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

王通
  • 姓名:王通
  • 别名:字仲淹
  • 性别:
  • 朝代:隋代
  • 出生地: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
  • 出生日期:584
  • 逝世日期:617
  • 民族族群:

王通(584—617)隋代思想家。字仲淹,河东郡龙门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少聪颖,有大志。学《书》、《诗》、《礼》、《乐》、《易》,六年不解衣,精志甚强。仁寿三年(603),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文帝大悦,以为相见恨晚。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时宫廷之中适有大变,王氏明知谋之不用,怅然东归。帝闻而再征,不就。炀帝大业元年(605)又征,辞以疾。“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大业十年(614),尚书召蜀郡司户,不就。十一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征,又不至。《旧唐书·王勃传》则言其为隋蜀郡司户书佐,大业(605—618)末,弃官归乡,以著书讲学为业。讲学之际.远近往来受业者千余人,其中有后来唐朝的名臣李靖、房玄龄、魏征等。大业十三年(617)卒于家。弟子数百人议谥曰“文中子”。王氏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又依《孔子家语》和扬雄《法言》为例,为客主对答之说,号曰《中说》。而传世者仅有《中说》。王氏的人学思想突出了人相对于天地万物的重要地位,认为人与天地的关系是“天生之,地长之,圣人成之”。天地之中非有它物,只是人。所以,人事修定,天地之理便得到了。国家的兴衰亦在于人谋而不在天预。王氏又认为善筮者是“先人事而后说封”,同样突出的是人的作用。对于人性,王氏基本上倾向于性善之说。他称仁为五常之始,性为五常之本,又主张以性制情,是明显的儒家正统思想。王氏又有著名的“三才之蕴”的观点。认为所谓天乃是统领元气者,而不仅是苍茫之天空;地乃是统元形者,并不只是对山川丘陵等的称谓;人统此二者,并非仅仅是圆头方足的一个生灵。这样,天地人三者都具有了形上的性质。这种思想,也是儒家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世称王通为“隋末大儒”,他的思想是汉代儒家思想到宋明理学的过渡环节。王通《文中子中说》的版本主要有《诸子百家丛书》本等。


(1)命者唯人所召 王通对“命”的看法颇有新意。他认为,命关系人的吉凶,其本质特征是稽之于天,合之于人,有定于此而应于彼。他说:“命之立也,其称人事乎?故君子畏之。远近高深而不应也,无洪纤曲直而不当也。”命由天人两方面组成,缺一则不为命,不知命。所以命者“惟人所召”。命是针对人事而言的,命一旦立定,则远近高深而无不应,洪纤曲直而无不当,故君子畏之。王氏也把命分为几类,有“作之者”有“偶之者”,即常命和偶命,但总的来说,命并不单单由天而定,而是一定要有人的参与才能成立。王通对“命”的论述,从其具体内容看,主要强调“命”是因人而称,因人而立,故亦因人而取,惟人所召。强调了“命”的人为方面。王通的这一看法,与儒家传统的“天命论”有一定差异。


(2)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 王通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世道兴衰,政治得失等非由天命安排,亦非由神灵等超社会的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人来掌握。故提出“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的命题。他认为,社会的治乱,政权的兴替有两种,一种是尧舜的禅让;一种是汤武的革命。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与人为政治有关。他说:“人能弘道,苟得其行,如反掌尔。”即按着“道”来行事,天下的治理也就容易了。如古代舜禹继轧而天下淳朴,夏桀继承了天下,却出现欺诈;成汤放桀天下方平,殷纣承之,而天下又走向混乱。至汉代文景之治,天下太平,而桓灵失政,天下又乱。由此王通得出结论说:“斯则治乱相易,浇淳有由。”其原因便是“兴衰资乎人,得失在乎教”。王通的这一思想与其“命者唯人所召”的思想相一致,把社会的治乱、兴替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人事自身的变化,用人类自身原因解释历史,跳出了天命论的巢臼,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王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原不题撰人,书中载唐天皇(唐高宗)问道于中岳潘尊师(潘师正),当系唐代上清派道士所作。南宋《秘目》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太平部。此书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上卷一至八页)概述道教及道门经法肇起原由,并解释三天、三洞 、三君、十二部经、三乘、三界、四等、六度行、六根、四大、五荫、三业、五苦、三涂等名同术语乏义,第二部分(上卷九页——下卷二页)是唐高宗与潘师正关于道教绎法之问答记录档,解答的问题有存三守一、发际九宫、六合寓、道教阶梯证果、天尊名号阶级、天尊十身、诸天圣真名号居处、诸真位业品级、三十六天名号、日月星宿之神、玄中大法师十号等等。第三部分(下卷二至十七页)为道教法术名词解释,所释名词有二乘、一念、二景、二气……等等,约百余条。第四部分(下卷十七至二十页)摘录《海空智藏经》,解释有关修持心性观慧之名词术语,如「三阶」、「十心」、「十行」、「十回」、「十转」、「十种障」等等。全书所释道教经法名义约一百四十余条,实为一部解释道教义理之小辞书。

南柯太守传

南柯太守传

唐代传奇小说。《太平广记》卷四百七十五记载,本篇曾收录在陈翰《异闻录》中。作者李公佐。小说叙述吴楚游侠淳于棼,嗜酒使气,不守细行。所居宅内有一株大古槐,一日,淳于棼沉醉不醒,被友人扶持回家,卧其堂上,昏昏入梦,被招进“槐安国”,做了驸马爷,出任南柯太守,守郡二十年,政绩卓然,百姓为之立祠建碑,并受国王器重,“赐食邑,袭爵位,居台辅”,享受着犬马声色的贵族生活。后公主病亡,其地位发生动摇,猜忌滋生、诽谤日多,终为国王猜忌,逐出国境遣送回乡。淳于棼猛然醒来,发觉所谓“大槐安国”,其实是古槐下的一个蚁穴,而南柯郡为槐之南枝,二十年的富贵荣华、兴衰荣辱不过是南柯一梦,始悟人生在世,不过梦幻而已,感人世之浮虚倏忽,遂栖心佛门,绝弃酒色,三年后故去。本篇为唐人传奇代表作,它受道家感悟和佛家色空观念的影响,以人生为大梦,借梦入蚁穴来写实,针对社会黑暗现状加以揭发和抨击,淳于棼的宦海沉浮正是当时依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显贵们的真实写照,从而典型地反映了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场的黑暗腐败,并且也辛辣地讽刺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正像唐人李肇为本篇作赞曰:“贵极禄位,权倾国郡,达人观此,蚁聚何殊。”小说构思新颖,虚实相生,结构完整,文笔流畅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南柯太守传》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南柯记》据此篇改编而成。“南柯一梦”一词亦成为流传千古的习语。

灌园记

灌园记

明代传奇剧本。张凤翼撰。《曲品》著录。取材于《史记·田敬仲世家》。写战国时齐滑王荒淫无度,燕将乐毅破齐,杀齐王。世子田法章变名王立,逃亡到莒太史敫家,为灌园仆人。太史女君后爱法章,自制寒衣赠之。在侍女朝英帮助下,两人私订婚姻。后齐将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恢复齐国,迎立法章为齐王。由田单作媒,纳君后为妃,田单亦娶朝英为夫人。冯梦龙不满意此剧情节,改编成传奇《新灌园》。京剧及地方戏中有《黄金台》、《火牛阵》,亦演此内容。今存明富春堂刻本、《六十种曲》本,前者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

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

本书今存十一卷、卷首一卷,不全。清代福建省外海战船,台湾几及三分之一。关于战船只数及其修造演变,在历修「台湾府志」「武备」或「兵制」门均有记载。至各种战船「做法」,则详载此「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中。书前有「各省外海战船总略」及「福建省外海战船总略」两篇,堪称「提纲」。据福建「总略」,福建省额设海外战船原为三百零二只,至乾隆中叶裁减为二百六十六只;内台湾(包括澎湖)原为九十八只,随亦减至六十六只。惜本书仅存十一卷,约尚欠一半卷帙,未得窥其全豹。此一残本,系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排印。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见大日经条。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证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证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见法身条。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分作八品。即《大宝积经》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