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
作者:王通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猜你喜欢的书
我的大学
自传体长篇小说。高尔基著,1922年初动笔,1923年春完稿,陆续发表在1923年《红色处女地》杂志第2至4期上。胡明最早译成中文,1949年光明出版社出版,1950年光华出版社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6年、1978年和1983年出版过陆风的译本。本书是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最后1部。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青年时代,描写了1884—1888年在喀山时期社会大学的生活。16岁那年,他抱着上大学的愿望,背井离乡来到喀山。幻想破灭之后,他不得不为生存劳碌奔波。在喀山的4年中,贫民窟、码头、面包房、革命青年的秘密小组成为他的“社会大学”。同革命青年的结识使他第一次接触到革命活动,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此期间,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了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他那时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已经成长为积极探求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书中还描写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复杂的政治形势,以及民粹派思潮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本书是高尔基十月革命以后完成的第1部重要作品,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受到评论界的普遍肯定,被称为“俄罗斯文化中的重要成果”。
中国乡约制度
社会学家杨开道著。1937年首印于山东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在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①周以前的传说时期;②秦汉以后的破坏时期;③北宋熙宁以后的补救时期。乡约产生于中国农村组织发展的第三个时期。通过对乡约在宋明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流变分析,作者明确指出:赞赏吕氏乡约那种民约民治精神和朱熹对乡约的增补和完善,尤其是明代晚期通过陆世仪等人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四者结合,乡约为纲而虚,保甲、社仓、社学为目而实的设想;反对明清乡约由王阳明开启的那种官方主导,自上而下,强迫民众参加的做法,这种做法打掉士绅在乡约中主导地位,直接割裂了乡约、保甲、社仓、社学,各行其是,将乡约变成了宣讲圣谕的御用工具。 在《中国乡约制度》之前,杨开道发表了《中国农村组织史略》《乡约制度的研究》《吕新吾的乡甲约制度》等文,力图从对中国乡约传统的解读中,分析出民治的因素。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乡约是可以被现代农村组织借鉴的,“乡约发起的动机,完全合于现代地方共同社会的原理”,进而“由村自治而区自治,由区自治而县自治,由县自治而省自治,一步一步的上升,以完全民治的国家”。杨开道对乡约制度的论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但之后,杨开道对乡约制度能否在中国现代农村实施有了疑问,他的农村组织和农村自治理论,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西方社会自治的特征。
记海错
记述胶东沿海海产品的古籍。清嘉庆进士、栖霞人郝懿行所著。该书写成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自序中有:“余家近海,习於海。久见海族亦孔之多,游子思乡,兴言记之。”由此可知是记载故乡的海味产品。海错是指海味繁多之意,书中所记海产品达四十多种,皆以品名为题,逐一详述其形状、产地、产时、食法、储存法等,并对若干品种加以考证、辨析。其品种有:嘉鯕鱼(加吉鱼)、土肉(海参)、䖳(海蜇)、老般鱼、鲳鱼、紫菜、银鱼、牡蛎、青鱼、海肠等。都是胶东沿海产品,为研究当地海产资源的重要参考读物。
在白森镇
现代中篇小说。周文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1月初版。小说以作者早年对川康边地社会生活的了解为基础,描写四川一个边荒县份的正县长和分县长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贪赃枉法、老奸巨猾的刘县长一心要除掉坐镇白森镇的陈分县长。他恶毒地导演了一场土匪从白森镇出发进犯山村的事件,并利用军部派来的政治军事学校毕业生施服务员,将陈的劣迹和罪行报告给军队。由于陈与军部参谋长有亲戚关系,军部并未对其法办,只将其撤职。刘县长惧怕报复,故意让施服务员接任分县长。施上任后,陈果然使用种种阴谋手段,造成施“通匪”的既成事实,并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武力声讨,直至把施赶出白森镇。茅盾说,这部中篇和作者的长篇《烟苗季》一道,使人们看到“在中国这个最大最富庶也最黑暗的边省里,封建军阀们——大的和小的,曾经怎样把广大的幅员割裂成碎片,而且在每一个最小的行政单位(例如白森镇)内也成为多派军阀暗斗的场所”(《〈烟苗季〉和〈在白森镇〉》)。作品以沉重峭拔的笔触对中国内地中世纪式的黑暗作了穷形极相的社会剖析,在质朴中透出冷隽的讽刺机锋。
古戍寒笳记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4回。叶小凤(叶楚伧)著。初载《七襄》(上海)1914年11月27日至1915年1月17日第1期至8期,不完。小说丛报社(上海)1917年12月出版铅印单行足本。卷首有1917年10月王大觉《序》、同年9月范烟桥《序》、同年10月凌景坚《序》、同年12月吴绮缘《序》。卷末附1917年10月姚民哀《跋》。1988年5月吉林文史出版社(长春)翻印,列为“晚清民国小说研究丛书”之一。小说描写清初各地抗清义师风起云涌,奋勇抗清的情景。男主角杨秋,是位文武全才,被清廷逮捕,充军宁古塔,行至塞外,被红石山的反清义军救出。此时明室遗民大批来到关外,准备起义抗清。清廷得到风声,派八王爷到辽东征讨,无功而回。杨秋等人潜伏在红石山中,积聚力量,训练义军。
艇斋诗话
诗话。宋曾季貍撰。一卷。季貍字裘父,自号艇斋。其曾祖父为曾巩之弟。有诗学,朱熹颇敬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读书敏求记》著录皆无卷数。有《说郛》本、《艺海珠尘》本、《琳琅秘室丛书》本、《丛书集成》本,丁福保搜得明钞本收入《历代诗话续编》,为最善本。本书成于南宋前期。作者曾师事吕本中,因此书中多记叙江西派诸人的遗闻轶事和见解主张,为研究江西诗派提供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资料。书中论诗,大体上延续了江西诗派的思路,重视来历出处,讲究夺胎换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