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

作者:苏彦
苏子

一卷。原题晋苏彦(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苏彦,一说魏人。苏彦曾官至北中郎参军。撰有《苏子》七卷,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题苏彦撰,题下注称“亡”。《庚氏子抄》载此书八卷,《意林》记其书六卷,颇有不同。其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意林》等书辑为一卷。而《意林》引苏彦作苏淳,恐有伪误。因《意林》中引有“翠以羽殃身,蚌以珠碎腹”数句,宋代王应麟《困学记闻》以为是战国苏秦语,所以《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王应麟“不知此乃道家苏彦之语,非 《汉志》所载纵横家苏子之言也。”说明马国翰所辑,为苏彦所作的可能性较大,可资后世学者参考。现存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章节列表

升序↑

苏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原始的或现代的,都是人类潜能这个巨大弧圈上的某些特征,因此,各种文化是无法比较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作者着重对3种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这种文化类型崇尚温和,埋没个性,对一切都采取温和、节制的态度,注重礼仪,因而被称为日神型。与之相对的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崇尚暴力,偏爱个人竞争和对抗,喜欢自我夸耀,被称为酒神型。还有一种是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被称为妄想狂型。作者反对用一种文化模式来判定个体的行为,认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相符,如唐诘诃德战风车,如果承认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个问题就可解释。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其相对性,这不仅是一种更现实的社会观念,也是文化宽容的新基石。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长生宝鉴图

《上清长生宝鉴图》,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六朝或隋唐上清派图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内载「长生宝鉴图」三幅、「明镜图符」四幅。各图分别饰以镜铭、八卦、干支、生肖、星曜、符文。图前录铭文一首,略言神镜能伏魔通灵之意。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唐终南山隐士裴铉编撰。《宋史•艺文志》着录:「裴铉《延寿赤书》一卷」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神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所撰〈进书表〉,自称撰《延寿赤书》一卷,进献开元圣文神武法天至道皇帝(唐玄宗)。其书大半抄袭《真诰•协昌期》,分作八篇:其一〈郁仪前奔〉:言存思日月光芒及身神法术。 其二〈洗心内忌〉:言学道修真者日常起居栉沐之禁忌。 其三〈清神外禁〉:列举丰都六宫之名,并言辟恶梦法术。 其四〈藏密钩神〉:言存思内视法术。 其五〈宝神平气〉:言 *** 栉沐,返老驻颜之法。 其六〈注藏永图〉:言饮食服药禁忌及去疾除秽之法。 其七〈阴行真气〉:言 *** 眼目,使明亮彻视之法。 其八〈对时习真〉:言检制魂魄,消灭鬼尸之法,以及选择时日诵经修真。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中医综合类著作。64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成书于1624年。博采前人精义,考验作者临症的心得,而成一家之书。首《传忠录》,统论阴阳六气,先贤可否,凡三卷。次《脉神章》,择诸家珍要精髓,以测病情,凡二卷。伤寒典2卷、杂症谟29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麻疹诠一卷、痘疹诠一卷、外科钤2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方一卷、小儿方一卷、痘疹方一卷、外科方一卷。本书现存明、清刊本数十种,上海科技出版社根据康熙年间岳峙楼刊本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影印。除 《全书》外,尚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 11卷,《附翼》4卷。前者将 《内经》重新分类编纂,后者阐发 《内经》要义和论述《周易》与医学之关系。

四愁诗

四愁诗

中国古代诗篇。东汉张衡作。收入《张河间集》及多种选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1册据胡刻《昭明文选》选入。诗共分4章,每章讲述一件事以表达诗人欲求之而不可得的苦闷之情。首章叙道:我所思念的爱人住在泰山,想去追随她却阻于梁父山的艰险,无可奈何地向东眺望,不觉泪下沾满衣裳,爱人曾送我一把嵌金的宝刀,我想回赠她的美玉却因路险无法送到,徬徨忧虑,无法排遣。二章叙道:我所思念的爱人住在桂林,想去追随她却阻于湘水的渊深,向南遥望不由泪沾衣裳。爱人曾送我美玉装饰的琴,我想回赠她一对玉盘,却因路远不能送到,惆怅忧虑,多么让人烦恼!三章写道:我所思念的人住在汉阳,想去跟她在一起却阻于陇山的漫长,凝望西方不觉泪沾衣裳,美人曾送给我貂皮袍,我想回赠她一颗明月珠,路太远不能送到,让人踟蹰不安、心情烦乱。四章写道:我所思恋的人在雁门,想去跟她在一起却阻于大雪纷纷,遥望北方不觉泪沾衣巾,美人曾送我一匹绵绣,我想回赠她一张青玉几案,却因路远不能送到,让人一再叹息,忧思烦乱。据《文选》中小序言:作者依屈原以美人喻君子,以珍宝喻仁义,以水深路远喻小人之例,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不得以通”的苦闷,因而意象具有象征性,表现了诗人无往而不受阻的困境及由此产生的愁愤。诗在形式上已是相当整齐的七言体,对后世七言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审斋词

审斋词

词别集。南宋王千秋撰。一卷。千秋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曾自制启联云“长年忧患,一身蓬转于四方”,可略知身世不幸。此集前有梁文恭《读审斋先生乐府》一首,谓“审斋先生世稀有,曾是金陵一耆旧。”约生活于孝宗朝。此集录词六十九首。有《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天津图书馆藏)。《宋元名家词》抄本(北京图书馆藏)。钱曾手校本(南京图书馆藏)。毛晋汲古阁校本(北京图书馆藏)。《四库全书》本,用毛晋汲古阁刻本。《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全宋词》收其词73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