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作者:张东荪
认识论

张东荪撰。1934年9月初版。为张东荪所主编的“哲学丛书”之一。本书共五章,即“知识之由来”、“知识之性质”、“知识之切否”、“知识之标准”、“认识的多元论”等。前四章为初学认识论的人而设,是其门人王光祥根据哲莫斯特凡尔德和伊文思的《哲学原理》中的一章写的。作者指出“第五章乃是我个人的主张。我这个主张蓄之心中好多年。现在愈想愈觉有些自信”(《认识论》自序)。其内容大体上与作者发表在《哲学评论》上的《条理范畴与设准》一文相同,但本书避而不用“范畴”一语。张东荪强调说,多元认识论大体上仍循康德的轨道,但重要之点“就是我把方式不纯归于主观的立法作用。我不像康德那样以为外界是无条理的。我不像康德那样把‘感觉所与’为知识的质料。我主张感觉不能给我们以条理的知识,这虽和康德相同,但条理却不能完全是心的综合能力所产,这又和康德不同了。”因此,他认为外界有其条理,内界(即心)亦有其立法。内界的立法又分两种:一为直观上的先验方式;一为思维上的先验方式。至于感觉也不是真正的“存在者”。可见,认识应该是多元的。本书是张东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集中表述,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张东荪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猩红热

猩红热

在嘈杂忙碌的生活中,个人的生死实质存在是卑微的,无人注意的,他只有通过爱与被爱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歌颂的同时对社会的冷漠讽刺。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

食疗烹饪专著。二卷。宋·林洪著。撰年不详。本书以笔记形式撰写,书中列一百零四种馔之品,多数由作者亲自品尝和体验过,故颇有心得。本书与宋以前的食疗著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过去的食方大部分以食配药,食药相混,本书则以食为主,重视食物的养生和治疗作用,多数由作者亲自品尝和经验过。种类有菜肴、羹、煎、粥、饭、馄饨、面、糕饼点心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制作简单,食用方便。既可防病疗疾,又能健体强身。本书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这与宋以前的食疗著作相比有明显不同。

鹤峰禅师语录

鹤峰禅师语录

清济悟说,上震等编。卷首收序;卷上收升座、小参、示众、机缘、拈颂;卷下收佛事、赞咏、诗偈、歌词;卷末附行状、塔志铭、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八册。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一卷,失译人名。说末世佛法破灭之相者。

人本欲生经注

人本欲生经注

一卷。晋代释道安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二十四岁左右受业佛图澄。因他记忆力惊人,虽相貌丑陋,但学识渊博。在邺都十三、四年间,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解答许多理论问题,虽有“漆道人,惊四邻”之称誉。社会上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谚语。为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讲经弘法,游历四方,历经磨难,信佛弥坚。师承佛图澄,精研《般若经》,学说戒定慧,树业有专功。所注经杂录凡二十五部二十九卷。道安现存的着述除了收于各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还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其余的早已佚失无存。道安解经不偏执门派之说,以明性空为本,兼融并蓄,“其说允符方等诸经,最为真实。”其《人本欲生经注解》既是如此。道安注经录载:“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为注撮解一卷。”所注其经“谨严精要,诠明句义,与西土释经诸论及后代疏钞,广征博引,融会周圆,标宗定理,贯摄群经者不同也。”道安不苟一说,博采众家,之说之作反映了佛教进入晋代中印两大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佛教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现常见版本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藏经书院大藏经第十四套第一册,《出三藏记集》。

龙舒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

佛教书。南宋居士王日休撰于绍兴三十年(1160)。12卷。集录有关往生西方净土的经论和传记等,因作者系龙舒(今安徽舒城)人,故以名书。原为10卷,每卷一章,初叙大意,次分为数篇乃至数十篇,收载有关事迹及修行方法。初刻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为十卷。元延祐三年(1316)重刊时增广成十三卷,明成化十七年(1481)由僧卺点校再刊,改为十二卷。前十卷为王日休所撰净土文,共十类一百五十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