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

- 姓名:韩镜清
- 别名:号慧清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西沁县
-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
- 逝世日期:2003年1月17日
- 民族族群:
韩镜清(1912年10月-2003年1月17日),号慧清,1912年10月生于山西沁县一个原藉北京的官僚家庭。他在北京四中读书时,就倾心佛法,皈依三宝,皈依师是常惺法师,并得法名慧清,上大学后以此为号。
1932年,韩镜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毕业后继续从汤用彤老师读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史学研究所研究佛教史。大学期间,他曾听过韩清净先生讲因明,后来还听过其讲《缘起初胜法门经》等,抗战刚开始时跟汤用彤老师到南京听过欧阳竟无先生讲《晚年心得》。因父母年迈,他未随校去西南联大,沦陷期间处于“半闭关”状态,开始用朱笔标点《成唯识论》有关典籍,同时遵周叔迦老师提议学习藏文,对读汉藏经典,并试从藏文译成汉文。
这期间,韩镜清曾在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中国佛教学院任教,又在华北居士林及菩提学会从事研究与编辑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任教。1949年起,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研究藏语,1952年创建中央民族学院时调到少数民族语文系藏语教研组。1950-1953年和1956-1957年,先后参加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工作队语言组和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两次入藏进行语言调查和编写藏语讲义。1965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世界宗教研究所。
1977年元月,韩镜清病退,此后开始了第二个闭关时期,集中精力闭门整理《成唯识论》所有疏注,对《成唯识论述记》进行校勘、补充和注释,历经十五年,于1992年编成约380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对前人的唯识研究成果作了一次梳理和完善。此后,他全力转入藏文大藏中《慈氏五颂》及其重要释论的汉译,不完全统计已翻译出60多部,约260多万字,配合玄奘法师所译的百卷《瑜伽师地论》等,基本上实现了把完整的慈氏学体系译成汉文的夙愿。
1993年9月,韩镜清倡导成立了慈氏学会,从事慈氏学经典的翻译、校注、研究和出版等工作,同时以八旬高龄开办《摄大乘论》讲座培育后学。1994年4月,他参加国际玄奘学术研讨会,在论文《唯识学的两次译传》中提出,应以藏文大藏补充、对勘慈氏学经典,以完整、系统的慈氏学统摄唯识学,可视为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
韩镜清一生致力于佛学研究与翻译,尤其是在唯识学和慈氏学领域贡献卓著,他的著作和译著为后人深入研究佛教经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3年1月17日下午3∶44分,韩镜清舍报往生,享年92岁。
韩镜清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野庙碑
晚唐陆龟蒙撰。讽谕散文,收入《甫里先生文集》。文章寓讽刺于议论之中,运用映衬类比的手法,借题发挥,别开生面。文中先是叙述“碑”的由来以及为野庙作碑文的缘起,接着具体描述迷信的农民制造的各式各样的土木偶像,农民供奉它,害怕它,杀猪宰牛祭祀它,纯是自己愚弄自己。而后笔锋一转,以反语讥刺贪官酷吏有甚于土木偶像,他们骑在人民头上,剥削人民,残害百姓,是有血有肉的偶象,其危害超过土木偶像。文章针对唐末即将分崩离折的危机和乌七八糟的社会风气,无情地剥下了自称贤良的官僚的画皮,形象地点明了害民官吏的本质。作者长于驾驭语言,语言辛辣犀利,形象逼真,痛快淋漓。
音韵阐微
中国音韵学著作。李光地等著。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 开始奉敕修撰,历时10载,到雍正四年(1726)完成。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朝康熙时进士,累官至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治程朱理学颇为出色,曾奉命主编《性理大全》、《朱子大全》等。本书遵用宋元以来流行的“平水韵”,将韵部分为106部。一韵之中,又分开、齐、合、撮四呼。一呼之下,统以36字母,各字遂按36字母的次序排列,始见终日。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还在卷首列一韵图,称为韵谱。这个韵谱在音韵体系上完全与正文韵书部分的内容相合,分韵与韵书一致,也分112韵。各图之中分为4栏,列1、2、3、4等字。同等之内,再别为平上去入4声。韵图之内,只列韵目,不写明等呼及摄名、摄次等。图中列字的次序,完全按照韵书中的次序。所列的字,是韵书中的小韵首字。入声字只配阳声韵,不配阴声韵。平声合为一类,无阴、阳平之分。本书有两个显著特点:1.运用等韵的观念和术语表示字音。这在“凡例”中说得很明白:“按韵分音,在于字母。每音上所标见溪等字,乃字母也。……”。“排列字母各有等第,见溪诸母下系一二三四字,乃其等也。”2.改良反切。本书所用切语,与传统韵书不同。反切上字采用歌麻(开口呼字用之)、支微齐(齐齿呼字用之)、鱼虞(合口撮口呼字用之)各韵的字;反切下字主要采用影、喻纽字。除此对反切上下字还有其他要求。这样就使本书成为出现较晚、影响较大的传统韵书的殿后之作。
卫公兵法辑本
三卷,清汪宗沂辑。一题《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李靖所著兵书除《李卫公问对》,馀已散失。然《通典》中所引李靖兵学言论甚多。汪宗沂从中辑出,分为三卷。上卷题为“将务兵谋”;中卷题为“部伍营阵”;下卷题为“攻守战具”。其虽为残编,仍可窥见李靖军事思想的某些方面。如在强调“用兵上神,战贵其速”的同时,也要视敌强弱或作持久准备,并归纳出如“敌有十五形可击”等作战经验。在阵法上除“七军六花阵”,还创制了颇有特色的“竖阵”阵法,即“弩手、弓手与战锋队相间引前”,用纵队挺进的方式攻坚克敌。而撤退时,不能“一时齐拔”,必须“隔一队抽一队”,逐次掩护后撤。这也是李靖所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此外,辑本还有行军、安营、教战等方面的内容。
周易译注
周振甫译注。该书《周易》的版本流传、理解《周易》的方法以及《周易》中卜筮的具体过程、卦象的来历、各卦的地位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本书将《周易》全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其主要内容包括《周易》经传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疑难字词的注释及注音、以“说明”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各卦之后的“总论”对该卦卦旨的系统分析、说解。
国朝献征录
一名《献征录》。明焦竑撰。一百二十卷。作者曾参与修纪传体本朝史,此书即依修国史时所搜集的资料,并在其后继续补续编辑而成。所载为明太祖洪武至明世宗嘉靖时期朝野的名人事迹,体例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庶人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隐佚、寺人、释道等目分别记载,共六十八门。本书搜集极广,保存了丰富的明人传记资料,可用来校正实录和《明史》之误。缺点是叙述芜杂,兼有前后牴牾之处,不皆可据。所引之书,凡所载神道碑、墓志铭均注明作者,而所载野史、杂文资料等多未注明出处;有注有不注,不免疏略。但仍是一部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书。此书清时列为禁书。有明万历刊本;1965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般若心经注
般若心经注,一卷,宋道隆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