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逸经传
作者:吴澄
元吴澄勾沈《仪礼》逸文、逸注的著作。2卷。其中逸经8篇,逸传10篇。汉兴,高堂生得《仪礼》17篇,后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古文《礼经》56篇,其中17篇与高传《仪礼》同,余39篇藏于秘府,谓之逸礼。唐初犹存此书,其后遂亡。吴澄逸经8篇,两篇取自 《小戴礼记》,三篇取自《大戴礼记》 ,三篇取自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一依行礼之节次,不尽从其原文,次第为投壶、奔丧、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中霤、禘于大庙礼、王居明堂。又逸传10篇,吴澄认为乃周末汉初人的《仪礼》释文,为二戴抄掇入记,故复依《仪礼》篇次,粹为一篇,次第为冠义、昏义、士相见、乡饮酒、乡射义、燕义、大射义、聘义、公食大夫、朝事义。如《大戴礼记》 “朝事” 1篇,实释《仪礼》诸侯朝觐天子之礼。李俊明序称,此书继汉唐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疏别户牗,各有归趣。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通解》,然后取先生所释而深研究。”此书吴澄生前未付梓行世。有国子监崇文阁初刻本,天顺初年亡佚。明成化年间,程敏政获曹君谦藏书,宏治年间始刻传世。今有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八卷。元赵文(1239—1315)撰。文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亡入闽,依文天祥。元兵破河州,与天祥相失,遁归故里。后为东湖书院山长,授南雄路儒学教授。著有《青山稿》。据明焦竑《国史经籍志》载赵文有《青山集》三十一卷,但久已散佚,清初已无传本。此本系由《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八卷。卷一、二为序,卷三、四为记,卷五为碑记、赞、跋、书后之属,卷六为墓志铭,卷七为古体诗,卷八为近体诗、词。今观其诗文,皆自抒胸臆,绝无粉饰。有《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四库珍本丛刊》本,另有清乾隆翰林院钞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书林余话
二卷。叶德辉撰。该书为《书林清话》刻成之后所作,此前所采宋、元、明人及近今诸儒笔记小说,涉于刻书之事,未得编次收入者;以及己所论述,为前书所遗者,略加条理,分为上、下两卷,故名《余话》。书中对于刻书阙文,用白匡、墨块,论之甚详。又论刻板,有双线、单线,白口、黑口,鱼尾、耳子等,极为精核。民国年间有活字排印本。
古今伪书考
考辨伪书的著作。一卷。清姚际恒撰。成书于康熙后期。初刊于清乾隆至道光间歙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三集本。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
机警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明王文禄撰。 《千顷堂书目》编入子部小说类, 今存有《百陵学山》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卷首有撰者自题曰: “予生也朴窒,见事每迟。阅书史中应变神速转败为功者,录以开予心。”可知书中所记,大多为古人善处事变、临危不惧、化险为夷之事,即所谓“机警”者。例如司马光砸缸救童,王羲之幼时闻王敦、钱凤谋叛逆,因装吐吁熟睡而得全命等,大抵录自他书,撰者在后稍加评论。然而,由于撰者不记录引书名,因此有些篇则,现已不易知其所出。如:赵从善尹临安,宦寺欲窘之,一日内索朱红桌子三百只,限一日办。从善命于市中取茶桌子一样三百只,糊清江纸,朱涂之即成。两宫幸聚景园回,索火炬三千枝,限以时刻,从善命于娼家取竹帘束之,顷刻而办。此书录得这类故事近二十则,成书于嘉靖丙午(一五四六)年。
储光羲诗集
诗集。唐储光羲(707—约760)撰。五卷。光羲,族望兖州(今山东曲阜)籍贯润州延陵(今属江苏)。开元进士。曾任微官,退隐终南。后复出,迁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受伪官,乱平下狱,贬死岭南。原有文篇赋论凡七十卷,乃其子储溶乞王缙编次。又著《政论》十卷,《九经分疏义》二十卷,今皆散佚。此本仅存诗二百二十余首。其诗多五言古体,除应制、应酬一类作品外,多为描写田园生活之作。如《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诗,风格淡朴自然,深受陶渊明影响。《天禄琳琅》著录为五卷。有《唐五十家诗集》本,《十家唐诗》本。诸家著录如张金吾爱日精庐、丁丙善本书室皆为明活字本,清雍正间有不分卷本。又近人储皖峰《储氏丛书》辑其诗为五卷、另有附录一卷。
南齐书
60卷。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封建割据政权的史书。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名。《南齐书》为纪传体的南齐史。有志无表,各志也不全,缺《食货》、《刑法》、《艺文》。南齐初年设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撰国史,梁代有沈约著的《齐纪》,吴均撰的《齐春秋》,萧子显在此基础上请求编修齐史,修成《南齐书》。有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自序》一卷已佚。今存59卷。“本纪”8卷记七个帝王的事,高帝萧道成事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高帝本纪》是孙子为祖父作史,在二十四史中不多见,所以粉饰之词难免。“志”11卷分为八目,大体与《宋书》相同,只是没有《律历志》,加了个《舆服志》。宋齐二书均无《食货志》。这是不足之处。“列传”40卷,作法与《宋书》也略同,只在名目上稍有改动,如《宋书》的《良吏》改为《良政》等。又立《文学传》,但所叙十人却不都是文学家。有《大明历》、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礁磨等科技史料。因为萧子显是王子,生长于王宫,对当代史事耳闻目睹,因此书中有不少原始资料,如《竟陵王萧子良传》有收租、征赋役、兴水利、垦田等事,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较可靠。《南齐书》叙述使用类叙法,即在一个人的传中,叙同类几个人物的事情,此法班固首创,但到萧子显就成熟了。有的“志”和“类传”的前面还有序,可考见作者的思想和历史观。通行的《南齐书》有宋蜀大字本、百衲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