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Bxj中华典藏网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Bxj中华典藏网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Bxj中华典藏网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Bxj中华典藏网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Bxj中华典藏网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啰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啰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啰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啰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Bxj中华典藏网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外,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Bxj中华典藏网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Bxj中华典藏网

1982年6月于北京Bxj中华典藏网

(载于《书林》1983年第1期)Bxj中华典藏网

————————————————————Bxj中华典藏网

(1) 嘲笑哲学家的故事。柏拉图差人去买面包,店老板说,讲抽象的柏拉图买面包吗?我们只有这个面包、那个面包,没有抽象的“面包”,于是柏拉图饿死了。Bxj中华典藏网

(2)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4页。Bxj中华典藏网

(3) 《自序》,见《古史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Bxj中华典藏网

(4) 《饮冰室文集三十八·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Bxj中华典藏网

(5)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28页。Bxj中华典藏网

(6) 《中国哲学史》(上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页。Bxj中华典藏网

(7) 《中国哲学史》(上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页。Bxj中华典藏网

(8) 《中国哲学史》(上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页。Bxj中华典藏网

(9)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Bxj中华典藏网

(10)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57页。Bxj中华典藏网

(11)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57页。Bxj中华典藏网

(12)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249页。Bxj中华典藏网

(13)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Bxj中华典藏网

(14)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7页。Bxj中华典藏网

(15) 《向工农兵群众学习》,《人民日报》,1966年5月5日。Bxj中华典藏网

(16) 《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6、347页。Bxj中华典藏网

(17)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6页。Bxj中华典藏网

(18) 《自序》,见《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Bxj中华典藏网

(19)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9页。Bxj中华典藏网

(20) 《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1—2页。Bxj中华典藏网

(21) 《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7页。Bxj中华典藏网

(22)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1页。Bxj中华典藏网

(23) 《中国现代哲学史》,(香港)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5页。Bxj中华典藏网

(24) 《中国现代哲学史》,(香港)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7页。Bxj中华典藏网

(25)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Bxj中华典藏网

(26)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Bxj中华典藏网

(27)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Bxj中华典藏网

(28)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24页。Bxj中华典藏网

(29)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Bxj中华典藏网

(30)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Bxj中华典藏网

(31)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Bxj中华典藏网

(32)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60页。Bxj中华典藏网

(33)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页。Bxj中华典藏网

(34)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1页。Bxj中华典藏网

(35)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9页。Bxj中华典藏网

(36) 《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0页。Bxj中华典藏网

(37) 原文为英文。1947年作于美国。发表于F.S.C Northrop所编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World Order(《意识形态差异与世界秩序》)一书,1948年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涂又光译成中文。——原编者注Bxj中华典藏网

(38) 选自2012年香港中华书局版《中国现代哲学史》(即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原题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现标题系编者所加。——原编者注Bxj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