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说

作者:惠士奇
礼说

十四卷。清惠士奇(1672-1741)撰。惠士奇字天牧、仲儒,晚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间进士,康、雍、乾间历仕。早年兼治经史,晚年尤邃经学。任广东学正,倡导经学,除着《礼说》外,还有《易说》、《诗说》、《半农春秋说》、《大学说》、《交食举隅》、《琴笛理数考》、《红豆斋时术录》、《南中集》、《采莩集》、《半农先生集》。《礼说》是惠士奇考证辨析《周礼》所涉名物制度的着作。《礼说》不载《周礼》经文,只标举所有考据辩驳者,各为其说,依经文次序编之。惠士奇鉴于西汉郑玄注《周礼》不免汉制,因而反对用清代的音字进行推求,主张考求原委。《礼说》将古音古字分别疏通,援引诸史百家之说。证明周制,参证郑玄《周礼注》所引汉制,皆旁引经文,持论有实证。实为治《周礼》之力作。《礼说》版本有红豆斋原刊本、清嘉庆年间上海彭氏校刊本、阮刻经解本。

惠士奇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文山集[四库本]

文山集[四库本]

诗文别集。南宋文天祥撰。二十一卷。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二十举状元,历官江西安抚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江西,天祥兵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被俘,囚禁元京都四年,劝降不就被害,卒年四十七岁。天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爱国诗人。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其遗作,编成《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卷,世称“道德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歧《内阁得之,重为编次。有诗、文十七卷,收宝祐三年(1255)至咸淳十年(1274)间之作,皆入仕后及入己临安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录》一卷,《指南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二年(1276)奉使入元营至囚禁燕间之作,为在囚禁中亲自编定,得诗凡六百余首,前期受江湖诗人影响颇深,后期师法杜甫,皆感于时事而发,不拘于字句声调之工拙,而直抒胸意。所作《读杜诗》、《六歌》等诗,皆得杜诗沉郁苍凉之神髓。被俘前,其诗表现百折不挠抗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被俘后,抒发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奋的乐观精神。感情奔放,词气磅礴。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深得后人传颂。如《正气歌》、《高沙途中》,词《酹江月·驿中别友人》、《念奴娇·水天空阔》,文《指南录后序》等,皆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世杰作,为宋末平庸诗风,独树一帜。有《四库全书》本,附《纪年录》一卷,亦文天祥在狱中自述,后又复集众说以益之;天祥尚有《集杜诗》二百十八首,以世久单行,未缠收入。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题《文山全集》;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刻有《庐陵文丞相文山先生全集》。

京城古迹考

京城古迹考

清励宗万撰。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宋仁宗篆书针炙经石刻、于少保忠肃祠、泡子河、吕公祠、月河梵院,南城的万柳堂、三忠祠、鱼藻池、天庆寺、崇真宫、丰台、晋阳庵、报国寺、昆庐阁、三忠祠,西城的团殿、白塔寺、弘慈广济寺、元佑圣王灵应庙、护国寺、鹫峰寺、天宁寺塔、慈寿寺、土城、元福宫、万寿寺、高粱桥、卢沟桥、题应寺、圣感寺、元灵福寺、寿安寺、潭柘寺、戒坛寺,北城的石鼓、文丞相祠、彝伦堂古松、定武本《兰亭序》、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唐火神庙、莲花池、古墨斋、满井、古蓟门等46处,每处先引证前人记述,再叙当时目睹情形,记录了 “向时名迹,或升为禁地,或湮为荒野,或变迁于兵燹,或埋没于尘嚣” 的种种景况。有的则不但叙古迹的沿革,且辨史传的正误,如团殿条,参证多种史书,确认团殿是金章宗为李宸妃建的添妆之所,就是不但与北京史地有关,且与帝王和后妃生活有关的考证文字了。是书196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重新排印此书。

非烟传

非烟传

《非烟传》是唐代的一部文言传奇小说。刻画了唐代女子步非烟不甘柔情空落,红杏出墙,偷恋邻家公子赵象,最终私情泄露,惨遭摧残而死的事情,虽也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是得到人们的悲悯和叹息。

中州人物考

中州人物考

明末清初孙奇逢撰。八卷。是书为作者晚岁居夏峰村时所撰,所收二百余人,均系明代河南人。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类,每类又以世次为序。各人传赞详略不等,由于史料无征,少的仅一行,并不以详略定褒贬。末卷《补遗》、《续补》,实为七类之外无所归从之人物。最后尚有列名而无传者三十四人。书前冠有自序。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赞法身,法界、菩提、涅盘、十地、等、妙、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