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

作者:胡宏
知言

南宋胡宏著。原本1卷,现传本6卷。为平日论学随笔札记,屡经修改而成。此书对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如道、理、心、性等多有论述,而于性命之理阐发尤详。主张“性”是宇宙本体,是“天命之全体”,而“理”则包括人伦和物理两方面。在他看来,“性”既是人伦之理的渊源,但又高出于“理”;虽无善恶,却有好恶。因此,“世儒之言性者,类指一理而言之尔,未有见天命之全体者也”。认为“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反对天理人欲对立观。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主张“务圣人之道”,“必先致知,及超然有所见,方力行以终”。此书对衡湘学者影响深远。但朱熹、吕祖谦、张栻等人对之既有肯定,也有责疑。今有明嘉靖间正心书院本、清道光间粤雅堂本等。

胡宏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皇明十六名家小品

皇明十六名家小品

明文总集。明代陆云龙(字雨侯)编。共32卷。今存有崇祯间刻本。集前有何伟然序、陆云龙序、丁允和序。《四库全书》存目即依据此刻本著录。是编评选了屠隆、徐渭、李维桢、董其昌、汤显祖、虞淳熙、黄汝亨、王思任、袁宏道、文翔凤、曹学佺、陈继儒、袁中道、陈仁锡、钟惺、张鼐16家之文,每人2卷。陆云龙序谓:“徐文长云:‘云隐蛟龙,得其一鳞一甲,正是可思,不必现其大身,’倘亦可借以解嘲哉。五霸有真,吾谓餍此一脔,亦无俟偏走十五国而求汤武、桓文面目。”对自己的选编既自谦又自信。每人前有陆云龙《弁首》一篇,所选文皆有陆云龙评语。如《汤若士先生小品弁首》说:“重髫读制举义,知先生已夺瞿、唐之席;已读‘四梦’,则又扼高、王、关、郑之吭而结其舌。荡乎才,其海若哉!然先生不以其才,与庐陵、临川、永丰维列而四,知先生未已也。因取先生集丹黄之。其思玄,其学富,其才宏,似欲翻高深峻洁之窠臼,另以博大瑰丽名。彭蠡之涛,风雷奋而天地浮;匡庐之瀑,珠玑奋而瑶玫落。句饶蕖艳,字带兰芬,不又舍欧阳、曾、王别树一帜哉。予谓欧阳转卑弱之气,开雅醇之先,为春;曾、王掣敛气多,为秋为冬;而先生则为夏。当递王而为君,不与学士骚人争旦夕声也。抑能夏则大,而独取其小,将无不尽其才欤。予曰:芥子须弥,予正欲小中见大。”对所选文的具体评语,其内容也较为丰富,有对其文思想内涵的说明,有对其文艺术特长的概括。如《怀人赋》评语说:“悲悼之中,英雄气骨自存。聊托想于忘名,深眷怀于知已。直是组愁织恨。”《调象庵集序》的评语说:“英风灏气,为耒逼人。殆亦为集中写其愤懑之气。”从其序、弁首、评语,不难看出是编的编选特色。这也是一部研究晚明小品、散文的重要资料。

转注古音略

转注古音略

音韵学著作。明杨慎撰。5卷。杨慎以为《毛诗》、《楚辞》等先秦古籍反映的古韵,有一定标准,称之为“一字数音必展转注释”的“转注”,也说是“叶韵”。于是仿宋吴棫《韵补》之例,补缺刊谬,以今韵分部,以古音相协的字注于其下。取例详于经典略于文集,详于周秦两汉而略于晋以下。 本书列字不甚精密, 所谓 “一字数音”不脱叶韵旧说的谬误, 故本书科学价值不大。

东茶记

东茶记

《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此为清光绪抄本。

明末四公子

明末四公子

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四人, 为何皆不肯入清廷为官? 方以智被诬,是否因为名字与他人相似? 与冒辟疆成就一段佳话的董小宛,是否真的曾经入宫为妃? ……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有世家子弟四人,忠孝节义,文采风流,心怀天下。高阳在书中讲述了明末清初时期,四位受人敬爱赞羡的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的生平事迹,并通过多方考据,结合大量史料文稿,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皇华纪闻

皇华纪闻

志人小说集,作者王士祯。书前有韩菼和作者侄王源序。韩菼序称此书为康熙二十三年作者奉命祭告南海,沿途见闻所作。王源序作于康熙二十九年,可知此书写作于康熙二十三年以后,书成于康熙二十九年之前。本书韩菼序、 《四库提要》及现存王渔洋遗书本均作四卷,唯王源序中称王士祯“因出所著《皇华纪闻》六卷, 命源序”,未知所据。现存有王渔洋遗书本、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在王士祯的笔记中, 《皇华纪闻》故事内容较多。 韩菼说“读渔洋集而知诗,读是集而知史”。 《四库提要》云其书“多采小说地志之文,直录其事,无所考证,不及其《池北偶谈》诸书也。”说明此书偏于记事,有一定小说价值。

苏子

苏子

一卷。原题晋苏彦(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苏彦,一说魏人。苏彦曾官至北中郎参军。撰有《苏子》七卷,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题苏彦撰,题下注称“亡”。《庚氏子抄》载此书八卷,《意林》记其书六卷,颇有不同。其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意林》等书辑为一卷。而《意林》引苏彦作苏淳,恐有伪误。因《意林》中引有“翠以羽殃身,蚌以珠碎腹”数句,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以为是战国苏秦语,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王应麟“不知此乃道家苏彦之语,非 《汉志》所载纵横家苏子之言也。”说明马国翰所辑,为苏彦所作的可能性较大,可资后世学者参考。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