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罕①言利②与③命④与仁。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罕:少。M9r中华典藏网

②利:功利。M9r中华典藏网

③与:用作动词,心许,赞许。M9r中华典藏网

④命:命运。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却注重命运和仁德。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达巷党①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③?执御④乎?执射⑤乎?吾执御矣。”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达巷党:达地的一条里巷。达,地名。古时以五百家为党。M9r中华典藏网

②成名:指有专门的一技之长。M9r中华典藏网

③执:专执也,意即专长。M9r中华典藏网

④御:驾车。旧注“御为六艺之卑”。M9r中华典藏网

⑤射:射箭。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有个居住在达巷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却没有树立名声的一技之长。”孔子听到后,对门徒们说:“我学习什么呢?学习驾车吗?学习射箭吗?我还是学习驾车吧!”M9r中华典藏网

匡人解围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路过匡地,因阳虎曾施暴于匡人,孔子长得像阳虎,匡人就把他们围困了五天。弟子们很害怕,孔子说:“周文王死后,道德文化不都在我这儿吗?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匡人知道搞错了,就放了孔子师徒。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④,泰⑤也;虽违众,吾从下。”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麻冕:用麻料织的礼帽。M9r中华典藏网

②纯:黑色的丝,指用丝料织成的礼帽。M9r中华典藏网

③拜下:古时臣下对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升堂后再磕头,共拜两次。这里指堂下的一次磕头。M9r中华典藏网

④今拜乎上:现在只在堂上拜一次。M9r中华典藏网

⑤泰:傲慢而不恭的样子。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麻布的冠冕是合乎礼的,现今用丝帛,比麻布俭省,我依从多数。在堂下跪拜是合乎礼的,现今在堂上跪拜,较为倨傲;即使违背多数,我依从在堂下跪拜。”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畏①于匡②,曰:“文王既没③,文④不在兹⑤乎?天之将丧⑥斯文也,后死者⑦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畏:指拘禁、囚禁。M9r中华典藏网

②匡:地名,在今河南长垣西南。相传匡人曾受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自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因其容貌和阳虎相象,匡人误以为就是阳虎,于是围困囚禁了孔子一行人,欲杀之。弟子惧怕,孔子乃以天命安慰开导他们。M9r中华典藏网

③没:通“殁”,亡、死。M9r中华典藏网

④文:指礼乐典章制度等文化遗产。M9r中华典藏网

⑤兹:这里,同“此”。M9r中华典藏网

⑥丧:消灭。M9r中华典藏网

⑦后死者:孔子自称。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在匡邑遇险,说:“周文王逝世以后,礼乐典章制度不是在我这里吗?上天将要使它们沦丧,我这后死的人就不会掌握它们了;上天若不想使它们沦丧,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凤鸟①不至,河不出图②,吾已矣夫③!”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凤鸟:凤凰。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鸟,它的出现预示天下太平。传说虞舜时出现过凤凰,文王时凤凰又鸣于岐山。M9r中华典藏网

②河图:黄河里出现的图画,表示圣人出现。传说黄河中龙马负图而出,伏羲据此画八卦,世称河图,作为圣王出现的征兆。M9r中华典藏网

③吾已矣夫:谓孔子哀叹: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这声哀叹,既表示了孔子对世无圣主、吾道不行的失望,也反映了他信天由命的宿命论思想。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凤凰不到来,河图不出现,我没有指望了!”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颜渊喟然①叹曰:“仰之②弥③高,钻之弥坚④。瞻⑤之在前,忽焉⑥在后。夫子循循然⑦善诱⑧人,博⑨我以文,约我以礼⑩,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⑪,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⑫。”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喟然:指感叹的样子。M9r中华典藏网

②之:指孔子之道,亦是指孔子其人。下文“之”字意同。M9r中华典藏网

③弥:更加。M9r中华典藏网

④坚:坚硬,坚固。M9r中华典藏网

⑤瞻:怀着崇敬的心情看。M9r中华典藏网

⑥忽焉:一下子。M9r中华典藏网

⑦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M9r中华典藏网

⑧诱:诱导。M9r中华典藏网

⑨博:广博。M9r中华典藏网

⑩约我以礼:即“克己复礼”。意谓夫子既以文章开导我,又以古礼约束我。M9r中华典藏网

⑪‘如有’句:旧注,谓其有所立,又卓然不可及。卓尔,高超、突出,犹言高不可见。M9r中华典藏网

⑫末由也已:没有办法的意思。末,没有。由,途径。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颜回感叹地说:“仰望它更觉崇高,钻研它更觉坚厚。观望时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夫子有步骤地善于引导他人,用典制来丰富我,用礼仪来约束我,使我欲罢不能。我已经竭尽了才力,大道似乎卓然在前,我虽然想随从它,却不知从何入手。”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②,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九夷:指淮夷,春秋时散居在淮水、泗水之间。古代对东北边疆文化较低的少数民族的通称。M9r中华典藏网

②陋:简陋,引申为闭塞落后。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想住到夷人地区去。有人说道:“那儿粗陋,怎么行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粗陋的呢!”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在川上①曰:“逝者②如斯夫!不舍③昼夜。”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川上:河边。M9r中华典藏网

②逝者:明指流水逝去,实指消逝的岁月。M9r中华典藏网

③不舍:不停。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它那样啊!日夜不停。”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吾未见好德①如好色②者也。”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好德:喜爱道德。M9r中华典藏网

②色:美色。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我从未见到喜好德行如同喜好美色的人。”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语之而不惰①者,其回②也与!”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惰:懈怠。M9r中华典藏网

②回:指颜回,即颜渊。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听我讲述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就是颜回吧!”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谓颜渊,曰:“惜①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惜:可惜。旧注:颜渊死后,孔子有此叹也。颜渊早卒,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孔子异常悲痛,叹曰:“噫!天丧予!天丧予!”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谈到颜回,说:“死得可惜啊!我只见他前进,从未见到他止步。”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苗①而不秀②者有矣夫,秀而不实③者有矣夫。”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苗:禾苗。M9r中华典藏网

②秀:庄稼吐穗、开花。M9r中华典藏网

③秀而不实:吐穗扬花而不灌浆结实。实,结果实。汉唐人注《论语》,多以为孔子此话是为颜渊短命而发的。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庄稼发芽而不扬花是有的,扬花而不结实也是有的。”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后生可畏①,焉②知来者③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④焉,斯亦不足畏也已。”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M9r中华典藏网

②焉:怎么。M9r中华典藏网

③来者:未来的人。M9r中华典藏网

④闻:名声,借指道德、学问修养。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后生可畏,怎么知道将来不如现在呢?四十、五十还没有名声,也就不值得畏惧了。”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②也,匹夫③不可夺志④也。”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三军:古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制,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此处泛指大军。M9r中华典藏网

②夺帅:撤换、俘虏元帅。M9r中华典藏网

③匹夫:普通百姓。M9r中华典藏网

④夺志:强迫放弃志向。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三军能被夺去主帅,普通百姓却不能迫使他改变志向。”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岁寒①,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②也。”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岁寒:寒冷的冬天。M9r中华典藏网

②凋:凋落、凋零。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M9r中华典藏网

【原文】M9r中华典藏网

子曰:“知者不惑①,仁者不忧②,勇者不惧。”M9r中华典藏网

【注释】M9r中华典藏网

①惑:疑惑、迷惑。M9r中华典藏网

②忧:忧愁、忧虑。M9r中华典藏网

【译文】M9r中华典藏网

孔子说:“明智者不疑惑,仁德者不忧愁,勇敢者不畏惧。”M9r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