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想(天人合一)

生活的准则eVh中华典藏网

知足eVh中华典藏网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身外的声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身外的财货,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与失掉生命,哪一样对我有害呢?eVh中华典藏网

由此可知:过分的爱名,就必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要收藏喜爱的东西,将来亡失的也多。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eVh中华典藏网

一、庄子游于果园eVh中华典藏网

有一天,庄周到雕陵果园游玩,看见一只从南方飞来的鹊鸟,翅膀有七尺宽,眼睛的直径有一寸长。这只鸟从庄子的头前擦过,停在不远的栗林里。eVh中华典藏网

庄子自语道:“这是什么鸟?翅膀大却不高飞,眼睛大却不看人。”eVh中华典藏网

于是提起衣角追了过去,手里还拿着弹弓准备射它。就在这时,一幕景象从他眼前掠过:一只躲在树阴下的蝉,贪图舒适,没有注意到在它身后正要举起臂膀来捉它的螳螂;螳螂只顾着捕蝉,竟没有观察到鹊鸟的窥恃;而鹊鸟为了贪利,也忽视了藏于一侧正要捕捉它的庄子。eVh中华典藏网

这一刹那,庄子蓦地心惊道:“物类本是只顾眼前的利欲,而忽略了身后的祸害啊!有心谋害他物的,又何尝不会为自己带来灾害呢?”因此,抛掉弹弓,掉头就走。管果园的人以为他要偷栗子,’就追在后面大声斥骂着。eVh中华典藏网

庄子回来后,接连三天,心情都不愉快,他的弟子蔺且问他说:“这几天老师为什么不愉快?”庄子回答:“我只顾和外物接触,竟忘掉了自身所处的环境,好像看惯了浊水,突然看到清渊,反倒迷糊起来一样。我曾听先生(老子)说过:‘到那个地方,就要守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前日我到雕陵玩,忘了身处的环境,跟着一只怪鹊到栗林里,没想到竟受到管果员的侮辱,把我当作小偷看待,这就是我不愉快的原因啊!”(《庄子》外篇第二十章《山水》)eVh中华典藏网

二、论丧失本性eVh中华典藏网

因为求名而丧失本性的人,就不是有道的人。他不但不能役使世人,反而会被世人所用,就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等人,受别人役使,为别人牺牲,反让自己得不到安适。(《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eVh中华典藏网

三、孔子接受道家的忠告eVh中华典藏网

孔子问子桑雽说:“我在鲁国两次被驱逐出境,在宋国遭到‘砍树’的祸患,在卫国受到‘禁足’的耻辱,在商、周穷途潦倒,在陈、蔡又被围困。遭受了这些祸害,反使得亲戚疏远了我,弟子、朋友也相继离我而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eVh中华典藏网

子桑雽答道:“你难道没有听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假国亡了,林回抛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小孩亡命他乡。有人问他说:‘你这么做是图钱财?还是怕累赘?如果是为了钱财,那小孩还不如璧玉值钱;如果是怕拖累,那小孩又比璧玉累赘多了。假如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eVh中华典藏网

林回说道:‘璧玉只不过是图利,小孩与我却是天性的结合。’eVh中华典藏网

凡是因利而合的,在遇到灾难时,必会被抛弃;因天性而相聚,遇到灾难时,必会彼此收容,这两者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实非笔墨可以形容的啊!eVh中华典藏网

再说,君子的结交,平淡如清水;小人的结交甜美如甘饴。君子以道而合,所以能永远相亲;小人以利而聚,所以能绝情绝义。因此,那偶然结合的,当然也会无故地分离。”eVh中华典藏网

孔子听后,言道:“谢敬你的教诲。”便缓步自得地走了回去。从此,他摒弃了书籍,不再教授学生。然而,虽然学生在那儿学不到什么,师生的感情却比以前浓厚了许多。(《庄子》外篇第二十章《山水》)eVh中华典藏网

四、了解性命之情的人eVh中华典藏网

了解性命之情的人,不做无益生命的分外事;通达命运之理的人,不做命运勉强不来的事。人须依靠物质来强身,但是物质富足却不能强身的人,并不在少数;人有形体才有生命,但是徒具形体却丧失性命之情的人,更是多不胜数。eVh中华典藏网

悲哀啊!我们阻止不了生命的降生,也无法避免生命的死亡。世间的人总以为有了形体,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如果养形保不了性命,那世间还有什么值得做的事呢?尽管不值得做,却又不能不做,乃是因为那是人分内的事啊!若想避免养形,就得抛弃世俗之见,不去做分外的事;能够抛弃世俗之见,就不会有系累;没有系累就合于平静之道;新的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人只要有了新生,就近于大道了。eVh中华典藏网

庚桑楚说:“自从尧、舜以来,治者便开始尊敬贤人,擢用才能,优待善人,并给予利禄。……eVh中华典藏网

实在说来,那尧、舜二人又有什么值得让人称颂的地方?他们像在断垣残壁中种植杂草样地穷于无味的争辩,又像是选长发梳洗,数米粒煮饭地困于乏味的计较中,这样又如何能救世呢?eVh中华典藏网

要知道:推举贤能,百姓就会有所图谋;任用才智,百姓便会彼此相欺。这些方法不但不能使百姓淳厚,反而给他们制造了谋利的机会,于是,子弑父,臣弑君,白昼抢劫,正午行窃的层出不穷。eVh中华典藏网

我告诉你吧!社会大乱的原因,必定是起自尧、舜的时代。它不但影响到现在,更会波及千年以后的社会,到那时,人吃人的事是绝对避免不了。”(《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eVh中华典藏网

四、回返本性:海鸟的寓言eVh中华典藏网

从前,有只海鸟降落在鲁国的郊外,鲁侯把它载进庙堂,献酒给它喝,奏《九韶》乐给它听,还备办了丰盛的筵席请它吃。但那海鸟,由于心内太过悲伤,以致粒米未进,滴酒未沾,过了三天就死了。eVh中华典藏网

这是用“养人之道”来养鸟,不是用“养鸟之道”来养鸟啊!用“养鸟之道”来养鸟的,应当是让鸟在深林里栖止,在沙滩边邀游,在江湖上漂浮;应当用泥鳅喂它,随它自由翱翔,自由栖息才对。eVh中华典藏网

若是以“养人之道”来养鸟,便违反了它的本性。事实上,它连人说话的声音都不喜欢听,要那些噪人的音乐有什么用?以此养鸟,岂不是太愚蠢了。((庄子》外篇第十八章《至乐》)eVh中华典藏网

百谷王eVh中华典藏网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流水能够俯就向下。同样的道理,圣人要想高居民之上,必先心口一致地自以为下;想要居万民之先,必得迫而后动,感而后应,不得已而后才起。eVh中华典藏网

因此,怀有处下居后心胸的圣人,虽处上位,却不威迫凌人,所以人民不以他为累。虽居民先却不多所更张,所以人民也不以人为善。天下人都乐意拥护他的缘故,就是因为他有这些处下居后的不争之德。因为不和任何人相争,天下也没有人能争得过他了。eVh中华典藏网

如下人eVh中华典藏网

“自以为不如别人的人,是绝对可以得到人心的。”(《庄子》杂篇第二十四章《徐无鬼》)eVh中华典藏网

“海不辞东流(或下流)。”eVh中华典藏网

三宝eVh中华典藏网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⑼,二曰俭⑽,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合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世人说我的道太大,天下没有可与它比拟的。不错,就因为道大,所以不像任何物体;如果它像某一样东西的话,岂不早就变成微不足道、不值一顾的东西了。eVh中华典藏网

我以为,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保持的:一种叫做慈爱,一种便是俭啬,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敢为天下先”。慈爱则视人民如赤子而尽力卫护,所以能产生勇气;俭啬则蓄精积德,应用无穷,所以能致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反而能得到拥戴,作为万物之长。但如果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俭啬而求取宽广,舍弃退让而求取争先,那是走向死亡之路。三宝之中,慈爱最重要,以慈爱之心用于争战就会胜利,用来份守就能巩固。能够发挥慈爱之心的人,天也会来救助他,卫护他。eVh中华典藏网

本章包含了老子最好的学说—爱。庄子除教人恬淡虚静外,并无哪章叙述这种思想。eVh中华典藏网

不争之德eVh中华典藏网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战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善于做将帅的,不会显出凶猛的样子;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这些是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二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eVh中华典藏网

掩饰eVh中华典藏网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⑿,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⒀胜矣。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兵家曾说:“我不敢先挑起战端以兵伐人,只有不得已的情况才起而应战;在作战时也不敢逞强躁进,宁愿退避三舍,以求早弭战祸。”这样的作战就是:虽有行阵,却好像没有行阵可列;虽要奋臂,却好像没有臂膀可举,虽有兵器,却好像没有兵器可持;虽然面敌,却好像没有敌人可赴。故常能制敌于先。eVh中华典藏网

但是,切莫看轻了敌人的力量,以致遭到毁灭的祸害。因为轻敌便违反了慈道。所以说,圣人不得已而用兵,但内心仍须怀着慈悲的心情而战。就因心存慈悲,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eVh中华典藏网

下文取自庄子的精选,全为虚构。我囊括这些故事的原因是:一来故事本身有趣,二来它说明了公元前三四世纪已蔚成的思想形态。eVh中华典藏网

论不战eVh中华典藏网

大王亶父(周朝的祖先)居住在邠这个地方,受到狄人的攻伐。他送财帛给狄人,他们不接受,送犬马家畜也不接受;送珍珠宝玉,他们还是不接受。原来狄人要的竟是这块土地。于是,大王亶父对他的子民说:eVh中华典藏网

“我不忍让各位因战争而失弟丧子,所以决定放弃这个地方远走他乡。你们留在这儿,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我相信他们绝不会因为争土地而杀害百姓的。”eVh中华典藏网

说完,就扶着杖离开了,跟在他身后的百姓不计其数。后来,他们到达岐山的下面,又建了一个国家。像大王亶父这样的人,可说是重视生命的人了。eVh中华典藏网

越国人杀了三代的国君,王子非常忧虑,便逃到深山的洞穴里隐居起来。越国人没有国君,大为着急,四处找寻王子的下落,终于在洞穴里找到了他。但是,王子硬是不肯出来为王,越人只好用艾草熏他出来,强迫他坐上国君的车舆。eVh中华典藏网

王子扶着车登上车座,便向天呼喊道:“做国君!做国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离开呢?”王子并不是厌恶为王,而是担心为王的忧虑。像王子这样的人,可说是不肯以王位伤害生命的人,这也是越人苦寻他为王的原因。eVh中华典藏网

韩国和魏国互相争夺土地。子华子拜见昭僖侯,见他面有忧色,便说道:“假如在你面前有一张铭约这么写着:‘左手取到铭约就砍右手,右手取到铭约就砍左手。’但是取到铭约就有天下,你愿意去取吗?”eVh中华典藏网

昭僖侯回答说:“不愿取。”eVh中华典藏网

子华子说:“好,这么看来,你的两臂比天下重要多了。当然你的身体又比两臂贵重。如今,韩国并非天下,你们所争的东西更比不上韩国,你又何必为得不到那块土地而忧伤呢?”eVh中华典藏网

昭僖侯说:“说得好。劝我的人不少,从未听过这样的话。”eVh中华典藏网

子华子可说是知道事情轻重的人。(《庄子》杂篇第二十八章《让王》)eVh中华典藏网

不我知eVh中华典藏网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我的言论很容易了解,既很容易明白,那也就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人却不能明白,又不肯照着去做:一再惑于躁欲,迷于荣利。事实上,我的言论以道体的自然无为为主旨,行事以道体的自然无为为根据,这有什么难知难行的呢?eVh中华典藏网

正因为他们不了解我这些言论,所以也就不能了解我。了解我的人愈少,取法我的人也就愈少。大道惟其如此不行,圣人才不得不外同其尘,内守其真。eVh中华典藏网

eVh中华典藏网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已经知道真理却自以为不知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认识真理,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患了谬妄的病症。认为这种病是病的人,便得不着这种病。圣人所以不患此病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这种病的缘故!eVh中华典藏网

“不知便是知,知反而就是不知了。”——一章之一(《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eVh中华典藏网

“你知道你所‘知道’的,其实是‘不知’吗?”——五十六章之三(《知北游》)eVh中华典藏网

论罚(一)eVh中华典藏网

民不畏威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人民一旦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势,则更大的祸乱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执政权的人,不要逼迫人民的生存,使他们得不到安居;不要压榨人民的财货,使他们无法安身。能不如此,人民才不会厌恶你,才不会带来莫大的祸乱。eVh中华典藏网

所以,圣人虽是自知己能,却不自我显扬;虽自爱己力,也不自显高贵,只是采取“无为”、“处下”的态度顺民而已。取前者而舍后者,又怎会陷民于不安?eVh中华典藏网

论罚(二)eVh中华典藏网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⒂,疏而不失。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勇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两者虽同样是“勇”,但勇于刚强则得害,勇于柔弱则受利。天为什么厌恶勇于刚强的人,没有人能知道为什么?所以,圣人也以知天为难,何况一般人呢?eVh中华典藏网

天之道是不争攘而善于得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万物自归,宽缓无心而善万物筹策。这就好像一面广大无边的天网一样,它虽是稀疏的,却没有一样的东西会从中漏失。eVh中华典藏网

论罚(三)eVh中华典藏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人民若饱受虐政苛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以死来威胁他又有何用?假使人民怕死,一有作奸犯法的人,就抓来杀死,那么还有谁敢再做坏事,触犯刑罚?但事实并不如此,天下刑罚何其多,犯法的人却并未止步;万物的生死,早操在冥冥中司杀者的手中,又何必人去参与其谋?eVh中华典藏网

但是,世上一般的执政者,往往凭自己的私意枉杀人命,替代冥冥司杀者的职责,还自以不是替天行道,这就好像不知技巧而去替木匠砍斫木头一样。凡是代木匠砍斫木头的人,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eVh中华典藏网

前几章所说,都是老子的“罪罚论”。eVh中华典藏网

“自三代以后,统治天下的人,每每以赏罚为治理天下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百姓的情性又怎么能得到宁静?”——(《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eVh中华典藏网

“道德从此要衰废,刑罚从此必畅行。”——(《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eVh中华典藏网

论罚(四)eVh中华典藏网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人民为什么饥饿?因为在上的人聚敛太多,弄得人民无法自给,所以才饥饿。人民为什么难治?因为在上的人多事妄作,弄得人民无所适从,所以才难治。人民为什么不怕死?还不是因在上的人奉养过奢,弄得人民不堪需索,所以才轻死。eVh中华典藏网

假使在上的人,能够看轻自己的权势,恬淡无欲,清静无为,那么,比起贵生厚养,以苛政烦令需索来压榨人民,就要好多了,这种情形也就不会产生了。eVh中华典藏网

“百姓是很容易和平相处的。”——(《庄子》杂篇第二十四章《徐无鬼》)eVh中华典藏网

重视养生之道eVh中华典藏网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说:“我虽身隐江海之边,心却还留恋着朝廷的荣华,请问我该怎么做才能身心如一呢?”eVh中华典藏网

瞻子说:“首先,你得重视养生之道。因为重视生命,就会轻视利禄。”(《庄子》杂篇第二十八章《让王》)eVh中华典藏网

注释eVh中华典藏网

⑴正:直,公正的意思。奇:异常,虚伪,惊奇的意思。eVh中华典藏网

⑵奇,与奇兵的“奇”,意义相同。eVh中华典藏网

⑶化:感动,变化,和教化(来自道德)之意。是“无为”的最好解释。eVh中华典藏网

⑷请参考注①。eVh中华典藏网

⑸由于人为的法则而除去堕落。eVh中华典藏网

⑹不要做得太多。eVh中华典藏网

⑺不可常翻动,否则会把小鱼弄碎了。eVh中华典藏网

⑻取:拿,征服,赢得之意。eVh中华典藏网

⑼慈:仁慈的爱,与母爱有关。eVh中华典藏网

⑽俭:节俭,俭省之意。eVh中华典藏网

⑾侵入者与被侵者。按字义作“主”、“客”解。eVh中华典藏网

⑿或有类似这种情况的感觉,如主观的谦卑。这和老子的“虚饰学——世上最早的伪学”——完全一致。eVh中华典藏网

⒀厌杀者:即三宝中之慈爱。愈樾原文为:“让者胜矣。”eVh中华典藏网

⒁威:军队的权势,偶亦与“天怒”有关。另译为:“民不畏天,则天怒至”。但与上下文不合。各位可以看看接下去的两章——论罚之无益。eVh中华典藏网

⒂现在中国的箴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eVh中华典藏网

生命箴言(天下为公)eVh中华典藏网

强弱eVh中华典藏网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本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⑴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⑵。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形质立刻转为枯槁。所以说,凡是坚强的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属于生存的类型。eVh中华典藏网

从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强大反而遭受砍伐来看,凡是强大自夸,心想要高居人上的人,结果必被厌弃,反居人下;而那些柔弱自守的人,最后终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eVh中华典藏网

张弓eVh中华典藏网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样。弦位高了,便压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过长了,便减短;弦过短了,便补足它。天之道,也正是如此。eVh中华典藏网

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乃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谁才能善体天道,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做得到啊!eVh中华典藏网

体道的圣人,教育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也不自居其功。能如此做到无私无欲,因任自然,不想表现自己,才能体察天之道,才能把有余的奉献天下。eVh中华典藏网

足就是福eVh中华典藏网

足够是福,有余是祸,凡物莫不如此,其中尤以财货的为害最大。(《庄子》杂篇第二十九章《盗跖》)eVh中华典藏网

本精选乃取自“伪作。”eVh中华典藏网

莫柔于水eVh中华典藏网

天上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天下没有一样的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eVh中华典藏网

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在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eVh中华典藏网

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全国的污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eVh中华典藏网

“恃兵之险”——参阅《庄子》杂篇第三十二章《列御寇》。eVh中华典藏网

“弱胜强”——参阅《庄子》外篇第十七章《秋水》。eVh中华典藏网

“能为国家受污辱的,才配做社稷之主。”——这是老子的基本学说。eVh中华典藏网

平治eVh中华典藏网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⑷。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既有大的怨恨,纵使把它调解,心中必然还会有余怨,这岂是好的方法?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向人而不向人索取,是不会去苛责百姓的。如此,则上下相和,仇怨根本不会产生,还有什么大怨要调解的?eVh中华典藏网

因此,有德的君主,就如同持著左契,只向人而不索取于人,人心无怨;无德的君主,就如同执掌赋税,只给人索取而不给人,人多生怨。给而不取,合于天道;天道虽毫无偏私,而没有私亲的天道,却常常在帮助那有德的人!eVh中华典藏网

一、盟约的无益eVh中华典藏网

用不公正的态度达到和平,即使和了也不是真和;用虚言来发誓,即使表面上看来诚信,事实上还是伪誓罢了。明智的人常被物所役使,神人却直追真理而行,这两者本已差距很远。而那愚昧的人,却仍仗恃着自己的见识,沉迷于无谓的争执,不时劳苦自己的形体,这不是太可悲了吗?(《庄子》杂篇第三十二章《列御寇》)eVh中华典藏网

二、天子eVh中华典藏网

人民紧随不舍的人,叫做天民;天所佑助的人,就叫做天子。(《庄子》杂篇第二十三章《庚桑楚》)eVh中华典藏网

理想国eVh中华典藏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⑸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中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很小,百姓不多,但他们有用不完的器具,并且重视生命而不随处迁徙。这样,虽有舟车,却无可用之地;虽有武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使人民回复到不用文字,不求知识的结绳记事时代,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大家无争无隙。eVh中华典藏网

因为都是小国,所以各国的人民彼此都可看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见,虽然如此,但因生活的安定,彼此之间的人民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与邻国的人互相往来。eVh中华典藏网

至德的时代eVh中华典藏网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至德的时代吗?那时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等人所治理的百姓,没有过分的要求,只知结绳记事,吃的合口,穿的合身,居住安适,风俗淳朴就可以了。eVh中华典藏网

虽然他们的都邑彼此相连,鸡犬之声时有耳闻,但两地的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与别国的人互相交往。那个时代,才是真正的太平啊!(《庄子》外篇第十章)eVh中华典藏网

天之道eVh中华典藏网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eVh中华典藏网

[语译]eVh中华典藏网

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真实。行善的人,不需言辩;好辩的人,行为反非至善。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识广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不就是真知。eVh中华典藏网

圣人不私自积藏,以虚无为体,以无用为用,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愈充足;他尽量给予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道无私,对于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善体天道,所以,他的道是施给而不和人争夺的。eVh中华典藏网

一、信言不美eVh中华典藏网

“会叫的狗不见得好;会说话的人,也不见得聪明贤能。”——(《庄子》杂篇第二十四章《徐无鬼》)。eVh中华典藏网

“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人,不必有智慧。”——(《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eVh中华典藏网

二、既以与人eVh中华典藏网

真人的神灵,经过泰山没有阻碍,潜入深泉不会浸湿,位居卑贱不觉疲惫。其神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这是因为他给人愈多,自己就愈见充实。(《庄子》外篇第二十一章《田子方》)eVh中华典藏网

三、哪里去找妄言的人eVh中华典藏网

鱼饵是捕鱼的工具,捕到了鱼,就可忘掉鱼饵;兔阱是捕兔的工具,捕到了兔,也就可把兔阱忘掉。语言是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工具,了解了情意,自然就该把语言忘记。但是我到哪里才能遇到妄言的人,而和他交谈呢?eVh中华典藏网

“有用言语表达的事理,也有用心意推测的事理。但是,你说得愈多,离开原意也就愈远了。”(《庄子》杂篇第二十六章《外物》)eVh中华典藏网

注释eVh中华典藏网

①强:强壮,强烈,顽固的意思。eVh中华典藏网

②如小枝和树干。eVh中华典藏网

③王弼解作“辙迹”。近代以具体的方法解释为“错迹”,这必须由战胜的一方来决定。eVh中华典藏网

④古本常见的引句。eVh中华典藏网

⑤按字义解作“死亡”的意思。eVh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