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意林

作者:刘敞
春秋意林

二卷。宋刘敞撰。此书体裁类似经义、史论。所论虽为《春秋》经传,实则多寓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意。故《四库提要》称此书“其间正名分、别嫌疑、大义微言灼然圣人之意者亦颇不少”。但此书艰涩难读。元吴莱《春秋意林后序》云:“刘子作《春秋权衡》,自称书成世无有能读者,至《意林》犹未脱稿,多遗阙。今观其书,或仅标经文数字,不置一词;或草草数言,文不相属,而下注‘云云’二字;或一条之下别标他目一两字,与本文迥不相关;或诘屈聱牙,猝难句读;或仅引其端而词如未毕。其为随笔札记,属稿未竟之书,显然可证。”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乾隆聚珍版本、闽覆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石洞集

石洞集

诗文集。明叶春及(1532—1595)撰。十八卷。春及,字化甫,号石洞,归善(今广东惠阳)人。嘉靖举人。隆庆初授教谕,上书陈时政三万余言。都人传诵。迁惠安令。民感其德。寻引归。后以艾穆荐起郧阳同知,入为户部郎中卒。工诗文。是集约三十六万字。诗虽不多,然音节清亮,朱彝尊称“其诗宗杜陵,不落程、邵门户”。有《四库全书》本。

三易备遗

三易备遗

南宋朱元昇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专述《连山》、《归藏》、《周易》之旨,故称《三易备遗》。首卷述“河图洛书”,二至四卷述《连山》,五至七卷述《归藏》,八至十卷述《周易》。书前载铉翁《进书状》及元昇《自序》,书末有元昇之子士立《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元昇《自序》亦兼称《三易》,而铉翁《进书状》特称其‘著《中天归藏书》数万言’,未详其故。岂以‘先天’、‘后天’皆儒者所传述,而‘中天’之说元昇创之,故标举见异耶?然干宝《周礼注》称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则‘中天’实亦古名,非新义也。元昇学本邵子,其言河图、洛书,则祖刘牧。其言《连山》,以卦位配夏时之气候。其言《归藏》,以干支之纳音配卦爻。其言《周易》,则阐反对、互体之旨。虽未必真合周官太卜之旧,而冥心求索,以求一合,亦可谓好学深思者。过而存之,或赤足备说《易》者之参考耳。”

醒名花

醒名花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6回。无名氏撰;题“墨憨斋主人新编”。卷首有序,题“墨憨斋主人漫识”,今人吴晓铃疑是赝品。大连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均有藏本。作品讲的是明末四川成都府双流县贵公子湛国英兼得7美的故事。一日,湛国英春游偶过梅家庄院,见到别号醒名花的小姐梅杏芳,为其美艳而神魂颠倒,苦求女童佛奴传诗联情。杏芳见诗,斥责佛奴,命她归还,而佛奴误把小姐的诗作还给了湛国英。不料梅杏芳之兄梅富来捉奸,湛国英被捉送官。

阳春集

阳春集

一卷。冯延巳撰。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谓延巳“著乐章百馀阕”。宋嘉祐三年(1058)陈世修编为《阳春集》,其《阳春集序》称冯延巳为其“外舍祖”,“公薨之后,吴王(李煜)纳土,旧帙散失,十无一二。今采获所存,勒为一帙,藏之于家。”案张侃《拙轩集》卷五《侃词》:“《香奁集》,唐韩偓用此名所编诗。南唐冯延巳亦用此名所制词,又名《阳春》。”似《阳春集》乃冯延巳自定集名。尤袤《遂初堂书目·乐曲类》载有“冯延巳《阳春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称为《阳春录》,注引崔公度跋,称其家所藏最详确,并谓崔跋本无《谒金门》(风乍起)词,异于长沙《百家词》本。盖冯延巳词在宋时至少已有二本,一为崔跋本,一为长沙本。今传抄本,有明正统间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清康熙间萧江声抄本(出自明嘉靖间钱榖悬磬室抄本)及赵辑宁星凤阁抄本。刻本有:康熙二十八年(1689)侯文灿《十名家词集》本,出于顾贞观所藏;光绪十五年(1889)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从彭元瑞传抄汲古阁未刻词录出。前有陈世修序,凡词一百二十首。王鹏运跋因其中有《谒金门》(风乍起)词,谓“殆即长沙本也”。王本夹行有况周仪校记,并有王鹏运所辑补遗七首附后。今人校笺本,有陈秋帆《阳春集笺》(1933),孙人和《阳春集校证》(藏湖北省图书馆),曾昭岷《温韦冯词新校·阳春集》(1988)。曾本并附录考定伪词十八首。

遵闻录

遵闻录

遵闻录,一卷,明梁亿撰。太祖亲征婺州,时有民进一女子,年二十,善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也。」命诛之。

大乘造像功德经

大乘造像功德经

梵名Tatha^gata -pratibimba-pratis!t!ha^nus/am!sa^ 。凡二卷。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叙述优陀延王造立佛像之因缘及其功德。本经译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之大周东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五以本经与东晋所译(译者不详)之‘造立形像福报经’为同本异译,缘山三大藏总目录卷上则谓此说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