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集传
作者:黄道周
二卷。明黄道周撰。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五。《儒行》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其分为十七章。上卷凡八章:服行第一,自立第二,容貌第三,备预第四,近人第五,特立第六,刚毅第七,又自立第八;下卷凡九章:儒仕第九,忧思第十,宽裕第十一,举贤第十二,任举第十三,特立独行第十四,规为第十五,交友第十六,尊让第十七。是书列举历代史传中有关自立、刚毅之人以证之,旨在以备后之天子循名考实,知人善任,为天下得人。黄道周《礼记》注五篇自创名目,意不主于解经,而在于借解经以抒其忠愤,一年之中,成此五书,未免太速,故考证间或有疏。然赋诗断章,意各有取。况明代《礼》学,着述是少,其五书之说见,亦堪称一家之言。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彭蕴章补刊本、二酉楼刊本、道光四年(1834)凝远堂刻本等版本。
猜你喜欢的书
五经文字[标点本]
正字类文字书。唐张参撰。3卷。书成于大历十一年(776年)。此书系作者奉诏“勘校经本”,与儒者“分经钩考”而成,故循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例,取名《五经文字》。编写目的主要是应读经之需和科举之用。收集经典中有争议而难决断的“疑文互体”3235字,据偏旁分为160部,参考《说文解字》、《字林》、汉《石经》、《经典释文》刊正谬失,辨其异同,“《说文》体包古今,先得六书之要;有不备者,求之《字林》;其或古体难明,众情惊懵者,则以《石经》之余,比例为助;《石经》湮没,所存者寡,通以经典及《释文》”。清顾炎武赞扬其书“甚有功于学者”。此书初刻于长安太学孔庙屋壁,后易以木版,后又石刻,北周时雕印成书。今有《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本、《后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市隐庐医学杂著
医论。清王德森撰。一卷。德森另有《保赤要言》已著录。积多年行医经验心得,于咸丰三年(1853)撰成是书。载苦口婆心语、论湿温症因用药之误、麻症喉痛误以喉症治之必死说、急慢惊风辨、产前以攻病为安胎说、阴证忌用寒凉说、血症不尽属火论、喉证亦有阴寒论、暑病有宜用参论等,凡十四篇。论述了临床辨证施治诸问题。多从病证误治辨别分析,反对不究病因证候,概以平稳方药论治。如反对时医治湿温必用豆豉,多以温热相助; 主张芳香、苦寒、淡渗,不可滋阴; 其论治疹,反对温散,主张以清火透斑化疹论治。辨论清晰,文笔流畅,所论颇多见地。有咸丰三年自刊本,一九一八年绍兴医学报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太乙秘书
《太乙秘书》是南宋宋王佐创作的术数著作,明华阳逸叟增辑,一卷。“太乙”亦作“太一”,星官名,属紫微垣,在天龙座内。《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因《易·乾凿度》有太乙行九宫法,四十年而行一宫,阴阳家因以太乙所占位置,推算人间灾样祸福,世运盛衰,主客胜负等等,其术神秘,故名《太乙秘书》。该书为术数家之重要典籍。有光绪尤年至十年(1883—1884)清隐山房刊《清隐山房丛书》本。
新废邮存底
沈从文书信集,共29篇。沈从文的《新废邮存底》最早收入《云南看云集》。后者是沈从文最重要的散文集之一,1943年6月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集中文章共分三组:第一组收三篇论文,第二组收"新废邮存底"16则,第三组收"废邮存底"13则。其中"废邮存底"大多数写于抗战以前,其余两组均为昆明时期作品。"新废邮存底"诸篇,最早的一篇《四给一个青年作家》写于1940年2月3日,最晚的一篇《美与爱》可能写于1943年5月,是抗战中期前后沈从文思想发展
生花梦
章回小说。题“古吴娥川主人编次”。十二回。叙明嘉靖间,温州秀才康梦庚, 路见不平,将恶少屠一门杀死。适逢山东观察 使贡鸣岐赴任,嘉其义,为之周旋得释,因爱其 才,将女许配与康,同至山东。但贡鸣岐之子从 中作梗,康不辞而别,至苏州得遇故参将女冯 小姐,一见倾心,订为婚姻。不久,冯家发生变 故,冯小姐男装出逃,化名马玉,误入山寨。盗 首沈定国,爱其才貌,将妹沈云珠许配与冯,冯 得知康、贡婚事,将贡小姐抢至山寨,并将得中 榜眼、回乡完婚的康梦庚也骗来,命贡与康在 山寨完婚。贡鸣岐奉旨讨寇,沈定国战死,马玉 率众归降,复女装与康完婚,康始知马玉即冯 小姐。本书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不同,反映社 会生活面较为广阔。写才子佳人婚姻的同时融 入了揭露科举弊端、公案、神怪、战事诸多情 节。今存本衙藏板本,序后署“时癸丑(1673)初 冬古吴青门逸史石仓氏偶题”。
东西晋演义
明代历史演义长篇小说。12卷347则。杨尔曾著。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 十年(1612)周氏大业堂刊本,有插图,题“秣陵陈氏尺矱斋评释”,“绣谷周氏大业堂梓”;卷首有雉衡山人序,文前附东西晋及十六国东西魏纪年。明三台馆刊本,上图下文,全名《新镌全像东西晋演义志传》,12卷50回;题双峰堂主人鉴定”,“三台馆余氏梓行”,保留雉衡山人的序。另有英德堂重刊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石印本等。本书主要取材正史,也杂有神仙怪异之说。以文言、编年讲述东、西晋期间历史故事。描写时有重复之处,结构颇杂乱,较少照应,似非一人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