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善
作者:戴震
中国清代伦理学著作。戴震著。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曲阜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本。论述了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基本观点。在自然观上,坚持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人和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把仁、礼、义这三者既看成是自然界的常规,即所谓“天地之常”,又看成是人、物所具备的美好的德性,即所谓“天下之懿德”,“人物之常”。这样,人物与天地就被看成是息息相通的。初为上中下三章,后以三章及 《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为基础,修订成三卷。 本书着重阐述善的内容及其与天道、人性、人道的关 系。认为天道即五行阴阳,“分而有之以成性”,人性得 天道之全。人性内容为欲和觉。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学简史
郑振铎著,1932年出版,原书名《插图版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三篇: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自古代文学鸟瞰至明末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涉及体裁种类很多,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全书图文并茂(约180幅图)、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入门书。
痘治理辨
痘疹专著。明汪机(石山)辑。刊于嘉靖十年(1531年)。此书系辑录钱乙、陈文中、魏直等医家有关痘疹论述,参以己见编成。于痘疹学术理论尤推崇魏氏。全书包括痘辨、痘图、痘方3部分。阐述痘疹病因、预防与饮食起居宜忌、痘疹与伤寒异同、痘症轻重顺逆、不治之证等。并论述痘疮初出、出迟、不出、痘出未透、痘出太盛、陷伏倒靥、痘疮变黑证治及诸兼变证治,并述及治痘药味品性制法;书中绘有痘疹各阶段形态图16幅,选录方剂150余首。论治用温里法,或用攻里法,皆随证变通,不拘旧说。现存《汪石山医书八种》本。
七颂堂词绎
词论。清刘体仁撰。一卷。体仁字公,河南颖川人。约康熙初年在世。顺治进士。累官吏、刑二部郎中,有诗名。亦善画山水。著有《七颂堂文诗集》。此编论词札记三十三则,均简短明晰。杂谈词的作法与诗词异同。其论词推崇周邦彦词的“雅正”,也赞赏李清照词的“深妙稳雅”,对辛弃疾、刘过等人的词作则颇有非议,说辛弃疾“非不自立门户,但是散仙入圣,非正法眼藏”,反对那种“一直说去,了无风味”的词作。这些观点明显地承继了宋人以婉约为宗的传统,在词体已经极大地得到解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诗与词的分界。所论涉及诸多方面,若词之特征、诗词区别、创作宜忌、鉴赏评价等等,多有灼见。
中国通史(第七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七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六、七章组成。第六章叙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经济状况和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七章叙述宋金元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经学与理学、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文化交流。
佛说无量寿经译注
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本经主要是介绍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成就依正庄严的清净国土的事迹,宣扬净土的庄严,解说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劝发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界论
音译《陀兜迦他》。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佛教根本七论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蕴、处、界三科之间的相互摄受和互相相应的关系问题。旨在辨别蕴、处、界三界的区别和范围,即何者为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诸法的性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心和心所及与三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与心理学的内容有关,如对禅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烦恼提出了各种现象以及对治之法,分析细密,旨在说明安心的法门。这两部分内容在北传汉译佛典的说一切有部论书《品类足论》以及《界身足论》中皆有所记载。但日本学者木村泰贤认为,《品类足论》的心、心所学说将早于《界身足论》,拟为一人所作,二次整理而成。公元5世纪南传佛教学者觉音对《界论》作注,另一位阿难陀论师也曾作注。1892年库内拉特纳(E.Goonertne)将原论和觉音注一起校订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