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传说例
作者:刘敞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
猜你喜欢的书
傅雷家书
当代书信集。傅雷著。三联书店1981年8月初版。书中摘编了傅雷和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百余封家信,其中主要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写信时间为1954年至1966年4月。书前有楼适夷作的序《读家书,思傅雷》。书后附傅敏写的《后记》。这本家书是一部极好的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的读物,也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明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青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反“右派”运动中,傅雷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不久传来消息,在波兰留学的傅聪突然出走,去了英国。在形同隔世、遥遥万里的两地间,傅雷的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把培育儿女作为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来做这一切。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闪射着傅雷对艺术的高深造诣和才智、学识、修养的光辉,跳动着一颗崇高的父亲的心,以及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成才道路上所受的陶冶与教养。傅雷作为父亲给儿子浇灌了大量的心血。文如其人,《傅雷家书》表现出作为艺术家的傅雷那“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独特的人格力量。
海槎余录
笔记。明顾岕著。一卷。兹编系著者于嘉靖元年至六年(1522—1527)官儋州时所录见闻。自序云:“儋耳孤悬海岛,非宦游者不能涉,涉必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黎獠之冥顽无法,为兹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难其终也。余自嘉靖龙飞,承乏是郡,迄于丁亥,乃有南安之命。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共几百余则。”然“颇多散失”,是编为追忆所及,仅得四十余则,然亦饶富南国情趣,堪为游记之作。书中记述了黎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描写了与汉族杂居和邻近汉族地区的黎族,已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掌握了“以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的先进灌溉方法。在耕作方法上普遍进行中耕和施肥。贸易活动和地方性的集市和墟场也发展起来。
气法要妙至诀
气功著作。作者姓名、成书年代不详。本文主要论述气功养生法中“气法”的巧妙及深奥道理。同时结合导引,指出习炼气功,认识神气的相互关系至为重要,因为神气的相互作用促进身体的阴阳变化。同时还认为习炼气功,要节制性欲,调节饮食,避免精神刺激。
李群玉诗集
诗别集。三卷、《后集》五卷。唐李群玉撰。《新唐书·艺文志》载《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三卷者,乃群玉于宣宗大中八年(854)“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首”者(《唐才子传》卷七)。后集五卷,当是三卷以外以及大中八年以后之作。今传《李群玉诗集》有南宋陈道人书棚本,卷数与书目记载吻合。原书今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但经《四部丛刊》影印,已成为通行之本。明末毛晋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将其诗按体分排,统前后集为三卷,名为《李文山诗集》,已非旧次。黄丕烈曾取宋本校毛刻,并云:“其(毛刻)异不可胜记,且其谬不可胜言,信知宋刻之佳矣。”(《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然宋本多有缺字,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七录有校记,依《全唐诗》补足宋本之缺字。席启㝢《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后集卷五末,有“东山席氏悉从宋本刊本琴川书屋”木牌记,是其所据亦宋本,但其墨钉缺字更多。
田间诗学
诗经注本。十二卷。清钱澄之撰。此书大旨以《诗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家论说,自《毛诗正义》、《诗集传》以外,以宋人之说为多,有十五六家,元代未引,明代仅及四家。所引诸家之中,王安石、杨时、范祖禹、谢枋得四家,今无传本,盖采于他书,陆佃、罗愿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而已。钱氏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其时官学仍恪宗《集传》,然此书已不墨守朱熹一家,显露出倾向汉学之端倪。论者以为其书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有安徽桐城刊本。
政论
文集。东汉崔寔撰。一卷。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桓帝时拜为议郎,著作于东观。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官至尚书。因世乱,托病不理事,数目免归,建宁中(168—172)病卒。原有集二卷,已佚。严可均辑凡七篇,其畸零短段不成章者载于卷末。《后汉书· 崔寔列传》说此书作于桓帝初崔寔为郎之时,但后代学 者考证此说有误。据内容推测可能成书于寔为辽东太 守时。书中指出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淫靡,“躬耕者少,未作者多”;“高坟大寝”、“轜梓黄肠,多藏宝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