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寿

杨恩寿
  • 姓名:杨恩寿
  • 别名:字鹤俦,号蓬海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湖南长沙人
  • 出生日期:1835
  • 逝世日期:1891
  • 民族族群:

杨恩寿(1835-1891),字鹤俦,号蓬海(又作朋海),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生于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初九日(1835年1月7日)。咸丰八年(1858)优贡生,同治九年(1870)举人。曾多年以教馆、佐幕为业。同治元年,充任湖南郴州知州魏镜余府中教席。二年,任詹事府主簿。四年,随六兄彤寿赴广西北流县,办理刑名.钱粮、税关诸事务。五年回长沙,在府署任事。继应魏镜余之聘,赴澧州修订州志。光绪元年(1875)佐幕云南,未几授湖北盐运使,后升任湖北候补知府。光绪三年,越南贡部正使裴文祀来朝,杨恩寿奉旨为湖北护贡使,与裴文祀“晨夕晤对,一月有余,无日不有唱和”(裴文祀《词余丛话·序》),裴为其《词余丛话》作序,并希望该书付梓后,能以百本相赠,于中、越文化交流多有促进。


杨恩寿能诗、能赋,兼工词曲、骈文,自谓“半生所造,以曲子为最,诗次之,古赋、四六又次之,其余不足观也”(《坦园日记》)。其于清末文坛,以戏曲作家及戏曲理论家著称。吴梅曾谓其《坦园六种曲》“其中排场之妙,无以复加,真是化功之笔”(《复金一书》)。著有传奇八种,其中六种《姽婳封》、《桂枝香》、《理灵坡》、《桃花源》、《再来人》、《麻滩驿》合刊为《坦园六种曲》;《双清影》收入《杨氏曲三种》;唯《鸳鸯带》二四出因剧中插叙时事,语多过激,以朋友之劝,焚毁不传。戏曲论著有《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各三卷,并有小说集《兰芷零香录》。其诗、文、词、赋皆辑入合刻本《坦园丛书》中。又有《坦园日记》手稿一○册,1982年始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生平事迹见《坦园日记》、《坦园诗录》。

杨恩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定香亭笔谈

定香亭笔谈

四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 《十三经注疏》、汇刻 《皇清经解》等。撰有《研经室集》等。定香亭,是作者在杭州学使署西园荷池中小序,用陆游诗句“风定池莲自在香”之意命名。据阮元自谓,随笔疏记近事遂成此书,书中记录其本人及他人诗文作品颇多。所录诗文作品与说明文字紧密结合,言一事即有相关之诗文附列于后。全书各卷内容分别有所侧重,卷一、卷二多记当时诗坛情况,介绍诗人,存录作品,可资参考。另外还记述阮元自己在浙江各地试诗、试赋、试词诸事。卷三重点记叙作者游览浙江名胜途中纪游和交往唱酬之作。卷四记载作者校勘、编纂经籍诗文的情况,同时谈及书法、石刻等。《定香亭笔谈》反映阮元重家学,尊儒教的思想,他论赋崇“六朝真意”,言诗标举 “唐人风范”,提倡典雅可诵之作。《定香亭笔谈》有嘉庆五年 (1800) 文选楼刊本、《文选楼丛书》本及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幸生录

幸生录

1册。五知老人撰。1909年(宣统元年)夏月初刻,1914年冬月续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是书封口题“思怡斋杂著续集”,首页第一行题“思怡斋幸生录一卷”,第二行署款“五知野史稿”,书末题“五知老人记”,尾页有“受业世侄李鸿穗、苏长铭校刊”。是书作者姓名不详待考,但据是书所记活动,可以推知作者在义和团运动时期为京官。是书记载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偕同光绪皇帝出逃以及败兵溃勇沿途抢劫事,皆为作者亲闻目睹。删掉是书所记辛亥革命一则资料,现已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义和团史料》。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

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著,共二十四卷,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崛起东北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之事记载甚详,李自成入北京后之事,几乎是按日编排。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

淮南子

淮南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及其宾客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本名《淮南鸿烈》,自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该书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但也杂揉了儒、法、阴阳诸家。提出“道”、“气”学说和宇宙生成学说。有“以道绌儒”的思想倾向,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相对抗。该书保留先秦原始资料甚多,其中的自然科学史资料颇为珍贵。《淮南子》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自成一家。它对以往文化的搜集整理,较之稷下学派和吕不韦规模更为宏大,概括水平更高。在保存先秦文化,反映汉初精神,开拓西汉中期以来文明等方面,都起了一定历史作用。它又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当时哲学所能论及的各种问题作了概括和总结,在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以道连贯起来,形成有内在逻辑次序,前后较为一贯的理论体系。宇宙发生论和形神论超越了前人。在天文、地理、生理、物理等学科上有新创见,从而成为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书中所含有的天人感应、灾异禁忌、神仙长生、人生而静等观点,在当时与后世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本书版本通行的有《二十二子》、《诸子集成》等本。其历代注本甚多,其中以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最为可读。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

清今无说,今辩重编。二卷。卷首收像赞;卷上收上堂、普说、小参;卷下收小参、茶话、颂古、书问、像赞、佛事;卷末附行状。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