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科学的各部门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的基本范畴,如经济学有商品、价值、货币等范畴。哲学范畴是反映整个客观世界的一些最普遍的本质的概念。
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认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范畴先于自然界而存在,是客观事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范畴看做纯主观的东西,是用来整理紊乱的自然现象的工具,在他们看来,自然现象本身是没有规律的。
哲学范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反过来又指导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一定的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一定阶段。范畴的不断丰富和日益精确,意味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逐步提高。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客观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前面已经讲过的对立和统一、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等范畴,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此外还有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各对范畴,它们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其中每一对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它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联系和矛盾。
7.1. 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客观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决定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1帝国主义的本质,是由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规定的。在帝国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以前(这个矛盾的解决只能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消灭),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本质和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2。因此,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揭露了我们的时代的基本矛盾、本质,才能掌握住时代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现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如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附属国的侵略、掠夺的本质,既在政治方面表现出来,又在经济或文化方面表现出来;有时用战争的方式出现,有时又用和平的方式出现。帝国主义者有时赤裸裸地摆出凶残的面孔来镇压殖民地附属国的人民,有时摆出一副笑容可掬的伪善的面孔来进行欺骗。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其中每一现象都只是本质的某个侧面的表现。现象是比较片面的、表面的、局部的,它是多变的、易逝的。就事物的总体说来,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
现象和本质是构成客观对象的统一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假象也是一种现象,它甚至给人一种和事物本质完全相反的印象。如帝国主义施放”和平”烟幕来掩盖它好战的本质。但是假象也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叫嚷”和平”,是和它的扩军备战的活动相配合的。这种假象又是帝国主义极端虚伪和狡猾的本质的表现。列宁说”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3
现象是十分复杂多样的。本质是贯串于各个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自然界具有无数的、多变的颜色,“五光十色”还不足以形容它的丰富多彩;但这些极其不同的颜色有着共同的本质――电磁辐射。在资本主义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等复杂条件的变化而经常发生波动。同一商品的价格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但同一商品的不同价格却是同一的本质——价值的表现。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在可能性中,我们还要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现阶段已经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这是已经可以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来的问题;一种是只有在以后的阶段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不应该把它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来。右倾机会主义者把现在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看成只有在将来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甚至认为根本不可能变为现实,因而失去远大的目标,丧失革命的信心。他们不去努力设法实现现在已经可能办到的事情。这样做,只能使他们自己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左”倾冒险主义者把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当做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要在当前就去实现将来才可能实现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这也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它和周围条件的复杂联系,事物发展的趋势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互相对立并不断斗争着的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例如一粒种子落入泥土中,有可能生根发芽,但也有可能不生根发芽。在具备了革命形势的时候,发动革命斗争,有取得胜利的可能,但由于敌我力量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错综变化,也有失败的可能。两种相反的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都必须具备自己特定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对实现前一可能的有利条件就是对实现后一可能的不利条件;前一可能的增大就意味着后一可能的缩小;前一可能的实现就是意味着战胜了后一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是由各种具体的条件决定的。但是,从总的趋势和长远的过程来看,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在这个意义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可能性是具有必然性的;旧事物战胜新事物产生的可能性即使成为现实,也只能是暂时的。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谈到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的革命力量时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20
在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着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的矛盾斗争。两种对立的可能性的矛盾斗争,在自然界中是自发进行的。社会生活则不同,社会发展规律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发生作用的。在阶级社会中,每个阶级、社会集团或个人总是力求使对自己有利的可能变为现实,两种相互对立的可能性往往是由两个相互敌对的阶级支持着的。因此,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总是通过人和人之间、阶级和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客观因素是丝毫不能忽视的。在客观因素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主观努力可以起决定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论战争时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21
为了加速新事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各种条件。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的斗争,创设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在工作中,必须同时准备两手,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就是说,在争取好的可能性的同时,估计到坏的可能性,并为克服坏的可能性积极准备条件,这样,才有利于去同坏的可能性作斗争,并且即使在坏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时,我们也不至于束手无策,而能够有备无患,应付裕如,继续为争取好的可能性的实现而斗争。
* * *
《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83-284页。↩︎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1页。↩︎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7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3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6页。↩︎
《辩证法的要素》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载《毛译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34页。↩︎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0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26页。↩︎
黄宗羲《〈南雷文定〉论文管见》。↩︎
刘腮:《文心雕龙·情采》。↩︎
韩愈:《答李翊书》。↩︎
《反对党八股》,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95、796页。↩︎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辩证法的要素》,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8页。↩︎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8页。↩︎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
《论持久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30页。↩︎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6页。↩︎
《论持久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54——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