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意原
作者:郑汝谐郑汝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判断力批判
康德 (1724—1804) 著。集中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与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两部著作一起,构成了他完整的哲学体系,分别论述了人的知、意、情三个方面。三者互相关联,情是沟通知和意的桥梁,处于中介地位。该书于1790年出版。分两部分: 《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判断力批判》。后一部分是他的自然观,前一部分是他的审美观。审美观部分的内容是他美学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和“审美判断力的辩证”。在“审美判断力的辩证”中,他着力讨论了审美趣味既不根据概念、又要根据概念的“二律背反”,涉论的是鉴赏判断中的矛盾现象。关于“美的分析”,他分列了四个范畴: 质、量、关系和情状,以此界定美的特点。从质上看,美的特点是无利害感,从量上看,美的特点是“无概念而有普遍性”,即“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从关系上看,美的特点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指出了“纯粹美”、“依存美”的分别; 从情状上看,美的特点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底对象”,审美主要凭靠悟性和想象力。在“崇高的分析”中,他具体分析了崇高和美的差异,探讨了美和艺术的关系,认为“通过以理性为活动基础的意志活动的创造叫做艺术”。艺术是自由的,艺术创作是天才的功能。艺术天才有四个特征: 创造性的; 范例性的; 是艺术的才能,不是科学的才能; 是不能摹仿和传授的。此外他又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评价艺术需要鉴赏力等观点。著者既批判地总结了理性派与经验派的美学观点,又开启了以后资产阶级许许多多的美学流派,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有宗白华 (译上卷)、韦卓民 (译下卷) 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国学有滋有味
作品荟萃了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蔡元培、夏丏尊、李叔同、闻一多、徐志摩、陶行知、郁达夫、朱自清、林徽因等大师及其相关的文字。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大师们的生活、读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一段文字代表一段人生,代表一段历史。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哲思,有滋有味儿 。《国学有滋有味》一改国学严肃、高深的固有印象,所选取的文章贴近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师们活泼的另一面。论求学,开篇有梁启超高屋建瓴地讲解为什么要求学;继而有华罗庚以曾经身处困境依然发奋求进的经历,鼓励读者要正确认识困难。论交友,有弘一大师与夏丏尊的十年遗书之托;有胡适、郁达夫、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深怀念;有辜鸿铭与胡适、林语堂与鲁迅之间纵有误会也胸怀磊落。论家庭,有梁实秋述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朱自清面对五个儿女时的痛与快乐;有蔡元培宁愿改变以往的观点,转而相信逝者有知的丧妻之痛。这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相信读者能感受到国学大师们谆谆教诲之殷切、倾心相交之赤诚及克服困难之笃定。
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著。是作者1917年4月在北京神州学会上的演说词,先后载于《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1917年8月1日)及《学艺》杂志第一年第二号(1917年9月)。后修订辑入《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这是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史的重要材料。作者认为,宗教之原始,不外因人们精神作用而构成。人们精神上之作用通常可分为知识、意志、感情等三种。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种作用而有之。但随着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知识与意志作用离开宗教而独立,于是和宗教有最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但是以美育论,已有与宗教分合之两派。此两派相较,依附于宗教的美育,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有鉴于此,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于其中。”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也不能有利害之关系,因为美是超绝实际的。蔡元培的美学观,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一家之言。
雷锋日记
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牺牲后,第一次系统完整地以文集的形式反映雷锋成长过程的著作。全书收集了雷锋从1959年到1962年所写的121篇日记, 约45000字,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的雷锋遗留下来的9本日记为依据,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已发表过的日记摘抄相对照,又另外增抄一部分编辑而成。日记是雷锋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真实记录,处处都闪烁着他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它的出版发行,为当时人们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研究探讨雷锋的成长道路和他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事实依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
80卷,唐实叉难陀译,唐澄观述。即《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悬谈合钞别行。
出三藏记集
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又称《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记集》、《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简称《僧祐录》。南朝齐梁时僧佑撰。15卷。出,即译出;三藏指经、律、论3种佛书,记集,是记录、汇集之意。记录了东汉至梁所译经卷、律、论等目录、序记以及译者传记等。此书为簿记体,书前有总序,下分4个部分:一撰缘起。说明佛经的起源和译经的始末;二铨名录。以经所出之时代,译者分类标明历代出经的名目。三总经序。记述众经的前序与后记,由此可考知译经的时间、地点、过程、译者及经义内容等。四述列传。记载历代僧人的传记,是现存最早的僧传。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对南朝译经记述颇为详细,亦保存东晋释道安经录原文。书中还存有各代帝王士庶与诸名僧关系的史料。有宋、元、明、南北藏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