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礼纂
作者:李光地
清李光地研究朱子理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五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原庵、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在官以清勤自律,任内曾举荐施琅平定台湾,为陈鹏年辨诬,赞成恢复张伯行官职,救方苞,且治河有功。晚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时奉敕校理编辑的有《朱子大全》、《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是康熙间颇有成就的儒学家。收集了散见于朱熹《文集》、《语类》、书信中关于“礼”的论述,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编纂,共五类,即《总论》、《冠昏》、《丧》、《祭》、《杂仪》。此书收录虽然不无遗漏,有失朱子之意,但以一人之力集成此书,已事属不易。
李光地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韩愈文集
文集,韩愈,字退之,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昌黎(今辽宁义县)是其郡望,故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人便称他韩昌黎。他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后世又称他韩吏部。死后谥“文”,所以又叫他韩文公。此文集精选《原道》《原毁》等韩愈文章27篇。韩愈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韩愈在文学方面,领导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古文运动”,开创了“以议论人诗”、以散文为诗的独特诗歌风格,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遗山集
诗文集,40卷,附录1卷,金元好问撰。好问才雄而学赡,工诗、词、散文,尤以诗的成就为高,是金代唯一的杰出诗人。他论诗,主张以北人刚健质朴之风,救南人绮靡轻浮之习。主张表现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主张创造,反对模拟因袭。金元两代,谈艺者奉其为大宗。好问生当金元交替之际,亲身经历了金朝遭受蒙古族侵略、蹂躏的现实。他的诗比较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突出地表现了他反战争、反侵略的情绪。尤其是他的“丧乱诗”,多以悲愤的笔触反映兵火战乱中人民的沉重灾难,风格沉雄,意境阔远,它们对社会生活和情感的概括力,在杜甫以后是少有的。同时,又善于在丰繁的生活素材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细节入诗,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朴实无华,真切动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说他“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好问诗“无宋南渡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犷之失”。是书有《四部丛刊》本。又有海丰吴氏《九金人集》本40卷、附录一卷、初载一卷、年谱四卷、新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其中诗歌部分,清人施国祁有笺注本。
九章算术译注
该书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本书对《九章算术》作了详细的注解。
学易居笔录
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处。
辨疫琐言
温病类著作。清李炳(1729—1805)撰。一卷。炳字振声,号西垣,江苏仪征县人。善医,著有《金匮要略注》等。李氏对吴又可《温疫论》中立论、处方颇有异议,故于嘉庆五年(1800)撰此书,予以辨驳纠正。论述疫病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认为疫邪为地气薰蒸阴浊之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胃。治应以清轻开肺,芳香辟秽为主,并创清气饮方为治疫主方。立论明确,说理透彻,辨证详细。《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说他精仲景法,所著《金匮要略注》,多发前人所未发。去世后,葬于扬州蜀冈之阴,通儒焦循为撰《名医李君墓志铭》及《李翁医记》。《李翁医记》上下两卷,上卷生动地记述了李炳为焦循及其母亲、妻子、儿孙治病的经过。下卷则详细记录了李炳为他人治病的案例,其中有为李斗治病的记载。 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中国哲学十讲
李石岑著。1935年2月世界书局初版。该书是作者于1932年在福建教育厅暑期讲学会上的讲演稿。书中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探讨了中国哲学各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认为儒家的哲学思想偏重于伦理,孔子实际上是个伦理学家,孟子、荀子都绍述孔子的伦理思想;认为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其尚同说及其实践精神,墨家把一切都看成是平等的、划一的,这种思想博得后世的好评;认为中国哲学只有道家的体系最完备,它的认识论、宇宙观、人生观都是从一个体系中演绎出来的,自然主义与辩证法是道家哲学的神髓;认为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注重概念,把概念的能动性故意夸大,使之和事实分离,专在概念上维持其思想体系,专为他们观念上的“一”辩护。作者说《中庸》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基础,其主要思想是论“诚”与论“中和”,二者是一贯的。“诚”充满在天地间,全靠人生去表现出来,表现得最圆满的就和“诚”合而为一了,这是一种最高的境界。认为朱熹的思想是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而成的,又为周、张、二程诸人思想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界确实是个有数的人物。指出王夫之哲学是体用一源论,“体”是指的大自然的本体而言,在本体的大自然当中,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原因,完全是由于“用”的关系,“用”离开了“体”就无从发生,“体”若没有“用”也就不能显其存在,体和用实际上是一种东西。指出戴震的“生的哲学”颇受王船山、颜元的影响,而为反对宋明理学最有力的一员,“因气化而有生生,因生生而有品物”,是戴震全部思想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