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莹

- 姓名:胡士莹
- 别名:字宛春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平湖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9年3月8日
- 民族族群:
胡士莹(1901—1979年3月8日),诗词学家、戏曲学家、书法家、作家。室名霜红簃,字宛春。浙江省平湖县人。自幼即喜古典诗词,并从塾师学习《诗经》和古诗文。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次年改名“东南大学”),为文史地部特别生。1930年在扬州中学任教期间,与友好合力编成中学国文教科书。同时又自选1921年至1929年间所填词84首,结集题名《霜红词》,在扬州出版。1931年至1938年间,开始研究目录学、版本学,并于1931年在嘉兴中学任教时,开始藏书。认为真正做研究工作,必须首先研究目录学、版本学和校勘学。目录学里最根本的基础学问,为我们提供读书的门径;研究它,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古代学术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熟悉文献资料及学术研究所达到的水平。版本学可供考据之用,研究版本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书刊刻的年代,及考察其内容的可靠性,从而使我们吸收几种不同版本的优点,去掌握更精确的材料。抗战爆发后,避居上海。1940年应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的邀请,到暨大中文系任教,翌年又在复旦大学兼课。1942年暨大内迁后,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讲词学、兼任上海临时大学教授。1942年正当抗日战争进入决战的关键时刻,毅然支持独子参加新四军,投身革命。在上海期间,以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为自己治学重点。抗战胜利时,应聘为之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解放后,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1961年应聘兼任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后改名“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员,并参加《辞海》的编纂工作。晚年主要从事宋元明清文学的教学,进行古典小说戏曲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研究。在通俗文学方面,继续解放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所编著的《弹词宝卷书目》,1957年出版后,引起国内外专家注意,并已由海外学者列为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专题书目。其中收藏弹词150种,并参考郑振铎和凌景埏两家目录,共得270余种,加上200种以上的宝卷书目,成为历来此类书目中较完备的一种。其后,又继续搜集弹词百余种、宝卷数十种。此外,还先后撰写了《变文考略》、《词话考释》、《弹词散论》、《漫说鼓词》等论文。集中考察了一些说唱文学形式的渊源、流变、体制以及当时的社会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通俗文学很有参考价值。在戏曲方面,1960年完成清代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的校注,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校注时,又撰写了《读〈吟风阁〉杂制札记》的论文,不但考出每个短剧的材料来源,而且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意见。这之前,还完成了《牧羊记》(与钱南扬合作)、《紫钗记》(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紫箫记》和《雷峰塔传奇》的整理及注释工作。1980年出版的《话本小说概论》,在总结几十年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其代表作,受到海内外的普遍重视。此外,生前还曾筹划编撰多卷本的《中国古代小说提要》。一生中所藏小说、戏曲、弹词宝卷甚富,已由其家属遵照遗愿,全部捐献给杭州大学,正在为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继续发挥作用。
胡士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舞蹈史话
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筚路蓝缕之作,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作品从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谈起,系统地论及秦汉及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尤其着重唐宋时期以及近代各种舞蹈种类和形式,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回顾和总结。本书分为二十四章,各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地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
青囊奥语
《青囊奥语》一卷、《青囊序》一卷,《青囊奥语》旧本题唐杨筠松撰。其序则题筠松弟子曾文遄所作。相传文遄赣水人。其父求己,先奔江南,节制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遄因得筠松之术,後传於陈抟。是书即其所授师说也。案赵希弁《读书後志》有《青囊本旨》一卷,云不记撰人,演郭璞《相墓经》。陈氏《书录解题》有《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图象》一卷,注云杨即筠松也。今是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贵贱吉凶,未审与曜金歌为一为二。惟郑樵《通志·艺文略》别载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又杨、曾二家《青囊经》一卷,或即是书之原名欤?其中多引而不发之语。如坤壬乙巨门从头出一节,历来注家罕能详其起例。至序内二十四山分顺逆一条,则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属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长生。如甲木生於亥,库於未,乙木生於午,库於戌之类。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为四局,反覆衍之,得四十八局。阳用左旋,阴从右转,盖本之说卦阳顺阴逆之例,为地学理气家之权舆。明人伪造之吴公《教子书》、刘秉忠《玉尺经》,盖即窃其绪馀,衍为图局。逮僧彻莹作《直指元真》,专以三元水口随地可以定向,於是谈地学者舍形法而言理气。剽窃傅会,俱以是编为口实。然不以流派多岐,并咎其创法之始也。旧本有注,托名刘基。李国木复加润色,芜蔓殊甚。又妄据伪《玉尺经》窜改原文,尤为诞妄。今据旧本更正,并削去其注,以无滋淆惑焉。
归去来兮辞
辞赋名篇。东晋陶渊明作。《陶渊明集》、《文选》见载。本赋作于义熙元年。序文曰:余家贫困,为生活所迫而任彭泽令,“眷然有归与之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赋文先交待归田的原因,“心为形役”而不能早日归田,现在“觉今是而昨非”,决心归田隐居,于是欣然赴途而归。接下写归田的生活乐趣,“携幼入室”,天伦之乐;有酒自酌,自由之乐;南窗寄傲,自得之乐;亲戚情话,闲暇之乐;农人告春,躬耕之乐;巾车孤舟,游玩之乐。最后写人生的抉择,人生短暂,当顺从心意行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只有隐居田园才是唯一的归宿。这次归隐是陶渊明人生的转折点,此赋与《归园田居》诗便是这一经历的真实反映。赋文语新情真,“沛然如肺腑中流中,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语),“其妙处乃在无一语非真境,而语却无一字不琢炼,总之成一种冲泊趣味”(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亦善于写景托情,言归田的自得之情则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感物伤怀则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本赋承汉张衡《归田赋》而来,可谓气体洒脱,千古不刊。前人评“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吴梯《巾箱拾羽》),影响深远。
金岳霖回忆录
本书是哲学家金岳霖晚年亲自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是颠覆世人印象的人生传奇之作。金先生一眼望去便是哲学家,他“浑身散发着哲学家的味道”,然而他的内在却流淌着名士风流,一生笼罩在传奇中。它回忆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经历,彻底颠覆了这位哲学家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还原了他真实的人生-----一位游离于学问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却成就了一番大业的人。它叙述了自己学术及学术之外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生活中的大师级学者的人格与情趣。本书情趣盎然,可读性极强,吸引力很大。读者如沐春风,如同和一位极具生活情趣的老人聊天,可以得到与读其学术著作天壤之别的感受。这部回忆录,让人得到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喟叹,回归人类本性的呼唤。通过这部书的传奇回忆,能给我们启迪:我们今天怎么做人?
古文孝经指解
一卷。辑者不详。该书以宋代司马光、范祖禹之说合为一书。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人。宝元元年进士,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时为相,尽改新法,恢复旧制。死谥文正,追封温国公。著有《切韵指掌图》《潜虚》《稽古录》《涑水纪闻》等文集。主编《资治通鉴》为我国重要的编年史著作。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华阳人,仁宗喜祐八年(1063)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后因朋附司马光被贬而卒。曾与光同修《资治通鉴》,著有《唐鉴》、《华阳文集》。《孝经》自唐玄宗作注,今文始立,而古文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范祖禹又因光书另作,该书合为一卷。注《孝经》者,驳今文而尊古文,自该书始。但司马光尊从古文,而经文句下却备载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今文古文南辕北辙。宋黄震认为:《孝经》今、古文有细微差别,但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其实《孝经》只有一书。其说较为公允。该书有清康熙十九年(1680) 刊 《通志堂经解》 本。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凡三卷。又作方广灭罪成佛经、大通方广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上卷叙述佛向娑罗涅槃之途中,为十方菩萨宣说三乘一乘义,诸鬼神王等立誓护持此经,又为信相菩萨广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及诸大菩萨之名号及其功德;中卷讲说无憍慢等种种四法,并叙述付此法予虚空藏菩萨,并为之授记之情形;下卷秉上卷之说,为师子吼菩萨宣讲三宝一相之意,并为文殊师利举示灭罪之法、堕阿鼻地狱之果报。本书传译事实不详,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卷二以本书与像法决疑经等同收入‘众经疑惑’,开元释教录卷十八则附之于‘疑惑再详录’。历代之经录多疑其真伪,或系昙无谶以后,隋以前之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