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书

作者:费密
弘道书

明清之际费密著。分上中下三卷,十五篇。统典论,辅弼录论,道脤谱论,古经旨论,原教,圣人取人定法论为上卷;礼乐祀典议五篇及先王传道述,圣门传道述,吾道述为中卷;圣门定旨两变序记一篇为下卷。又有附表十张,图三幅,分表一张。主旨在说明儒家文、行、忠、信四教并非“高远绝伦杳渺难知之微妙”(《卷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兵农礼乐中。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上),“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卷上》),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主张“道”须“致用”,反对空谈道德性命的理学。除收入《费氏遗书三种》,另有怡兰堂校刊本。

费密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

清李渔著。体例与《声律启蒙》略同,惟每韵的对文,从二则到四则不等,不若《声律启蒙》之划一整齐,有人认为《声律启蒙》是仿其体例而有所完善的,特“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而已。学写诗是历代小儿的必修课。自唐近体诗格律形成之后,其中要求的平仄和对仗,对孩童来说,学习的方法就是背诵,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要求滚瓜烂熟。至于文字具体的对仗(平仄包含在用字之中),许多文人都选编或创作一些例句,作为启蒙教材。《笠翁对韵》是流行最广的一本。

疹科类编

疹科类编

麻疹专著。又名 《疹科枢要》。明武之望(叔卿)撰。刊于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此书以 《保赤全书》为蓝本,参考诸家有关方论,结合作者个人经验编纂而成。全书分医论、治方两大部分。医论系该书之正文,分为总论、发热、见形、出疹,并分述麻疹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原则。附录之治方,共收载方剂148首。此书详于疹科辨证及兼症证治,选方较为精审。全书论述简要,内容丰富。现存清康熙五十年 (1716年)刻本等数种刊本。

征播奏捷传

征播奏捷传

明代通俗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刻全像音注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板心题《征播奏捷传》。封面书名分二行大书,中间小字题: “万历癸卯秋佳丽书林谨按原本重镌”,栏外横题“巫峡望仙岩藏板”。版式为大型,有插图,正文低一格。其卷第下署题多至四人: “清虚居吉瞻仙客考”、 “巫峡岩道听野史纪略”、 “栖真斋名道狂客演”、“凌云阁镇宇儒生音诠”。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杂史类存目三《平播始末》条云: “万历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郭子章方巡抚贵州,被命与李化龙同讨平之。晚年退休家居,闻一二武弁造作平话,左袒化龙,饰张功绩,多乖事实,乃仿记事本末之例,以诸奏疏稍加诠次,复为此书以辨其诬”。所云“平话”,或即指此书。那么此书当为一武弁或为武弁请人所作。此书卷首有九一居主人《征播奏捷引》,略云:“玄真子性敏强学,偶自出庚子征播酋杨应龙事迹始末,辑成一帙,额曰:“征播奏捷传”。属余序。佘公馀游阅,观其言事论略,皆有根由事迹,悉同之蜀院发刊《平播事略》并秋渊路人《平西凯歌》、道听山人《平播集》书中来,又非抵虚架空者埒。吁,是集也询足以昭宪国宪,显扬威灵,绝反萌,褫贼魄,振士气也。”全书六卷,以“礼、乐、射、御、书、数”为目。自第一回“朱太祖定鼎金陵”起,至九十八回“普天下共乐升平”止。其九十九回之逸狂赞颂平播诗,及一百回之翰林《川贵用兵议》,俱附九十八回,正文并无标题。虽目为百回,而每回文甚短,实勉强凑集成书。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是作者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它作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从风俗史的角度展现了晚清至民初军阀时期的政治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开篇第一回便点明其宗旨“并不是借着小说,随便拿人开心”,而是在其中寄予了“一番惩劝之意”.这种“惩劝”批判了当时把“从前的礼教纪纲、廉耻道德,全都变得一点影子没有了”,同时又对晚清政治的腐败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王朝覆亡的教训进行了历史的清算.虽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据,人必有名,正可填补正史之不足,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自1920年开始在天津《益世报》的副刊《益智粽》上发表,直至1932年登竣,长达12年.该书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经,民间风俗人情为纬,纵横穿插文笔生花,全书一百○一回,约二百余万言.卷帙浩繁广远深博,被视为以现代历史故事编写演义小说罕见之作.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台。武后文明元年《六八四》改称肃政台,同年又分左右台。中宗神龙元年(七○五)二月改左右肃政台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七二)二月废右台,先天二年(七一三)九月复置,同年十月又废右台。此后只称御史台,直至唐末《以上据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旧唐书职官志三、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一员,正三品。副长官为御史中丞,二员,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内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合称三院御史,其品阶与职责各不相同,而御史台的监察任务则主要由他们担任。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忏愿仪

全一卷。宋代遵式(964~1032)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花、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绕诵法、坐禅法等。净土信仰流行民间后,依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即今所谓之‘净土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