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

作者:熊十力
新唯识论

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始作于1922年,精思十年,屡易其稿,终扬弃唯识而归宗于易学。1932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文言文本。原拟作两部,部甲曰“境论”,即本体论;部乙曰“量论”,即认识论。量论未及作出。全书八章:《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抗日战争期间由作者及其学生译成语体文,1940年出上卷,1942年出上、中卷,1944年中国哲学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上中下三卷本(一册),凡九章,并一附录。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丛书》。1952年作者又删其繁芜,削成“壬辰删定本”,于次年印行。本书发扬《周易》和王阳明、王夫之学说,改造法相唯识学,创制了“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不二”的哲学体系。特别在旧唯识学对心理细密分析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思维实体的综合统一功能和认识主体的整体作用。蔡元培作序赞其“完全脱离宗教家窠臼,而以哲学家之立场提出新见解”。马浮序称其“深于知化,长于语变”。中华书局1985年版《熊十力论著集》(第一卷)收入了重新校点的文言本与语体本。

猜你喜欢的书

御制同文韵统

御制同文韵统

简称《同文韵统》。是用满汉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音韵学著作。允禄(康熙十六子)奉乾隆皇帝之命监纂,由章嘉呼图克图(名贝白多杰,为章嘉三世,1717~?) 纂修,刘统勋 (1720~1804) 等汇纂。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全书共6卷。卷首附乾隆《御制同文韵统序》和允禄等人的奏本,主要内容包括梵文字母谱、梵文音韵翻切配合字谱、西番字母配合字谱、梵藏文阴阳字谱、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华梵字母合璧谱。各卷前后均有说明和诠释。其中卷1、卷6为全书主要部分。卷1中所增10余个满文新字母,以解决满文字母之不足,卷6用梵文字母、藏文字母及满文十二字头同“三十六字母”等韵“四呼”作比较对照,说明字音的原理。在反切的改良、字母的等呼的论述方面,对研究音韵学有较高价值。

七剑下辽东

七剑下辽东

清末民初北方武侠小说作家郑证因著。本书叙述清代终南派剑客陆达夫,年轻时因家境贫寒,误入歧途,投靠浙南股匪双头蛇叶云,沦为盗匪。后为孝女冯慧敏割臂疗亲的义举所感动,为救冯氏一家,不惜泄底,金盆洗手,遭匪首叶云追杀,他虽得幸逃脱,但全家却惨遭屠杀。为报此深仇大恨。他远走他方,偶遇名师,终南学艺。此后,艺成下终南,仗剑访仇家。在南海渔夫谷寿民、孤松老人李天民、铁臂苍猿朱鼎、武当大侠萧寅、擒龙手厉南溪等剑客、大侠协助下。与叶云纠集的关东三省绿林道展开生死较量。最后七剑齐会,生擒叶云,使得陆达夫二十年灭门血债得以偿还,并使南海少林派得以清理门户,惩处本门孽徒。

原诗

原诗

诗论著作。清叶燮著。四卷。旨在推究诗之本源,探讨诗歌创作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分内、外二篇,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辨”,体系严整。论诗首倡源流正变、沿革因创之说,认为诗歌的发展是由源及流,由本及末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反对执源而遗流或得流而弃源的片面行为,把沿革因创的辩证统一,看作是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同时还认为时有正变,而“诗变而仍不失其正”,诗歌发展的大势是“踵事增华”,“因时递变”。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复古拟古的风尚。其次,就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提出了理、事、情和才、胆、识、力之说。理、事、情概括了作为诗歌表现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才、胆、识、力则综合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才能、胆量、见识和笔力,四者之中,尤以“识”为主。所论高屋建瓴,自具系统,识见远远突过前人。此外,还把诗人之“胸襟”视为“诗之基”;又认为诗无定法,以克肖自然为法,以及对艺术思维中的虚实相成、有无互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的认识等,都是深中肯綮之论,部分地揭示了创作的本质规律,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是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之后,最具系统性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因其未能摆脱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也就无法把其初露端倪的艺术辩证法贯彻到底。在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也往往忽视社会生活诸因素的影响,此为历史局限性所在。有《己畦集》本、《清诗话》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霍松林校注本(1979年版)。

天台治略

天台治略

清戴兆佳著,10卷,清康熙末年刊印。本书辑著者于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1719—1721)任浙江天台县知县时治理全县政务所作之公移、谳语、条教等各类公牍,以阐明“以廉正己,以勤涖事,以严毅约束胥吏,以慈爱拊循百姓……推此以往虽宰天下不难”之理。全书按体裁分为详文、谳语、告示、启、杂著、呈批等六部分,事涉广泛,其中谳语中尤以有关契约、田产、风化事为多,如有佃卖主田等事、异姓乱宗等事、背据占掠等事、契外占吞等事、逆祖坑叔等事等目,告示中以钱粮、租赁事为多,如有严禁奸棍违禁焚烧低假潮银、严禁市侩行使低假饼银事等目,各文稿中还含有大量刑事、民事、吏治等方面的案件,如有杀命陷命等事、借命抄抢事、活夺人妻事、号典弟命事、请严亏空之法、严交代之察核等事等多目。全书内容丰富,各类文稿约有三百余篇,各篇中亦多有分析论理之言,对了解当时当地的法制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南诏图传文字卷

南诏图传文字卷

唐代南诏长卷画。亦称《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南诏画卷》、《南诏图卷》、《南诏图传》等。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899)画毕。南诏忍爽(官名)臣王奉宗、张顺等绘画监制。从画面画工人物及画技看,还应有蜀地汉人及当地民族画工参加。卷长5.75米,幅宽0.30米。由画卷及文字卷组成,文字卷长达2500余字,是对画面的注释和补充。题字称其题材据《巍山起因》、《铁柱》、《西洱河记》及《张氏国史》等图书所载佛教初入南诏地区的故事。内容描述观音菩萨化临巍山,南诏始祖细奴罗躬耕田间时受佛命,其妻、媳于送饭路上皈依佛门,各部落首领祭铁柱,白王张乐进求禅位等故事。最后一图为“文武皇帝圣真”,据考证,此为大长和国国主郑买嗣,是后来加绘的,可作为南诏与大长和国更替的史证。图中除了各种天兵、仙女、僧、俗人物之外,还逼真地绘出了耕牛、二牛抬扛的犁具、房屋和各族首领、国王、官员、妇女、画工的服饰等。画技高超,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造型丰美,施色绚丽。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官制、生产、民俗、服饰、艺术的宝贵资料。图卷原藏清宫,并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成亲王观后的题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劫,后流入日本,收藏于日本山中公司。现转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因该画由图画卷和文字卷两部分组成,故称。文字卷长达2500余字,是对画卷的注释和补充。

鸦片事略

鸦片事略

清李圭撰。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海宁州署刊本和1931年北京图书馆排印本。本书就闻见所及,博采旁书,并录诸邮报,芸萃而成。专述鸦片毒害中国的经过,乃清廷对于鸦片政策的转变。上卷自英国贩运鸦片来华写至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结束;下卷自1843年写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旧籍中叙述鸦片问题,以此书最详,为研究清代鸦片问题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