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选译
作者:佚名章节列表
升序↑- 前言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
-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
-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 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 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 祁奚举贤(攘公三年)
-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 晏婴叔向论晋季世(昭公三年)
-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猜你喜欢的书
贞观公私画史
一名《公私画录》。中国唐代裴孝源(初唐人)编。中国画著录书,一卷。前有贞观十三年(639)自序,谓汉王李元昌(高祖李渊第七子)命其记录魏晋以来宫廷、佛寺及私家所存藏前人画迹。现存本书计录陆探微等54位画家作品281卷,无名氏画11卷,实总计292卷(《序》称298卷,正文中又称293卷),及有壁画的寺院47所。卷轴多为隋代官本,故应为隋室旧藏至唐贞观初年尚存的作品;所记壁画,亦迄于隋代。所录作品,前列图名或寺名,后注作者姓名、作品来源、及记载南朝梁官库藏画的《梁太清目》中有无记录等,对考察研究贞观之前古画名目及收藏流传等,至堪宝贵。本书为现存的最早一部中国画著录书,被誉为“鉴藏家之祖本”(《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名画之祖”(《书画书录解题》)。
伤寒论注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还丹肘后诀
还丹肘后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数种内外丹经歌诀而成。上卷为《还丹肘后诀》,主要论述丹砂之生成、性状、品类,及其炼化成丹之原理。其内容多半与《通幽诀》相同,属外丹。中、下二卷收录《龙虎金液还丹心鉴》、《饵还丹应候歌》、《指真秘诀》、《玄迪秘奥》、《证道歌》、《黄芽歌》、《金丹铅汞歌》、《快活丸歌》、《金晶歌》、《吕真人 *** 自赞》等丹经歌诀。大抵假阴阳五行以言炼铅汞成丹之原理,其丹法属内丹。如书中称:「心者,丹之元也」;「灵丹至药全是阴阳化炁而成」。阴阳二炁感通成丹之道,犹如人之受赤白二炁、母血父精交结而成胎。炼还丹不用四黄八石,只须认得真铅真汞,「伏火成丹,便是大还」。又如《玄迪秘奥》篇称:父精即是真汞,母血即是真铅,乃真阴真阳也,「铝含五彩,汞吐三华,二物合璧,名曰河车」。河车即铅汞相合,二者相合即结成金丹。全书末又有《唐仵达灵真人记》一篇,记述作者遇青城丈人授真元丹诀及神水黄芽之要,饵丹长生,返童复元之事。该篇作于乾符乙未(875年),可证本书当出于唐宋之际。
丁香花
《丁香花》,是 “辨伪”之作,欲辨之伪,乃是当时哄传龚自珍与绘贝勒夫人顾春的“婚外恋”。流言即以1839年自珍至北京接眷南下而自己不进京城为借口,说他正因为害怕贝勒报复而不敢进城。孟森将其他有涉暧昧的举证破除得一干二净,本可宣告辨伪成功,但他偏要加一笔,解释自珍何以不入北京。当然,他并无自珍亲供,亦即没有确证说明自珍何以如此。然他偏要说:“定公(自珍号定庵)清兴所至,原难以常理论”。一般治史者不会用“清兴所至”解释史事,因为这不“科学”,也不“专业”。孟森何尝不知?却偏要说,偏要留下“破绽”,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自信能“同情的理解”龚自珍。
唐五代宋词选
《唐五代宋词选》(二册),1936年5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属“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辑”。这个选本所选,作者在导言中说“侧重于所谓豪放一派”,来“激扬青年们的志气,砥砺青年们的节操”。我们据以重排,改正明显的错误,其他一仍其旧,以便读者与《唐宋名家词选》并读。
邓析子
二篇,春秋后期名家重要著作,邓析著。邓析的著述在汉以前流传情况不详。至西汉末刘向校书,“以相校除复重,为二篇”,其篇目为“无厚”、“转辞”。《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邓析二篇。”后隋唐史志俱录。然原书内容在汉以后渐散佚,仅存篇名。一般认为今本《邓析子》内容为隋唐之际人所伪撰。因今本不可据,故《邓析子》之学说,只能就汉以前其它书籍征引论述之言讨论。刘向云其书“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所谓“两可”,《吕氏春秋·离谓》记有邓析“两可之说”故事:言一物仅有一买方和一卖方,双方都急于成交。因买方急于买,卖方可以要高价而不急;买方也可因卖方急于卖,自己可以压价而不急。此两可之例是对矛盾的双方俱急这一角度开始分析,而得出俱可不急的结论,于是论题便显示为双方又急又不急。“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叙》)。书中另一重要内容为讨论“无厚”,“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刘向《校上邓析子叙》)。邓析此论的具体情况不见史载。但书中所提出的“无厚”命题,至战国时则成名辩学派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涉及哲学上“名”与“形”、“无穷大”与“无穷小”等关系。荀子说邓析“好治怪说,玩琦辞”,所指出的一些与邓析相关的论题,如“山渊平,天地比”之类,由于已为惠施等辩者所展开讨论,故其出自《邓析子》原书中的部分已难确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