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大纲

作者:李达
社会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李达著。1935年北平法商学院首次印行,1937年5月上海笔耕书店出版。1981年2月,被收入《李达文集》第2卷,由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全书40余万字,共分5篇,其标题分别是:唯物辩证法、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社会的经济构造、社会的政治建筑、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教科书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完整深刻的阐述。强调唯物辩证法是社会学的唯一的科学方法,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因此,李达在书中用了近半的篇幅,系统阐述唯物辩证法原理。首先从人类认识史入手,指出唯物辩证法不是个别天才头脑的产物,而是人类认识史的综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接着,全面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最后,还考察了辩证法与认识论、逻辑学的同一性。其中,特别是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概括出认识过程的总公式,“实践→直接的具体→抽象的思维→媒介的具体→实践→这是采取圆形运动而发展的。”认识发展的这一辩证过程也就是由相对真理发展到绝对真理的过程。本书还注意历史唯物论问题,并对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关系、历史唯物论的对象、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马克思

李达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游叙弗伦

游叙弗伦

古希腊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的早期著作。该书记叙了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指控不信国神、败坏青年,在待审过程中,巧遇宗教家游叙弗伦,切磋有关对神的虔敬与轻慢的问题,从而揭示出宗教敬神的秘密在于迎合、贿赂神,人神作交易。在论及对神虔敬与轻慢的性质时,苏格拉底认为,虔敬即做自己此刻所做之事,不虔敬即不做此刻自己所做之事;虔敬是神喜好之事,不虔敬则是相反。然而,神与神之好恶并非一致,因此,应该是凡神一致所好者为虔性,一致不悦者则为轻慢。但是,神之好恶仅是虔敬的属性,就本质而言,虔敬即是祈祷和献祭;祈祷是人向神索取物品,献祭则是把物品奉献给神以取悦于它,实际上是神与人之间的交易。神珍视的是赞美、崇拜、感谢的献祭。在这里,对虔敬的规定,由做正当之事、神所喜爱之事,进而转为祈祷和献祭,以此作交易,再转为神所珍爱的赞美、崇拜。如此层层分析,深入事物本质的方法,展示了最初的辩证分析法。是研究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该书见严群的中译本《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太上三洞神咒

太上三洞神咒

为道教咒语汇编。约辑成于宋元时。凡十二卷。其中以雷霆诸咒为主,也有除病、驱疫、救苦、伏魔等咒文。汇集咒语七百八十多则,咒文多为四言,短者十余字,长者达二千余字。收入《道藏》第33—35册。

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诗集

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唐寒山子(生卒年不详)撰。寒山子又称“寒山”。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因居于寒岩,自号寒山子。平生与僧人丰干、拾得友善。此集收诗三百一十三首,前有闾丘胤序,附丰干诗二首,拾得诗五十六首。相传即允令寺僧道翘寻寒山平日所写之诗,于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得。所书诗句三百余首。又拾得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丰干则仅存房中壁上诗二首,允自为之序。宋时又名《三隐集》,淳熙十六年 (1189)沙门道南所作记中有记载。《唐书·艺文志》亦载“寒山诗入释家类,作七卷。”此集并为一卷,并以拾得、丰干诗别为一卷附于后。由明新安吴明春校刻。其诗内容广泛,既有劝人弃恶从善之诗,也有描写服食、求仙生活之作,亦有讥讽时世,同情民生的篇什。其诗语言通俗,如同口语,形式自由。大抵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机趣横溢,亦足以资劝戒。在唐代诗僧独具一格。其诗亦被后人称为 “寒山体”。现存宋本有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一所著录的原汲古阁藏本《寒山子诗集》一卷。《四部丛刊》即用建德周氏覆《天禄琳琅》宋本影印。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著录《三隐诗集》一卷,即淳熙十六年(1189)天台国清寺僧志南刊本。及1926年,董康在日本图书寮所见的东皋寺本(南宋宝祐三年(1255)行果就江东漕司本所重刻。元代有高丽覆宋本。明刊本有,天台僧永乐十四年(1416)重刻宋淳熙刊本,名为《天台三圣诗集》,正德十一年(1516)闽建阳书坊慎独斋刻本,万历七年(1579)王宗沐刊本。清代有金陵刻本、择是居仿宋刻本、广州刻本等。其中以《择是居丛书》本为最佳。

持句神咒经

持句神咒经

别名陀罗尼句经,一卷,吴支谦译。与陀邻尼钵经同本异译。

了本生死经

了本生死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之同本异译经有佛说稻秆经、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佛说大乘稻秆经等。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道安撰之了本生死经序,谓本经为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四谛四信之要旨。内容包括:(一)以内缘、外缘二缘为缘起之要素。(二)开示因相缚、缘相缚。(三)归纳内缘、外缘之起,皆需待非常、不断、不躇步、种不败亡、相像非故等五事之起。(四)说十二因缘等。

大方等无想经

大方等无想经

梵名Maha^megha -su^tra 。凡六卷(或五卷、四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大般涅槃经。略称无相经、大云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佛依大云菩萨之请问,开示通达陀罗尼门、大海三昧、诸佛实语、如来常住、如来宝藏等之修行。凡三十七品。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昙无谶;隋代法经录卷一、彦琮录卷一则载为前秦竺佛念。历代三宝纪卷八载,竺佛念译出大方等无相经五卷;同书卷九载,昙无谶译出方等大云经六卷。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谓,昙无谶译为第二译本,初译本为缺本。近年敦煌发现有大云无想经卷九,其文不载于今六卷经中,而专说陀罗尼门。又本经之别生经极多,如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一卷、人弘法经一卷、善德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经一卷、大云密藏菩萨请雨经一卷、四百三昧名经一卷等。此外,本经历来有伪造、重译二说,主张伪造者以为本经系唐武则天敕令沙门伪撰,颁于天下,以巩固其‘天后’之君权。[开元释教录卷十九、大唐内典录卷六、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六、卷二十一、旧唐书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