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说卷二
先进篇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之世,其诸侯卿大夫视先王之礼乐,犹方圆冰炭之不相入也。进而先之以礼乐,其不合必矣。是人也,以道言之,则圣人;以世言之,则野人也。若夫君子之急于有功者则不然,其未合也,先之以世俗之所好,而其既合也,则继以先王之礼乐。其心则然,然其进不正,未有能继以正者也。故孔子不从。(《东坡集》卷二一《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卿辑)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古者行礼,视其所有而已。遇其有,则脱骖于旧馆人;及其无,不舍车于颜渊。(《滹南集》卷六。卿辑)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古之学者,其所亡与其所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如今世之学,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欤?(《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论语》卷一九。卿辑)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集注》卷一〇。卿辑)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可致而不可求。孔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论语》卷一九。卿辑)
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苏轼文集》卷六四《日喻》。卿辑)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中有以受之。……子夏所谓“焉可诬”者,专自教者而言。……教者既欺其徒,则受教者以欺应之。(《或问》卷一九。卿辑)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闻孟献子之孝,不闻庄子也。(《滹南集》卷七。卿辑)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言此者,盖不许武王伐纣之事。(《滹南集》卷七。卿辑)
予乃今知之,祖伊之谏尽言不讳,汉唐中主所不能容者。纣虽不改而终不怒,祖伊得全,则后世人主有不如纣者多矣。(《东坡书传》卷八《西伯戡黎》。舒补)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圣贤举动,明白正直,不当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有是有非。是非邪正,两言而足:正则用之,邪则去之;是则行之,非则破之。此理甚明,犹饥之必食,渴之必饮,岂有别生义理,曲加粉饰,而能欺天下哉!(《苏轼文集》卷二五《再上皇帝书》。舒补)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篇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此章杂取《大禹谟》《汤诰》《太誓》《武成》之文,而颠倒失次,不可复考。由此推之,《论语》盖孔子之遗书,简编绝乱,有不可知者。如周八士,周公语鲁公,邦君夫人之称,非独载孔子与弟子之言行也。(《或问》卷二〇,又见《滹南集》卷七、《四书集义精要》卷二五。卿辑,马有)
* * *
(1) 孔:《尊孟续辨》卷下作“孟”。
(2) 何独拯梁王之深乎:《尊孟续辨》卷下作“何拒梁惠之深乎”。
(3) 下属:《闻见后录》原无,据《尊孟续辨》卷下补。
(4) 人性:《闻见后录》原无,据《尊孟续辨》卷下补。
(5) 使:《尊孟续辨》作“俟”。
(6) “苏东坡”三句:《尊孟续辨》卷下作“吾为《论语说》,与孟子辩者八。吾非好辩也,以孟子为近于孔子也。世衰道微,老、庄、杨、墨之徒,皆同出于孔子,而乖离之极,至于胡越。今与老、庄、杨、墨辩,虽胜之,去孔子尚远也。故必与孟子辩。辩而胜,则达于孔子矣”。按,“辩”与“辨”古通用。
(7) 患不得之:宋以来传本《论语》皆无“不”字。苏轼谓当作“患不得之”,“阙文也”,历代学者讲说不一,今从苏轼说。详参下文所述。
(8) 患不得之:原本作“患得之”。按宋以来传本《论语》无“不”字。东坡则认为当有“不”字。《文集》所载无“不”字,似与其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