家监生拜县丞,杭州太守娄志德,乡会试考官以题目坐讥讪得罪,上虞进士叶经自称出寿昌等。有万历黄应台刻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还丹显妙通幽集

还丹显妙通幽集

还丹显妙通幽集,原题「少室山潜真子述」。约成书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自序,称此书模仿元阳子《金液集》而作。内载「显妙通幽诗」三十首,以明金丹之道。其诗皆为七绝,所述丹法为外丹。谓龙虎、金水、铅汞、阴阳、坎离、夫妇、男女,皆同出而异名,实指真铅真汞,乃大丹之本。书后附《紫烟真人解大丹颂》七绝二十首,《沁园春解》词十首、《何仙姑颂吕纯阳沁园春词》十一首。此三种丹诀皆述内丹,与潜真子诗宗旨不符,疑为后人附加。据《宋史‧艺文志》医家类着录,潜真子另撰有「神仙金匮服食方二卷」。该书《通志‧艺文略》亦着录,但不题撰人。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元杂剧剧本。简名《火烧介子推》或《介子推》。狄君厚撰。末本。剧据《左传》诸书所载介子推本事敷演而成,叙晋献公宠信骊姬,贬太子申生,为骊姬之子修建千尺高台,台上加筑宫殿,劳民伤财。大臣介子推上殿极谏,引商纣亡国之事为鉴戒。晋献公不听。介子推退朝全身而去。六宫大使王安奉献公骊姬之命,赍三般朝典,逼申生自尽。申生死,骊姬与国舅又生计加害公子重耳。介子推引着儿子介休回到庄宅,拜见老母。适重耳逃难至北,国舅亦跟踪而来。介休自刎,以其首伪作太子首而退国舅。介子推从重耳出亡。二人在风雪中绝粮,介子推割股肉为重耳充饥。会有楚使来迎,重耳入楚,介子推回家侍母。重耳回国为君,是为晋文公,封赏有功诸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母隐入绵山。晋文公亲到绵山来聘,介子推不出。文公放火焚山,迫其出。介子推宁可焚死亦不出山。樵夫向文公叙述了火焚功臣的悲惨场景。最后,剧本以晋文公设祭作结。本剧正末先后扮介子推、王安、樵夫3人,版本仅存《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太和正音谱》尝评其词品,列入杰作之中,是较有影响的元代杂剧。

满洲实录

满洲实录

清初官修编年体史书。8卷,插图80余幅。用满、蒙、汉3种文字书写。一说成书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内容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大致相同,流传的汉文本与《皇清开国方略》基本一致,说明乾隆年间改写过。乾隆四十六年(1781)抄写两部,分藏于北京故宫和沈阳崇谟阁。四十八年又抄一部,藏于热河行宫。今流传的《清实录》本,是沈阳崇谟阁的影印本;1930年辽海通志馆出版的是崇谟阁本的汉文及图的影印,1934年《辽海丛书》附集又据其铅排出版;《国学文库》本据热河行宫本铅印。(日)今西春秋将此书译成日文,题名《满和对译满洲实录》,附有汉文。该书卷1叙长白山是满洲发源的重地,载有布库哩雍顺的传说,努尔哈赤前的世系,及努尔哈赤起兵的早期活动。卷2至卷4,记述努尔哈赤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至四十四年(1616)统一满洲诸部、创制满文、建立八旗制度及创建后金政权等事迹。卷5至卷8,叙述努尔哈赤从后金天命元年(1616)至天命十一年为巩固后金政权所作的斗争,如天命三年(1618)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四年萨尔浒之战,六年在辽东实行“计丁授田”制度,十年定都沈阳,十一年攻明宁远城受伤,后因病死于叆鸡堡等。是研究满族开国的重要史料之一。

辜鸿铭讲论语

辜鸿铭讲论语

《辜鸿铭讲论语》作者是辜鸿铭。本书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举经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重三段之分科。其次解释序品以下至普贤劝发品等二十七品之文义,于各品下一一设科,以阐明经说之生起次第。特于方便品之权实二智义、譬喻品之索车义等详加解释。然并无有关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重颂之解释,此因当时经本中尚无提婆达多品等。又化城喻品十六王子说偈亦行省略。本书系我国现存法华经之注释书中,仅次于竺道生所撰法华经疏之古本。日本圣德太子之法华经义疏,大多即根据此法华经义记而来。而智顗、吉藏等之法华疏亦多少受此书影响。如智顗法华玄义卷一下即谓古今诸释,世以光宅为长。盖法云精通法华,其说颇受当代重视,彼以一乘之因果、万善同归为法华经之特色。又有关本书之成立,或谓乃法云口述,而由其门人笔录所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