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作者:陆玑
二卷。三国吴陆玑撰。陆玑字元恪,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仕吴为太子中庶子、乌程令。《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俱着录,皆谓三国吴陆玑撰。然明北监本《诗正义》所引作陆机,明毛晋《津逮秘书》所刻援陈振孙之言,题曰唐陆机,皆误矣。《崇文总目》云:“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本不治《诗》,今应以‘玑’为正。”今本二卷,关于今本性质,诸家说法不一:有谓为缀拾之本者,清焦循曰:“陆疏太约,为后人缀拾之本。吕东莱所引陆疏言《毛诗》授受与此大异,知缀拾者未见《读诗记》也。”有谓今本即陆氏原本者,清丁晏曰:“《初学记》‘烛类’引陆士衡《毛诗草木疏》,唐人已误为“机”,幸有《释文》爵里甚明。今所传二卷即玑之原书,后人疑为缀拾之本,非也。以《尔雅》邢疏、《齐民要术》、《太平御览》所引证之,仍以此疏为详。疏引刘歆、张奂诸说皆古义之仅存者。间为遗文,后人传写佚脱耳。下篇叙四学源流,至为赅洽,毛公名亨,得此疏而始备。惟其去古未远,是以述古能详,尤信其为原书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今本乃后人所辑,曰:“原本久佚,此本不知何人所辑,大抵从《诗本义》中录出。”《郑堂读书记》亦谓“元恪原书久佚,此本多从《诗正义》中采辑成编,然以《诗正义》核之,搜摭尚多遗
章节列表
升序↑陆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小妹妹
马洛受雇于堪萨斯州来的小妹妹奎斯特小姐,寻找她失踪的哥哥奥林。 根据小妹妹提供的地址,马洛开始调查。令人胆寒的是,马洛走到哪里,哪就有被碎冰锥扎死的人等着了。 好不容易查到奥林受雇于斯蒂尔格瑞夫医生。但毫不例外的是,医生马上就被人谋害了。最后奥林终于现身时,又死在了马洛的眼皮底下。 谁是这出戏的导演呢?小妹妹吗?聪明的马洛或许知道。
德意志人
本书是本雅明收集的从1783年至1883年一个世纪以来的25封书信,书信以时间排序,有的来自法兰克福汇报,有的来自名人书信,有的就来自普通市民阶层,这些书信集中展示了德国在欧洲地位的变迁和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德国市民阶层的巨大思想变化,尤其有意思的是,本雅明特别注意德国市民在法国大革命后词汇使用的变化,他对每封书信尤其是这些变化进行了点评,展现出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德意志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风云变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进行重新阐释。
医寄伏阴论
温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汉撰。刊于1888年。田氏认为时行伏阴有似霍乱而实非霍乱。遂详论此病,辨析伏阴与霍乱之区别,列述其原病、变症、死候、禁令、瘥后等情况,说理明晰,有独到见解,可以启迪后人。书中还摘取《伤寒杂病论》中与伏阴症同属一派的阴病条文作为此类并观,末附舌鉴图25帧。现有初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道德经释辞
王一清,号体物子,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遂有绝尘之志,乃戴黄冠,游历东南各省,1590年入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于是“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经释辞》”。其注写成之后,久未刊行。1597年春,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与之谈道,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道藏辑要》心集之中。明代许多道士在注解《道德经》时,往往仅以修炼之道进行阐释。王一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说,“五千文之道,不只专言炼养,盖亦兼言治道。……若概以炼养之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在他看来,“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因此,他非常注重《道德经》中的治国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救世情怀。这使他的《道德经释辞》在道教诸注中颇具特色。
黄帝龙首经
黄帝龙首经,撰人不详。约成书于汉魏六朝。《抱朴子‧退览篇》已着录《龙首经》。《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书均着录「黄帝龙首经二卷」。今《正统道藏》本亦为二卷,收入洞真部众术类。经文前有序。谓黄帝将乘龙升天,召三子授以经诀,三子拜受而起,龙忽腾翥,仰视犹见龙头,因名其书为「龙首经」。此经为古代占卜书,内载七十二项占卜吉凶之法术。上下卷各三十六占。其占卜事项有:占岁月利道吉凶、占嫁娶祠祀吉日、占家内吉凶、占诸郡县有无盗贼、占病人生死、占远行吉凶、占田蚕五谷好恶、占六畜放牧自亡、占奴婢是否利主、占攻仇斗隙吉凶、占怀孕男女、占怪祟恶梦等等。其占卜方法属六壬遁甲类,以年月日之干支及所值星宿相配,根据其间阴阳之冲和生克,断定人事吉凶。书中有注解,注文引《神枢》、《金柜》、《光明符》、《式经》、《集灵记》等,皆为古代占书。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注释书。元吴师道撰。《四部备要》本33卷。《战国策》编自汉刘向,注始后汉高诱。传至北宋,正文及高注均有佚缺。曾巩曾合诸本作校补。南宋时姚宏及鲍彪以曾巩校本为基础,分别作注。姚氏仍刘向所定编次,稍补高注之缺,重校正,兼训释,凡所增注,悉冠以“续”字,是为姚氏续注本。鲍氏则打乱刘向旧有章次,以王系事,重定编次,又考之《史记》诸书,新为之注,是为鲍氏新注本。吴师道以为,鲍注虽于高注讹漏多所补正,然缺失仍多。便以鲍注为底本,参以姚注,重作校注,撰成此编。是书一仍鲍氏所定章次,但又取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旧第置于卷首,以存旧本章次。是书为校补鲍注而作,凡校正者,标以“正曰”;凡补注者,标以“补曰”。书首有《校正凡例》并自序。《四库提要》称是书“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19条,议论皆极精审。其他随文驳正,亦具有条例。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