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想(中和之美)

沉默的革命9ij中华典藏网

孔子首先被人认为是个箴言者。这种印象来自孔子在《论语》多方面的谈话。《论语》像一本记录日常言语的书,没有连贯的下文及谈话的背景,也没有经过编辑手续排好次序。因此,甚至中国学生都很难贯通他思想的主旨,更不要说西方学生了。但我们仍可考察出孔子思想的两个主要观念——人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因为孔子是个教育家,对借个人的修身来改革社会有兴趣,而他同时也是个社会哲学家。9ij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声色之于化民末也。”孔子有深沉的智慧来奠定人生活习惯的模范,而把立法的工作留给别人。他一再表示对法律及法律的强制性不信任。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伦理与政治的奇妙的融合。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社会秩序之上,而社会秩序必须来自个人的修养。他说:“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他的学说中,他相信人的天性本是相近的,因为习惯的不同才使它相远。“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伦理及社会问题清楚地是要鼓励个人建立好习惯,社会建立好风俗。论及他对法律强制力的不信任,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孔子教训的真正基础。9ij中华典藏网

换句话说,孔子在处理人类社会问题时是把个人放在社会之上的;社会的治乱,只能来自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分子。说到这里,我想起孔子和马克思刚好是采取对立的观点;孔子相信没有人格变革的社会改革是表面的;马克思则以为社会环境决定人的道德行为,而乌托邦的实现要靠物质环境的变换。9ij中华典藏网

如果我们考察希腊哲学,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共产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反共产主义者,亚里士多德不相信只靠社会的改革可以改变人性。如果都兰特在他的《哲学的故事》中曾把亚里士多德某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评论放进去就好。谈及柏拉图所神往的共产国家时,亚里士多德说:“人对于最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东西,很少加以注意。人人都首先想到自己,很难使人对公众的事情有兴趣。”亚里士多德又说,“人们很喜欢听乌托邦,且容易被说服去相信在某种奇妙的方式之下,每一个人都成为每一个人的朋友,特别当某些人听见指摘现存的罪恶是来自私有财产的时候。但其实这些罪恶是来自一个十分不同的来源——人性的邪恶。”9ij中华典藏网

孔子,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把他的赌注放在人性上,且认为接受天然的人性胜于改变它。一个较好的社会的实现,不是靠改变它的生产系统,而是依赖改造人的本身。9ij中华典藏网

沉默革命的教义是社会改革,以个人的改革及教育、自我的修身为基础,是孔子的首要企图。儒家可能被称为君子的宗教。君子是有教养的人,虽然在成就上有各种不同的阶级,如果称他为一个经常设法改进及教育自己的人,可能更为适当。和这种君子相对立的,孔子常用小人来称呼。“小人”这个词的正确意义既非普通人,也非劣人。小人主要地是指一个俗人,一个没有教养、没有文化的人。《论语》中充满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对比,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ij中华典藏网

能令儒家安慰的是孔子对人性没有强人所难的要求。他不专注于罪恶的问题,而只注意缺乏教养的人的不良态度、不良出身,及无知的自满。如果一个人有某种道德的警觉,且经常努力去改进自己,他就满足了。在这种意义上,儒家声言这种教训是容易实行的。有一次孔子讽刺地说:“圣人吾不图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最令人惊异的事情是他订立了一个纯人性的标准,而教人以人的标准是在乎人的本身。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9ij中华典藏网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人的本能,称为人情。何谓人义呢?为父要慈,为于要孝,为兄要友爱,为弟要敬兄,为丈夫要有义,为妻者要顺从,为长者要体恤下情,年幼者要听从教训,皇帝要仁,为臣要忠,这十种叫做人义。此外,大家讲究信用,保持和睦,叫做人利。若彼此争夺杀害,就是人祸了。所以圣人协调七情,建立十义,讲信修睦,提倡辞让,摒弃争夺。要达到这些目标,除去礼教,还有什么好方法呢?饮食男女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死亡贫苦,也是人类最怕的事。这种爱好与嫌恶,在人心理上是很强烈的。人把这两种藏在内心,别人无从察觉;爱恶也藏在心中,而不表现于形貌上。要使全部表露出来,除去用礼,还有什么好方法呢?”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所以人类是天地的产物,阴阳的配合,为诸元素的精华。”“所以人类实为宇宙的心灵,五行所结的果实,生而要享受饮食声色的。”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9ij中华典藏网

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先王恐怕礼不能普行于天下,所以祭祀天帝于南郊,明定天的权位。祭地于国,表明生命所需之物资都来自大地。祭祖庙是表示尊亲之意,祭祀山川表示敬事鬼神。五种祭杞是表示纪念人在大地生存的本源。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帝王前有掌神事的巫,后有记人事的史官,乐师和谏官分守左右,王者居中央,宁静大公,以其至纯正的态度为万民之主而已。像这样,礼行于郊以祭天则诸神各尽其职,祭地则万物滋生,祭祖庙,则慈孝蔚然成风;礼行于五祀,则使人人能善尽本分,礼之作用也就在于此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日命,其官于天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礼本于原始之浑元一体,此一体分化而为天地,进而旋转成为阴阳,再变而为四季,又分任各职而为鬼神。鬼神之意志乃表现为命运并受制于上天。”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礼义是人生的本分,用以促进人类之间彼此的信任,社会生活的和睦,加强社会生活的关系。并且为养生送死敬拜神灵的基本礼法,也为上遵天理下达人情的原则。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之不可废。因此,若想灭亡一个国,破坏一个人家或毁坏一个人,必先使之丧失礼义的荣誉感。9ij中华典藏网

礼之于人,就像酿酒用的曲蘖。君子醇厚,因对礼注重;小人薄劣,因不注重礼。所以古代圣王要培养义,建立礼的秩序,用以辅导人性。因此,人性犹如圣王所耕种的田地,用礼为工具以耕之,用义为种子以种之,用教育以除恶草,用仁爱来收络之,用音乐来使人愉悦。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9ij中华典藏网

故治国不以礼,扰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褥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褥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所以礼者,是正义之果。凡合乎理性的行为,虽在前代所未曾有,亦可视为正当。理性是人类的天赋,循正途必表现出仁德,能如此必然强大。仁心,是正当行为的根本,又是顺天理合乎人情的具体表现,能如此,则无人不敬服尊仰。9ij中华典藏网

所以治国而不用礼,就犹如没有农具而耕田。制礼而不本于正义,就犹如耕了田不播种。行义而不说明,就像播种而不除草。说明其涵义而不合乎仁爱,就像除草而不收成。合乎仁爱而不得其喜悦于音乐,就像收获了而不食用。得喜悦于音乐而不到心安理得的地步,就犹如食而得不到健康。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四肢既已发育,而皮肤又复丰满,就是生活健康。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夫妇相爱,就是家庭健康。大官奉公守法,小官方正廉洁,职务分工合作,君臣互相匡正,这是国家健康。天子以其德行为丰,以音乐推行德政,诸侯以礼让相交往;大夫依法合作;士人以诚相勉,百姓和平共处,这是世界健康,可称之为大顺。9ij中华典藏网

论教育9ij中华典藏网

(《礼记·学记》)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发愿为善,只能让人小有声望,尚不足感动群众。与贤能者结交,欢迎远方的来人,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能化育人民。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玉不加磨琢,不会成为美术品;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国为政,总是以教育为先。《尚书·说命篇》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虽然有好菜,不去吃,就不能知道味道美。虽然有好学说,不去学,就不知道好在何处。所以,研究学问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教导别人,才知道困难何在。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才能反省有自知之明。知道有困难,才能努力进修。所以说,教学相长。《说命篇》上说:“教为学之一半。”正是此意。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古时教学的处所,二十五家的一村里有一个塾,有五百家的一镇有一个庠,二千五百家的郡有序,国的首都有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考经文句读,辨别志向;三年考查学生的读书习惯与团体生活情形。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学敬师;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叫小成;九年而通晓各科,临事不惑,坚定不移,这叫大成。这时,才能化育百姓,改变风俗,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时时学习不息。”正是此意。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大学开学时,士子穿礼服,用素菜祭祀,表示敬学之意;练习唱小雅上三首诗歌,是为了学做官的初步。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箧,使学生敬业;夏楚两物用以鞭策学生,使之敦品励行。夏天谛祭以前,无人到学校视察,是使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只观察学生,必要时才加以训教,是使学生自己思维。年幼的学生,听讲而不发问,则因学习有一定程序。这七项,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书上说:“凡学习做官,先学管事,要做学者,先立定志向。”正是此意。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大学按时序施教,有正常学科,下课及休假时,有课外研究。学习的方法,如果不学“操”“缦”这些小曲调,指法不熟,弹琴弹不好;不学举譬喻,诗作不好,不学洒扫应对,行礼也行不好;不喜爱这些小技艺,就无法对学习有兴趣。所以君子学习时,内藏于心,而发于外,休息或游乐时,都念念不忘。能如此,才能专心学习,亲爱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深信真理。虽离开了师长同学,也不会违背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懈,进修便可成功。”正是此意。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各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今之教师,胡言乱语,用陈腐的问题困扰学生,呶呶不休。只想了解学生的性向,学生只好假装用功,也不想教学生发挥其所长。所教的课业先错,所希望于学生者自然也错。这样,学生昧于学习,憎恶师长,只觉学习困难,不知有什么益处。虽然学完一科,也就很快忘光。教育之不能成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大学教育方法,在恶念发生前,用礼约束禁止,叫做准备;在适宜教导时才教导,这叫合乎时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跨越程度教导,叫做顺序;使学者互相观摩而收到益处,叫做切磋。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发展的方法。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恶念已经发生,才加以禁止,因坚不可入,教育也难有作用。过了适当的学习时期才学习,纵然努力,也难有成就。不按着进度学习,只使脑筋混乱而不成功。独自学习,不与同学研究,必然浅陋而见闻不广。结交损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有不良的习惯,会荒误学业。这六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兴起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衰落的原因,然后可以为人师。君子的教育方法是晓谕别人,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学生刚严,并不抑制其个性发展;启发学生,而不将结论道破无余。引导而不强迫,使学者易于亲近。教师刚严而不抑制,学生才能自由发展。启发而不必说个净尽,学生才能思考。使学者亲近而又能自由思考,才是善于晓谕。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错,教导的人必须要知道。人在学习时,有的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囿于一隅,而所知太少;有见异思迁而学不专一;有的故步自封,不求进步。这四种心理各自不同,先明白这些心理,才能补救那些毛病。教育之目的,是在培养良善挽救过失的。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善于唱歌的人,能引人随同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续他的思想。教师的言语简而达,含蓄而精当,少用譬喻也容易了解,这样才能使人继续其理想。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知道求学上的深浅难易个人品性上的优劣,然后能广举晓谕,如此才有能力为人师。能为人师,始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君主。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做君主。所以择师不可不慎。古书说:“虞、夏、殷、周四代,择师都很读重。”正是此意。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求学时最难做到的,就是尊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重视;真理受到重视,然后人民才知道重视学术。所以君主不以臣事君之礼要求他的臣子,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在祭祀中,臣子代表死者魂灵之时;另一种就是臣子做君主老师之时。在大学里的礼法中,对天子讲课时,臣下不必面北居臣位;这就是表示尊师。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学生善于学习,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加倍,更得到学生的尊敬;学生不善于学习,老师督促严厉,而效果只到一半,学生怨恨老师过于严格。善发问的人,像砍坚硬的木头,先从软的部位开始,再及于硬节,久了,木头自然脱落;不善发问的人刚好相反。善于答问的人,有如撞钟,轻敲,钟声小,重敲,钟声大,从容不迫的敲,钟声会余韵悠扬;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教与学的方法。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只记忆材料以备回答别人发问的人,不够资格做别人的老师。好老师一定注意学生的见解。学生已经尽力而不得要领时,老师再予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仍然不明白,只暂时搁置。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好铁匠的儿子,自然也能补缀皮袍。好弓匠的儿子,自然也能做畚箕。初学驾车的小马都先系在车子后面,而车就在面前。君予现察这三件事,就可学得教学的正当方法。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古代学者,比较事物的异同而归成类别。鼓的声音并不同于五音之任何一种,但是五音不得鼓的调节就不谐和。水的颜色并不同于五色中任何一色,然而五色没有水调匀就不鲜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任何官员,然而任何官员没经过教育就不会办事。老师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但五伦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也不懂得人伦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君子说:伟大的德性,不专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事一物。最大的信用,不必见于盟誓立约。恒久的天时,也不专属著天或冬天。了解了这四种情形,就能立志学做大事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夏商周三代王者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源委由此即可分明了。知道此一分别,就知道什么是要点了。9ij中华典藏网

论音乐9ij中华典藏网

(《礼记·乐记》)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人心自外界接受到刺激,音乐便自内发生。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起反应,即表见于声音。因反应不同,所发的声音也不同。不同的声音相应和,就显出变化。将此变化列成一定的节奏,则成为歌声。比照歌声而配合以乐器以及跳舞用的道具,就是“乐”。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9ij中华典藏网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乐”是由声音所构成,对内心之刺激而来。所以心里悲哀时起的反应,则发出焦急低沉的声音。快乐时起的反应,则发出宽裕徐缓的声音。喜悦时的反应,则发出兴奋爽快的声音。愤怒时的反应,则发出粗野凄厉的声音。恭敬的反应,则发出虔诚而清纯的声音。恋爱的反应,发出体贴温柔的声音。这六种反应,不是人之天性不同,而是因不同的刺激所引起的。因此古代圣王非常重视人心所受的“刺激”。要用礼诱导人心,用乐调和人声,用政令划一的行为,用刑罚防止社会的邪恶。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全是要齐一人心而实现政治清平的理想的。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徽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选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音乐出于人的内心。人有感于心,就表现于声音便有了节奏,便是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快,政治也清平。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即因其政治之错乱。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当时的人民必流离困苦。由此看来,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若以五音之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而此五音协调不乱,就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宫音乱时,显得荒乱,有如国君骄恣而贤者去位。商音乱则显得倾颓,有知官常败坏而国事阽危。角音乱则显得忧愁,有如人民愁怨而一隐忧四伏。徵音乱则显得悲哀,有如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则显得危迫,有如物资匮乏而民用匮乏。若五音全乱而交相侵犯,国家也就行将灭亡了。古代郑、卫地方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几乎完全错乱。师涓从濮水上听到的音乐,就是殷纣亡国之音乐。当时政事荒废,人民流离,不知爱国家只图私欲,败坏无度。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音,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知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声音生于人心,而音乐则通于人伦物理。所以,只听声而不知文理的,是禽兽。只懂声音而不懂得音乐效用的,便是一般大众。唯有君子能懂音乐。因此,从分辨声而懂得音;从分辨音而懂得音乐的道理;从分辨音乐的道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才会有全盘治国的计划。所以不知声的人,不可和他讨论音,不知音的人,不可和他讨论“乐”。如果懂得“乐”的功能,大概也懂得礼的意义了。若深通礼和乐,就可称为有德之君。德就是心得。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所以最精美的音乐,不见得就是最复杂的音乐。最盛大的宴席,不见得就是最讲究的酒席。譬如周代大祭,伴奏清庙乐章所奏的乐器瑟,只有朱红的弦和稀疏的底孔,一人唱诗,三人和声,所弹所唱的甚为简单,其目的不在于美好的音乐。大祭享之礼,水首要,而盘里只是生肉生鱼,羹汤也没调味,可知其目的不在于口味了。因此,可知先王制订礼乐,不在于满足人口腹耳目之欲;恰恰相反,其宗旨是用礼乐教导人民,使人分辨爱与憎以恢复到天性的真纯。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恶,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人的思考力受了外界的刺激,才有了爱好或厌恶两种欲念。好恶的欲念没有节制,而外物又引诱不停,人若不能反省,以良知抑制冲动,则天生的理性就要毁灭了。外界不断刺激人,人若随其刺激而生好恶的反应,不以理性制裁,那就是接触外物也随之改变了。随外物改变,就是灭绝理性而追随人欲。于是便生有悖逆诈伪的心,做出淫泆乱法的事,终致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压少数,智者作编愚者,勇者欺负懦怯者,有病者无人照顾,老幼孤独者流离失所,这就天下大乱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先王创作礼乐,是使人有所节制,比如披麻戴孝时的哀哭,是使人节哀,钟鼓干戚之设,用以庆祝安乐;婚姻冠笄之事,用以区别男女;射乡食飨之礼,用以纠正社交礼俗。用礼调节人的性情,用乐调和人的声音,用政令实行,用刑罚防治违法。礼乐刑政,四方面相辅而行,毫无冲突,政治之道便完备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音乐使众人结合,礼仪使众人区别。因其结合,故使人彼此亲近;因其区别,故使人彼此尊敬。太重视乐,容易使人松弛;过分讲究礼,会使人隔阂而不亲。所以,礼与乐,是用以保持正当的感情与仪表。有一定的礼仪,就会显出贤能者贵,不贤能者贱的等级;有相同的音乐,居上位者与在下位者情感即可交流;有好坏的标准,才会显出谁贤谁不贤。不贤的,禁之以刑;政治自然修明了。以仁心爱民,以正义治之,民治的理想即可实现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乐发自内心,礼自外来。乐发自内心,所以平静。礼自外来,所以表现于仪式。盛大的音乐必然平易,最大的典礼必须简单。乐教实行,人的情思都表达于外,心内便无怨恨;礼教流行,人的举动皆有定规,言行上便无冲突。所说:“揖让而治天下”,即指礼乐的政治。要使无暴民作乱,远近诸国都来朝拜,无须动兵作战,不动用刑罚而百姓无忧,天子不怒,便是乐通行了。普天之下,父子相亲,长幼有序,国民敬爱。天子能做到这样,这就是礼通行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李,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雄伟的音乐与自然和谐,隆重的礼仪与自然的节奏配合。因为谐和,故能不失万物之本性;有固定程序,故有祀天祭地之礼。明处用礼乐,暗处有鬼神。如此,天下之人,皆能相敬相爱。换言之:礼的仪式有所不同,但其宗旨在于相敬;乐也有所不同,但其宗旨皆在于相爱。因为礼乐是使人相敬相爱,故历代英明之主一贯以礼乐施政。政事历代不同,礼乐也因君王成就之庆典而异。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乐表现宇宙的和谐;礼表现宇宙的秩序。因和谐故能化生万物;因秩序故能显出品级。乐由于自然而来,礼因社会的生活而作。礼逾越了秩序则乱,乐逾越了和谐则暴乱。知道天地的关系,而后才能创制礼乐。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所以圣哲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分明而且完备之后,天地各尽其功能了。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大小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天尊而在上,地卑而在下,正似君之与臣。高低分列,贵贱则各有其位了。动静各有定律,大小随以分别。万物以类而分,动物亦各自成群。在天为星球,在地成山河。而礼亦即据差别而定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阴阳互相摩荡,雷霆鼓动,风雨滋润,四时周流,日月照耀,而万物化育生长。所以乐是与宇宙自然之理并行不悖的。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乐显示宇宙原始的力量,而礼则反应于创造的形体。显示不停的动是天;显示凝定的静是地;又动又静的则在天地之间,即圣人所论的礼乐。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故观其舞,知其德。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看到一个国家的舞,就知道此一国家的特性。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人虽皆有血气心知的本性,但哀乐喜怒的心情,则随境况而变。必待外物刺激而引起欲望。而低沉的声音引起人感伤忧愁。倦怠平易而音调慢长的声音,引起宁静喜悦。强而有力声音,发与收皆猛壮而昂奋的声音,引起刚强坚毅之心。清纯正直而庄严诚恳的声音,引起肃穆而虔敬。发出宽舒清润平静的声音,引起慈爱之心。淫荡刺激的声音,引人心情邪乱而悖德。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土壤瘠敞,草木不生。渔捞无时,鱼鳌不大;气温不正,生物不长;社会浊乱,则礼失其常,音乐淫靡。因此音虽悲哀而不庄重,虽喜悦而不安详。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德是人性的基本;乐是德的光华。至于金石丝竹制成的是乐的工具。诗抒发心思,歌表现人的声音,舞则表现人的动作。诗、歌、舞,都是发于人心,而佐以乐器。因此,乐所表达的心志虽然幽深,而形象却是明白;气氛使人兴奋,感化效用却有力量。精神的和谐来自心灵而表现于音乐,所以在音乐上不可以作伪。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脩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魏文侯向子夏问道:“我穿着官服,衣冠整齐听古典音乐时,就一直想睡觉;但是,听到郑卫的音乐时,却精神振奋。请问:古乐为什么会使人那样,而新乐又为什么会使人这样呢?”子夏回答道:“所谓古乐,是大众共同动作,或进或退,步调齐一,配以和平纯正而宽缓的乐声。弦乐管乐,都按‘拊’与‘鼓’的节拍。开始时击鼓,收场时鸣钟。用‘相’调节收场,用‘雅’调节快速动作,有君子解说叙述,全是有关于修身齐家安定社会的事。古乐的表演是如此。至于新乐,舞与弯腰屈脊,淫声浪语,无限诱惑。还有俳优丑角,男女混杂,父子不分,歌舞终了仍不知内容为何,更无古事古训。这就是新乐的演奏。现在大人问的是乐,但大人爱好的却是音。乐虽也有音,彼此相近,但实际却是两件事。”9ij中华典藏网

[原文]9ij中华典藏网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9ij中华典藏网

[语译]9ij中华典藏网

文侯又问道:“这是怎么说呢?”子夏回答道:“在古时,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民有德,农产丰盛,没有疾疫灾祸,也没有妖怪异象发生,这叫大当。然后圣人制订父子君臣的名分,作为人与人关系的纲纪。纲纪既定,社会便有了秩序。社会安定之后,便稽考音律,调和五音,用乐器伴奏歌谣舞曲,叫做德音。这种德音才叫乐。《诗经》里有诗云:‘德音虽静,德性却表现得明白,而且合乎德性。适于做领袖,做君主,为大国的国土。能遵循前代遗风,上配文王,从不做懊悔的事。受蒙上帝降福,直到他的后代。’此乃德音的真义。大王既不喜欢德音,大王喜爱此等的倒是那些靡靡之音吧。”9ij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