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草山残梦之十一:上帝无灵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十一集 上帝无灵》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蒋介石及其追随者在面对一系列挫折和困境时,对自身命运和信仰的怀疑与挣扎。他们曾经寄希望于上帝或其他外部力量来拯救自己,但在现实的残酷面前,发现一切都无济于事,凸显了他们内心的绝望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暗示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所谓的 “神助”,走向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校猎赋(羽猎赋)
汉赋。西汉扬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题作《校猎赋》,萧统《文选》题为《羽猎赋》,后人多从之,又略见于《艺文类聚》66卷。是汉赋中以描写畋猎为内容的代表作品之一。赋前有序文,申明作赋的缘由是因为汉成帝的校猎之举“太奢丽夸诩”,不合圣王礼制,故作此赋以表讽谏之意。赋的正文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即显现出赋颂的特点,把汉代皇帝与三皇五帝相比埒,为其歌功颂德。中间部分是主体,大事铺张夸饰,状写天子校猎时的壮观盛况群象飞动,画面壮阔,如写围猎之状说:“移围徙阵.浸淫蹴部,曲队坚重,各按部伍:壁垒天施神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及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蹈飞豹,绢枭阳,追天宝,出一方,"其描绘校猎阵容的整肃,斗士的英武搏击的迅猛,以及飞禽走兽的狼狈不堪,都极其生动.形象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赋的结尾部分写汉天子翻然悔悟,决心“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于是罢猎而去“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显然扬雄的《羽猎赋》,其结构体制和表现方法,都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相如的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司马相如语),扬雄的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扬雄语)。《羽猎赋》可与《子虚赋》、《上林赋》比美,惟其所处时代已是西汉末路一味炫耀帝国声威显然有谀美之嫌。扬雄晚年也认识到这种“劝百而讽一,曲终而雅奏”的作品并不足取。
诈妮子调风月
简名《调风月》或《诈妮子》。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旦本。剧取材于现实。写金国尚书之子小千户自燕京来洛阳探望某夫人,夫人令侍婢燕燕服侍。千户爱悦之,许以小夫人而诱合。寒食节,千户踏青遇尚书女莺莺,一见钟情,互赠定物。事为燕燕察觉,知受骗,愧怒交加。异日,千户复来求欢,燕闭门而拒之。千户怒,怂恿夫人令燕往莺家说媒。燕推辞不脱,即至莺家,莺满口允婚。成婚之日,燕为莺梳妆,遭千户奚落,忍无可忍,乃当众揭发千户骗奸秽行。夫人恐家丑外扬,遂令千户娶燕为小夫人。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科白多缺。《元曲选外编》据以重印。宋人说话有《妮子记》目,然属灵怪类。金院本有《调风月》,而情节与此无涉。又元刘一棒《风风雨雨莺燕争春记》南戏,《永乐大典》、《南词叙录·宋元旧篇》中著录之《诈妮子》,皆佚。《宋元戏文辑佚》辑残曲八支。明佚名有《诈妮子》传奇。
法言
儒学类著作。亦称《扬子法言》西汉扬雄撰。十三卷。《汉书·扬雄传赞》云:雄“好古而乐道,其志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法言》摹拟《论语》,分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等十三目,书末有《法言序》。全书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认为“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理者莫辨乎《春秋》”(《法言·寡见》)。主张“书非经,非书也;言非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矣”(《法言·问神》)。提出“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槌提(排斥)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问道》)。该书通行本有晋李轨注和北宋司马光集注本二种。《四库全书》收录。
经集
巴利名Sutta-nipa^ta 。属南方上座部经藏(小部)之巴利语经典。因其他各经分别有其独自之特征,故均有其特定之名称,唯有本集乃是由杂多之经所集成,故称经集。本集之形式,有长短不同之诗集,间亦有散文。内容分为蛇品、小品、大品、义品、彼岸道品等五章,系原始佛教圣典中最古老之作品。尤其是义品、彼岸道品两章乃最早独立流通者,故可谓为佛教最古老之圣典。五章之中,蛇品(巴Uragavagga )有十二经;其中之‘蛇经’反覆喻说比丘之修行应如蛇之蜕换旧皮而舍弃彼此两岸之分别;另一‘犀角经’则收有著名之诗,喻说修行者应如独角犀之独立修行。小品中收集较短之诸经而成,计有十四经。大品则收集较长之十二经,其中之出家经(大品第一经)、精勤经(大品第二经)、那落迦经(大品第十经)等三经系保存有关佛陀传记之最早资料者。又大品第九经说明四姓平等之理,第十二经则以简单之形式说明缘起之理。至于义品(巴Atthakavagga )之名,解为八偈品,如窟八偈经(第二经)、嗔怒八偈经(第三经),大部分均为八偈合成之经;计由十六经构成,相当于汉译之‘义足经’(亦有十六经)。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全章富有统一性,内容系十六学童请教佛陀,佛陀答覆之十六节,加前之序偈、后之结语二节,计有十八节。
阿罗汉具德经
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