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作者:山井鼎
一百九十九卷。清康熙年间日本人山井鼎撰,日本人物观补遗。山井鼎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又名神生,字君彝。物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叔达。史载日本上毛(地名)有参议小篁遗址,足利氏兴,因其地建学校,多藏古书。康熙初鼎即在此得《七经孟子》古本,是唐朝时传至日本的,又得宋本《五经正义》,遂作此书。日本御门帝享保年间(清康熙末年),官府命物观等人搜集诸本,为之补遗(参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一说《补遗》成于清康熙九年,参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论语》、《考经》、《孟子》。皆摘字为释,不载全文,先经次注次疏次释文。以汲古阁本为主,而以宋本、古本及明刻诸本校其异同,分为“考异”、“补缺”、“补脱”、“谨案”、“存旧”五大类。山井鼎所谓“宋本”,往往与汉、晋古籍及《经典释文》别本、相台岳氏诸本合,所称用古本及足利本(指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印行的活字版,今已无从考证)以校诸本,竟为唐以前别行之本。儒家经典流传下来的,除唐石经、陆氏释文、贾孔正义外,以此书最古,此书虽不完整,却可用来勘校唐以来经籍传播中的错讹。另外,此书对传注、释文、正义的校勘极为繁细,有些虽无足轻重,有些则极为精密,对经籍的整理功不可没。当然,山井鼎及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二
- 卷二十三
- 卷二十四
- 卷二十五
- 卷二十六
- 卷二十七
- 卷二十八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
- 卷三十一
- 卷三十二
- 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 卷三十五
- 卷三十六
- 卷三十七
- 卷三十八
- 卷三十九
- 卷四十
- 卷四十一
- 卷四十二
- 卷四十三
- 卷四十四
- 卷四十五
- 卷四十六
- 卷四十七
- 卷四十八
- 卷四十九
- 卷五十
- 卷五十一
- 卷五十二
- 卷五十三
- 卷五十四
- 卷五十五
- 卷五十六
- 卷五十七
- 卷五十八
- 卷五十九
- 卷六十
- 卷六十一
- 卷六十二
- 卷六十三
- 卷六十四
- 卷六十五
- 卷六十六
- 卷六十七
- 卷六十八
- 卷六十九
- 卷七十
- 卷七十一上
- 卷七十一下
- 卷七十二
- 卷七十三
- 卷七十四
- 卷七十五
- 卷七十六
- 卷七十七
- 卷七十八
- 卷七十九
- 卷八十
- 卷八十一
- 卷八十二
- 卷八十三
- 卷八十四
- 卷八十五
- 卷八十六
- 卷八十七
- 卷八十八
- 卷八十九
- 卷九十
- 卷九十一
- 卷九十二
- 卷九十三
- 卷九十四
- 卷九十五
- 卷九十六
- 卷九十七
- 卷九十八
- 卷九十九
- 卷一百
- 卷一百一
- 卷一百二
- 卷一百三
- 卷一百四
- 卷一百五
- 卷一百六
- 卷一百七
- 卷一百八
- 卷一百九
- 卷一百十
- 卷一百十一
- 卷一百十二
- 卷一百十三
- 卷一百十四
- 卷一百十五
- 卷一百十六
- 卷一百十七
- 卷一百十八
- 卷一百十九
- 卷一百二十
- 卷一百二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 卷一百三十
- 卷一百三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 卷一百四十
- 卷一百四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 卷一百四十九
- 卷一百五十
- 卷一百五十一
- 卷一百五十二
- 卷一百五十三
- 卷一百五十四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六
- 卷一百五十七
- 卷一百五十八
- 卷一百五十九
- 卷一百六十
- 卷一百六十一
- 卷一百六十二
- 卷一百六十三
- 卷一百六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五
- 卷一百六十六
- 卷一百六十七
- 卷一百六十八
- 卷一百六十九
- 卷一百七十
- 卷一百七十一
- 卷一百七十二
- 卷一百七十三
- 卷一百七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五
- 卷一百七十六
- 卷一百七十七
- 卷一百七十八
- 卷一百七十九
- 卷一百八十
- 卷一百八十一
- 卷一百八十二
- 卷一百八十三
- 卷一百八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五
- 卷一百八十六
- 卷一百八十七
- 卷一百八十八
- 卷一百八十九
- 卷一百九十
- 卷一百九十一
- 卷一百九十二
- 卷一百九十三
- 卷一百九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五
- 卷一百九十六
- 卷一百九十七
- 卷一百九十八
- 卷一百九十九
- 卷二百
山井鼎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塞尔维亚史
塞尔维亚史:困扰欧罗巴一千五百年的火药桶,讲述了困扰巴尔干半岛一千五百年错综复杂的塞尔维亚史。6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南攻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第一次点燃巴尔干火药桶的?是如何陆续建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独立公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北征巴尔干半岛与塞尔维亚帝国的灭亡存在怎样的关系?科索沃战役为什么决定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命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如何统治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是如何通过民族大起义实现独立的?俄土战争、《柏林条约》的签订是如何平衡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格局的?马其顿人大起义、巴尔干联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决战是如何影响巴尔干半岛历史走向的?为什么作者深信塞尔维亚战略位置决定了巴尔干半岛火药桶会再次被点燃?本书将详细解答。
楼头人面
我们从十八路电车上跳下来,绕过了转角,霍桑立定了向前瞧一瞧,便遥指着那一排并列的西式房屋。
他说:“包朗,这大概就是倪金寿所说的朝东洋房了。”
我应道:“他既然对你说白杨路的朝东洋房,当然就是这一所。”我们继续进行。我又说:“那边好像有十多幢同式的洋房。金寿可曾说明门牌?”
南史演义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十二卷。卷首有许宝善序和凡例十条。今存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 “玉峰东景川局镌”原刊本,道光十年刊本和同治四年鹭门文德堂刊本等。主要记述了宋、齐、梁、陈四朝的兴衰盛变。小说结构清晰,主次有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达流畅。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繁更替中,作者浓笔重彩描写了宋高祖刘裕、齐高祖萧道成、梁高祖萧衍、陈高祖陈霸先这四个开国之主,又着重刻画了宋苍梧王、齐东昏侯、陈后主等亡国之君的荒淫和侯景之乱给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小说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其兴也,必有所以兴;其亡也,必有所以亡。”“所以”之缘就在于一个字——“民”。《南史演义》基本根据正史演绎而成,野史传言时见其中,使得小说更为跌宕起伏。
论语全解
宋陈祥道(字用之)撰。共十卷。认为孔子“言义则存乎《春秋》,言理则存乎《论语》”。认为《论语》乃孔子“言理以答学者之问”(《论语全解原序》)的著作。就《论语》逐篇逐章作了诠释。“祥道长于三礼之学,所作《礼书》世多称其精博,故诠释《论语》亦在礼制最为明晰。”(《四库全书提要》)如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章,除例举“孔子于圣仁不敢居,于管仲则称仁”外,还引《礼记·乡饮酒》酬宾之礼以示尊贤养老之义。又如解“师冕见”章,则引《礼记·王制》“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说明礼待瞽者如老者之义以明之。再如“臧文仲居蔡”章,则引《礼记·礼器》“诸侯以龟为宝,家不宝龟”的古制来说明鲁大夫臧文仲藏大龟,是一种不明智的僭礼行为。其学术本宗王安石氏,故往往杂据庄子之说以作佐证。如引老庄之说以释《为政篇》中孔子答哀公“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之语。解释虽未必尽合原意,而旁引曲证颇为详核,其可取之处甚多,故绍圣后与王安石《论语注》皆为当时所重。有《四库全书》本。
龙树菩萨传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载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之生平事迹。从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起,至龙树名之由来,共分七段。内容及字句与元魏吉迦夜、昙曜共译之付法藏因缘传卷五龙树传相同,故或谓本书乃摘自该书而成。至于译者为鸠摩罗什,尚有可疑之处。盖以鸠摩罗什翻译本传之记载,出于隋代之历代三宝纪卷八及法经录卷六西域圣贤传记之鸠摩罗什条;然梁代之出三藏记集卷二及梁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条均未记载。
华严原人论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简称原人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旨在破除儒道二教之妄执,究寻人类本源。分为四篇:(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及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之所说,破斥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注疏有发微录三卷、原人论解五卷、原人论合解二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