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
作者:唐君毅
中国唐君毅著。分《导论》、《原性》、《原道》、《原教》4篇6卷。1966年至1975年间陆续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8年台湾学生书局汇总再版。《自序》称:为从学术观点上考论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特提出“即哲学史以为哲学之态度”,强调“要在兼本吾人之仁义礼智之心,以论述昔贤之学”。其“导论篇”曾以《中国哲学原论》专名由人生出版社1966年出版,后因《原性》独立成篇而改称《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该篇先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次论“心”,又论“名”与“辩”,皆根据史料原文的考订训释,再就义理上加以引申。《原性篇》则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就整个中国思想而言”,专论人性问题。申明已改变前期思想中仅以道德自我(道德理性)为哲学体系之基石的观点,主张“即心灵与生命之一整体”,“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有其人生理想处以言性”,作为“中国言性思想之大方向” 《原道篇》在全书中分量最重,于考释各家诸说及流变后指出:“道”虽及于天道、物道、出世超世道,但根本上“则在人之生命心灵之活动所共行之道”,由此断定:道“实为人生、人性或人的心灵活动的诸方式”。《原教篇》则是《原道》的续篇,专就宋明儒学而言。详细论述了宋明儒各派各家的主要观念、义理差异及其
章节列表
升序↑导论篇
- 自序 (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原性篇
- 自序
-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
- 第二章 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
- 第三章 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
- 第四章 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
-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
-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
-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
- 第八章 佛心与众生之佛性
- 第九章 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联之问题
- 第十章 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
- 第十一章 由佛再入儒之性论
- 第十二章 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
- 第十三章 朱子之理气心性论
- 第十四章 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
- 第十五章 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
- 第十六章 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
- 第十七章 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
- 附编
原道篇(上)
- 原道篇自序——述作缘起、其宗趣、内容之限极,与论述之方式
- 导论上——道之名义及其类比
- 导论下——孔子所承中国人文之道
- 第一章 孔子之仁道(上)
- 第二章 孔子之仁道(下)
- 第三章 墨子之义道(上)
- 第四章 墨子之义道(下)
- 第五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上)
- 第六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下)
- 第七章 道家之起原与原始型态
- 第八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上)
- 第九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下)
- 第十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上)
- 第十一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下)
- 第十二章 综述庄子外杂篇之义,并附论韩非子及管子中之道家言
- 第十三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上)
- 第十四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中)
- 第十五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下)
- 第十六章 韩非子之治道(上)
- 第十七章 韩非子之治道(下)
- 第十八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上)
- 第十九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下)
- 第二十章 庄子天下篇之内圣外王之道与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道
- 第二十一章 中庸之诚道
- 第二十二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上)
- 第二十三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下)并论 孝经之孝道
- 第二十四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上)
- 第二十五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下)
原道篇(下)
- 第一章 阴阳家与秦汉学者顺天应时之道及其历史演变意识
- 第二章 秦汉学者之言学术之类别与节度,以形成学术人文之领域之道
- 第三章 秦汉至魏晋学者之法天地以设官分职之道,及对人之才性之品类之分别与对人物之品鉴之道
- 第四章 秦汉之神仙思想与炼养精气神之道,与道教思想之发展
- 第五章 春秋学中之对善恶是非之褒贬之道
- 第六章 汉代易学中之易道及其得失与流变
- 第七章 五行之义、六十甲子义,及其用于易学之得失
- 第八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上)
- 第九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老学之道(下)
- 第十章 郭象庄子注中之言自然独化与玄同彼我之道
- 第十一章 魏晋之玄理与文学艺术中之道
- 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
-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
- 第三章 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
- 第四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
- 第五章 般若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
- 第六章 智顗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
- 第七章 智顗在中国佛学史中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
- 第八章 智顗之圆顿止观论
-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
-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
-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
-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
-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
-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
-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
-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
- 附录
原教篇
- 自序——释名、内容、论述之方式及本书之限极
- 第一章 北宋之儒学发展之方向
- 第二章 邵康节之易学与心学
- 第三章 周濂溪之立人极以言太极之道
- 第四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上)
- 第五章 张横渠之以人道合天道之道(下)
- 第六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上)
- 第七章 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下)
- 第八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上)
- 第九章 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下)
- 第十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上)
- 第十一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与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中)
- 第十二章 朱陆之学圣之道及王阳明之致良知之道(下)
- 第十三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上)
- 第十四章 王学之论争及王学之二流(下)
- 第十五章 罗念庵之主静知止以通感之道
- 第十六章 罗近溪之即生即身言仁、成大人之身之道
- 第十七章 王学之弊及东林学之止至善之道与其节义之教
- 第十八章 刘蕺山之诚意、静存以立人极之道
- 第十九章 综述宋明理学中心性之论之发展
- 第二十章 王船山之天道论
- 第二十一章 王船山之性命天道关系论
- 第二十二章 王船山之人性论
- 第二十三章 王船山之人道论
- 第二十四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上)
- 第二十五章 王船山之人文化成论(下)
- 第二十六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上)
- 第二十七章 事势之理在中国思想中之地位及三百年来之中国哲学中“道”之流行(下)
猜你喜欢的书
闪光的氰化物
罗斯玛丽,美好的名字。 拥有这个名字的美丽少妇在生日宴会上惨死,警方认定为服用氰化物自杀。 罗斯玛丽又有迷迭香的意思,而迷迭香的花语是爱的回忆。 痛失爱妻的乔治一日都未曾忘记那一晚。一年过去了,他决定在同一天、同一家餐厅、同一张桌子,邀请同一批人,为亡妻罗斯玛丽祈福。当然,这只是表面借口。 六个人围坐在七人座的晚餐桌前,哪一个才是真凶?
梅村集[四库本]
明末清初诗文别集。吴伟业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此集共40卷,计有诗18卷(五古3卷、七古4卷、五律3卷、七律5卷、五排1卷、绝句2卷),词2卷,文20卷(序7卷、记2卷、神道碑铭2卷、墓志铭1卷、墓表塔铭1卷、传1卷、书铭赞1卷、杂著杂文1卷)。为其弟子顾湄、周瓒所编,始刻于康熙七年(1668),康熙八年刻竣。此即《四库全书》据以著录之本。卷首有卢綋与陈瑚序,并附钱谦益《与梅村先生书》和钱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为10卷本之《梅村先生诗集》所撰序文。此集的诗歌部分分体排列,但各体诗内大致按年编次,可以考订写作日期。几种吴诗注本,如靳荣藩的《吴诗集览》,吴翌凤的《吴梅村诗集笺注》,任光奇的《吴诗校正》,诗目编次悉本此集。程穆衡的《吴梅村编年诗笺注》虽改分体为编年,诗目同样以此集为本。
刍言
三卷,南宋崔敦礼撰。崔敦礼好读书,经史百家无不通览,结合平生阅历世务,偶有心得,笔录成书。自序云“言语简朴,不知缘饰,其刍荛之愚乎”,因名其书曰《刍言》。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言政,中卷言行,下卷言学,共三百零五篇。所录多为治国经邦之道、前贤往行之事、学仁施义之语。
论用笔十法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守溪笔记
明王鏊撰。一卷。杂录明代人物逸事,并及当时天下财赋、财用之数。
序听迷诗所经
景教早期译经。敦煌原本初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梵文教授高楠顺次郎藏,羽田亨最早研究此经,并著录刊布,见《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1926)。1931年,此经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影印出版。现卷存一百七十行,首行题“序听迷诗所经一卷”,卷末完好,羽田氏疑有后续而被切割他鬻。全卷计二千八百余字,概述基督教义,多借佛家术语。行文艰涩,错字甚多。学者多疑其为唐贞观九年(635)到达长安的景教传教师阿罗本等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