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
作者:唐君毅
中国唐君毅著。分《导论》、《原性》、《原道》、《原教》4篇6卷。1966年至1975年间陆续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8年台湾学生书局汇总再版。《自序》称:为从学术观点上考论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特提出“即哲学史以为哲学之态度”,强调“要在兼本吾人之仁义礼智之心,以论述昔贤之学”。其“导论篇”曾以《中国哲学原论》专名由人生出版社1966年出版,后因《原性》独立成篇而改称《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该篇先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次论“心”,又论“名”与“辩”,皆根据史料原文的考订训释,再就义理上加以引申。《原性篇》则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就整个中国思想而言”,专论人性问题。申明已改变前期思想中仅以道德自我(道德理性)为哲学体系之基石的观点,主张“即心灵与生命之一整体”,“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有其人生理想处以言性”,作为“中国言性思想之大方向” 《原道篇》在全书中分量最重,于考释各家诸说及流变后指出:“道”虽及于天道、物道、出世超世道,但根本上“则在人之生命心灵之活动所共行之道”,由此断定:道“实为人生、人性或人的心灵活动的诸方式”。《原教篇》则是《原道》的续篇,专就宋明儒学而言。详细论述了宋明儒各派各家的主要观念、义理差异及其
章节列表
升序↑导论篇
- 自序 (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原性篇
- 自序
-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
- 第二章 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
- 第三章 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
- 第四章 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
-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
-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
-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
- 第八章 佛心与众生之佛性
- 第九章 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联之问题
- 第十章 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
- 第十一章 由佛再入儒之性论
- 第十二章 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
- 第十三章 朱子之理气心性论
- 第十四章 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
- 第十五章 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
- 第十六章 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
- 第十七章 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
- 附编
原道篇(上)
- 原道篇自序——述作缘起、其宗趣、内容之限极,与论述之方式
- 导论上——道之名义及其类比
- 导论下——孔子所承中国人文之道
- 第一章 孔子之仁道(上)
- 第二章 孔子之仁道(下)
- 第三章 墨子之义道(上)
- 第四章 墨子之义道(下)
- 第五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上)
- 第六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下)
- 第七章 道家之起原与原始型态
- 第八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上)
- 第九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下)
- 第十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上)
- 第十一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下)
- 第十二章 综述庄子外杂篇之义,并附论韩非子及管子中之道家言
- 第十三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上)
- 第十四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中)
- 第十五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下)
- 第十六章 韩非子之治道(上)
- 第十七章 韩非子之治道(下)
- 第十八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上)
- 第十九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下)
- 第二十章 庄子天下篇之内圣外王之道与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道
- 第二十一章 中庸之诚道
- 第二十二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上)
- 第二十三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下)并论 孝经之孝道
- 第二十四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上)
- 第二十五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下)
原道篇(下)
- 第一章 阴阳家与秦汉学者顺天应时之道及其历史演变意识
- 第二章 秦汉学者之言学术之类别与节度,以形成学术人文之领域之道
- 第三章 秦汉至魏晋学者之法天地以设官分职之道,及对人之才性之品类之分别与对人物之品鉴之道
- 第四章 秦汉之神仙思想与炼养精气神之道,与道教思想之发展
- 第五章 春秋学中之对善恶是非之褒贬之道
- 第六章 汉代易学中之易道及其得失与流变
- 第七章 五行之义、六十甲子义,及其用于易学之得失
- 第八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上)
- 第九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下)
- 第十章 郭象庄子注中之言自然独化与玄同彼我之道
- 第十一章 魏晋之玄理与文学艺术中之道
- 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
-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
- 第三章 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
- 第四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
- 第五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
- 第六章 智顗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
- 第七章 智顗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
- 第八章 智顗之圆顿止观论
-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
-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
-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
-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
-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
-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
-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
-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
- 附录
原教篇
- 自序——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猜你喜欢的书
基姆
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小说,基姆是个小孩的名字,英国白人小孩却生於印度长於印度,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小牛团队的旗手,流落东方殖民地,在基姆三岁时抽鸦片死去,把孩子留给一个欧亚混血的穷女人,但他这位潦倒的父亲坚信,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转的,有一天会有骑骏马率领世界最精锐部队的上校来迎接基姆,会有九百个奉绿地红牛为神的健儿吹号欢迎基姆,这个预言遂像咒语般,被封存在基姆脖子上所掛的护身符里,护身符里其实是三份文件,一是他老爸的退伍证书,一是基姆的出生证明,另一份只是他老爸的签字。年幼的基姆成长於贫穷大街,生存技俩无一不精,被街坊所有人称之为 “世界之友”,有一天,他意外结识了一名来自北方雪山的西藏年老喇嘛,莫名其妙成为喇嘛的徒弟。这位道行崇高的肃仁寺住持德秀喇嘛有个悲愿,他千辛万苦打算走遍印度,寻找一条传说中的河,一条可涤尽人世罪恶的河,相传是释迦牟尼还身为王子时射出一箭所涌现出来的河,这奇怪的一老一少、一白一黄便由此结伴而行,在广阔无边的印度找寻自己的召唤——在无限大的世界中一种幸福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
颜山杂记
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遗文十四目。内容以颜神镇附近山川形势、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其历史典故为主。城市目颇有特色,其城建在要扼。据载自唐赛儿起义后引起明清官员重视,实因颜山常有农民起义,据险攻守自如,官方深感恐惧所致。灾祥目记自明永乐十三至清康熙年间有三次农民起义,一此矿丁暴动、六次水灾。物产目载有煤矿勘探、开采和冶铁、瓷窑、开采矾、烧制琉璃等工矿业,俱为重要经济史料。有康熙十七年(1678)刻《孙文定公全集》本, 《四库全书》本。
凤城琐录
边疆地理著作。清博明撰。一卷。博明字希哲,一字晰斋,蒙古镶蓝旗人,姓博尔济古特氏。乾隆进士。历官兵备道、兵部员外郎。著有《西斋偶得》等。是书为博明乾隆间任官凤凰城(今属辽宁)时所作,约八千七百字。记事止于乾隆十一年(1746)。全书不分门目,对凤凰城清代所设边栅及边门台站的记载,中、朝人民在鸭绿江友好贸易的记载较他书翔实。另外,对鸭绿江特产哈什蚂、拉蛄等乃至山中虎鹿禽鸟、野果山蒿等均有记述。书末附“朝鲜轶事”,主记朝鲜府州县设置、王位承袭以及中朝使者往来。是为凤城传世最早的方志。有《西斋三种》本, 《辽海丛书》本。
伤寒心要
金·镏洪撰。约成书于1234年。全书4千余字。书凡1卷。首列伤寒心要论, 次列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等三十方及新增病后四方, 末则列伤寒心要余论。是书专为伤寒而设, 但在学术上, 则多从河间“火热” 立论。阐释伤寒六经生理病理, 注重五运六气的变化影响。全书内容大体以论热病为主, 所用方药, 亦多系寒凉之剂。即使是伤寒表证, 亦主张施用寒凉。如其在《伤寒心要论》中说: “夫伤寒者, 前三日在表当汗, 可用双解散, 连进数剂必愈。” 若病不解, 病已传变, 治则主用平和之药, 如小柴胡、凉膈、天水之类。谓“双解、凉膈、白虎、泻心, 此理伤寒之妙剂”。本书在编写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在卷首与卷尾能用简洁的文字, 阐明伤寒六经病证辨治心要, 卷中则以较多篇幅论述伤寒热病证治方药, 以证类方, 以方类证等等, 参杂其间, 较为扼要明了。然镏氏概将伤寒作热病论治, 则似乎有些偏颇。此书在金代, 尚未见刊行记载。此书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京师医局本, 及刘河间伤寒三六书诸本。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 吴勉学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上海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京师医局刻民国十二年(1923) 补刻《医统正脉》本; 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藏有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河间六书单行本。
兰亭诗集
诗集。《兰亭集》是一本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关于《兰亭集》的来由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跞,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元艺圃集
元诗总集。4卷。明人李蓘编选。《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总集类。卷首有明万历十年(1582)五月李蓘自序,万历十年八月李蓘再序。李蓘编有《宋艺圃集》,本集是其续编。4卷之中共收入118位元代诗人的625首诗。据李蓘自序,他编选本集时因为家乡地僻少书,所选难以尽括一代之长。而本集选入诸家,也确有不够确当之处,比方未选入杨载之作,再比如收入了某些一般认为不应归于元代的诗人之作,编选次序也颇有可议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本集似随见随选抄,与《宋艺圃集》相同。但本集却体现出编选者李蓘的眼界颇为不俗。他在自序中曾认为宋诗痼于理,元诗邻于词,这是相当深刻的见解,所以它以去取不苟为其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说它“以云备一代之诗,诚为不足;以云鉴别,则较之泛滥旁收,务盈卷帙者,精审多矣”,这是十分中肯的评语。本集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十年原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