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类考

作者:陈士元
论语类考

二十卷,明陈士元著。考证《论语》名物典故,该书考证《论语》名物典故,分天象、时令、封国、邑名、地域、田则、官职、人物、礼仪、乐制、兵法、宫室、饮食、车乘、冠服、器具、鸟兽、草木十八门,又各系子目,计四百九十四条子目。于《论语集注》不为苟同,每条必先列旧说,而蒐讨诸书,互相参定,加以“元案”二字,对一切杜撰浮谈,悉为纠正。在明代有关《论语》的注解中,是最有根底之书。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基础著作。罗雪尔·威廉著。第1版1843年出版。中译本第1版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朱绍文译。威廉·罗雪尔(WilhelmRoscher 1817—1894),德国经济学家,旧历史学派的创始者。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高级法官家庭,曾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学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担任过哥廷根和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主要著作还有《十六七世纪英国经济学说史论》、《德国经济学说史》、《国民经济学体系》等。本书由序论和4编构成。第1编总论;第2编国民经济;第3编国家财政;第4编经济学说史。在本书中,罗雪尔把历史方法第1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为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但本书结构不严密,各编之间基本上是毫无联系地论述了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国民经济生活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幼年、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决定历史阶段发展的要素(主要是自然、劳动和资本);国家财政以及经济学说史等一系列国民经济学体系的问题。作者主要在历史方法上作文章。根据罗雪尔的解释,他的目的在于建立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体系,他要求读者“翻阅本书,将不致忽略贯串全书并成为它的基础的独特而严密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他认为历史方法“任何时候都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他的所谓历史方法就是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当限于研究现代的经济制度,而必须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认为可以从认识现代国民经济与历史的“类比关系中得到极为宝贵的启示”。对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仅仅作纯经验主义的观察和描述,否定任何理论探讨的必要性。马克思称这种方法为“教授式的折衷主义空谈”。(《资本论》第1卷第110页)

反啼笑因缘

反啼笑因缘

作者对于张恨水先生的文学,素来是佩服的。对于他那《啼笑因缘》,尤其是推崇的。既然佩服而又推崇的了,何以又敢做这《反啼笑因缘》呢?内中确有几层道理,应该在此声明一下:第一层是,无论那种小说,多少总有一点哲理,哲理是愈探讨而愈深奥的,而亦愈有兴趣的。读者苟能在此一反一正的两部小说之中,大家研究一些哲理出来,方始不算白读小说。第二层是,发行本书的人,对于原书,完全存着善意,毫无一丝恶意的。第三层是,本书乃是另起炉灶,并非什么影射脱胎。第四层是,原书是和西子、王嫡一样的美丽,本书是和无盐嫫母一样的恶劣,鱼目不能混珠,也是人们公认的。我说只要不违背出版法,不侵害著作权,我们这位恨水老同志,谅来不致笑我东施效颦吧?我的作书宗旨既已说明,书中一般脚式,就得一个一个的登场出演了。

常建诗

常建诗

诗别集。三卷。唐常建撰。常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无知名之士,且集中仅有《宿王昌龄隐处》一首。《常建诗》卷一、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共存诗五十七首。卷末有附录。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善于用幽深的笔意,表现孤介的情怀,有浓厚的山林隐逸气,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过去多将其与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并称,属山水田园诗派。殷璠《河岳英灵集》肃代之间所录二十四人,首列常建,录诗亦为最多。并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诸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以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宋欧阳修亦特别称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云:“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其诗略嫌不足者,在于题材比较狭窄,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隐趣的,这与他的经历和生性有关。常建诗集《唐书·艺文志》载为一卷。此三卷本,乃毛晋汲古阁本,云不知何人类而析之,据《书录解题》作于宋末,尚称一卷,则元明人所分类。此本辑入《唐六名家辑》。《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有《常建集》二卷,辑入《唐百家诗》。又有明铜活字本《常建集》二卷。又有《常建诗集》二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正理滴论

正理滴论

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品是为他比量品,于过类较详。全书在整体上依循陈那的因明体系,但在局部问题上又与陈那及商羯罗主有区别:(1)按照不可得、自性、果三种情况,对*因三相作出更详细的说明;(2)主张废除喻支,把同喻体和异喻体归入因中;(3)在宗过中,废除自教相违, 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等过;(4)认为不会出现相违决定的因过,并将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三种因过归入“法自相相违”过中;(5)同喻、异喻各增加四过,将喻十过变成十八过。古印度法上(9世纪)著有梵文注释书,流传于耆那教中。为因明学的简明纲要,藏族早期学者和现代国外学者大都从此书入手研究因明。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

般若心经际决,一卷,明大慧释,徐波序,正性序。

辨非集

辨非集

辨非集,一卷,宋善喜述,有题记。善熹在此书中对解空法师(1092—1182)《金刚通论》《金刚事苑》二书进行了批驳,以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反映出两宋时期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教义之争,于佛教史乃至中古时期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均有其意义。收入《卍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