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

- 姓名:夏衍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杭县人
-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30日
- 逝世日期:1995年2月6日
- 民族族群: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叔声、丁谦平、王老吉、实如、梓甫等。浙江杭县人。1920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1年考入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1923年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由李烈钧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直属驻日总支部的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27年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的工人运动。同时,着手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新兴文学论》、《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和高尔基的《母亲》,参与创办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秋,与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排演进步戏剧,编辑《艺术》月刊和《沙仑》。同年秋末,与鲁迅、冯乃超等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左联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剧团联合会(后定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先后编写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同年,在党的领导下组成党的电影小组,任组长。并成立了群众性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开展夺取电影阵地的斗争。1934年创作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中秋月》。1935年因受敌人追捕,蛩居上海,开始了多幕话剧《赛金花》的创作。1936年发表后,被称为“国防戏剧之力作”而轰动剧坛。同年6月,创作优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同年12月,写成多幕剧《自由魂》 (后改名《秋瑾传》),成功地塑造了“鉴湖女侠”秋瑾的光辉形象。1937年创作三幕剧《上海屋檐下》,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抗战爆发后,主编《救亡日报》,写了独幕话剧《赎罪》等。1938年在广州期间,先后写成四幕话剧《一年间》(又名《天上人间》)和电影剧本《白云故乡》。广州失守后,到桂林复刊《救亡日报》。1940年创作四幕剧《心防》和《愁城记》,均取材于上海,表现了作者挚切的忧国之情。1941年皖南事变后,撤往香港,创办《华商报》。香港沦陷后,在桂林与田汉、洪深等集体创作多幕话剧《再会吧,香港》 (后改名《风雨归舟》)。后去重庆,任中共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创作多幕剧《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改编六幕剧《复活》,合写了多幕剧《戏剧春秋》、《草木皆兵》,其中尤以《法西斯细菌》的成就最高。1945年创作多幕剧《芳草天涯》,是作者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剧作。同年出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后又赴上海恢复《救亡日报》(出版时改名《建国日报》)。1946年在新加坡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在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任委员、书记,兼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和《华商报》编委。建国后,先后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局宣传部、上海市文联、华东作协、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对外友协、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担任领导工作。作品有多幕话剧《考验》,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其戏剧创作不事渲染,不喜欢驰骋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不故意制造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忠实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质朴、凝炼、清淡、隽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夏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魏文帝集
三国魏曹丕撰。曹丕,即魏文帝,字子桓,沛郡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曹丕在政治上继承曹操,利用吴蜀的矛盾和互相攻伐,使魏获得暂时安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也比较重视,所以郭沫若说他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在文学上也是曹操的继承人。他的诗歌,形式多取材于乐府,与曹操相同;内容偏重抒情,写得缠绵悱恻,深婉动人,则与曹操有别。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而且完整的七言诗,《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是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奠基的作用。因此,曹丕是建安时期有影响的文学家。《隋书·经籍志》载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现今流传的《魏文帝集》是后人辑录的,收辞赋散文约30篇,诗歌约40首。有明张燮所编《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所辑刻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本等。世传《魏文帝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卷本,《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六卷本。
苦社会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48回,另“楔子”1回。佚名著。申报馆(上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版。卷首有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漱石生(孙家振)《叙》。翻印本有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本、1984年3月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台北)“晚清小说大系”丛书本、1985年2月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苦社会》和《黄金世界》合订本等。本书的主干故事,是写晚清苏州书生阮通甫、李心纯、鲁吉园3家的苦难经历。阮、李、鲁3人因天性纯良,为人正直,无不穷到衣食无着,举债度日的地步。时值中外人贩子相互勾结,诱骗中国穷人出洋充当苦工的时候。阮通甫和鲁吉园同时受骗上当各以300元的身价,将自己卖给了外国的人贩子。于是阮通甫携带妻儿老小,鲁吉园则离妻别子,由广州上了开往秘鲁的轮船。阮通甫被洋人打成重伤,不久死于船上。留下寡妇孤儿,流落异国他乡,不知死活。鲁吉园有幸被船上的中国水手华阿大收为助手,避免了客死他国之难,但从此蛰居船舱,四海飘泊。李心纯的遭遇略胜一筹。他先在上海发了一点小财,即赴美国经商,费了15年的心血,备受美国人的欺侮,好容易开了几个小店。不料美国政府强行修改华工条约,对华工残酷虐待和排斥,甚至连中国驻美使馆随员也因被辱自杀。李心纯见势不妙,只好贱价出售财产,毅然回到祖国,准备有所作为,以拯救成千上万的在美华工脱离苦海。故事至此断,原书标明为“初集”,未见续集问世。作品围绕阮、鲁、李三人的经历,还写了不少苦难人物,并对晚清社会的贫困凋敝,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展开了充分的揭露。尤其写得惊心动魄的,是关于美国、秘鲁疯狂虐待华工的滔天罪行。比如当一艘满载华工的轮船开到秘鲁的一个港口时,在其舱底竟发现了七八十具满戴镣铐、脱皮断骨、腐烂不堪的华工死尸。因此孙家振的《叙》文称其“有字皆泪,有泪皆血,令人不忍卒读,而又不可不读”。阿英的《晚清小说史》也肯定它“是一部很实际的‘华工血泪生活史”。
她是一个弱女子
中篇小说。郁达夫著。1932年4月20日上海湖风书局初版。不久,被指为“普罗文艺”遭查禁。1933年12月经删节,易名为《饶了她》,由上海现代书局重排出版。小说以生动的情节,变化有致的矛盾冲突,描写了杭州某校三个意识志趣各异的女性所走过的不同的人生路径。清末官僚家庭出身的郑秀岳,虽然学习优良,但十分羡慕富家子女的穿着。她的好友冯世芬由于受到革命者的影响,经常晓之以理,要她懂得“女子的堕落阶梯的第一级便是这虚荣”。她们的同学李文卿,出身于商人家庭。在其父的引诱下,成了一个有变态性欲的女性。冯世芬投身革命后,郑秀岳经不住李文卿的诱惑,竟堕落到与教员私通。“一·二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郑秀岳惨遭日寇轮奸致死。小说以大革命时代为主要背景,细致地描绘了郑秀岳由一个纯洁少女,最终变成一个以追求性欲来解脱苦闷的女人的复杂过程,塑造了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灵魂与肉体横遭摧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小资产阶级弱女子的形象,从而肯定了投身工人行列,走向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的奋斗女性冯世芬,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女性李文豪,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女性郑秀岳;同时,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新旧军阀的横行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作品的政治倾向十分鲜明。“他写郑秀岳的弱,写李文卿的不堪,都能给与读者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印象”(杜衡《她是一个弱女子》)。在艺术上,作者有意摆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而向写实主义转变。它标志着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一卷,唐憬瑟撰集,日本快道题记。外题天形像品仪轨,尾题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
使咒法经
全一卷。唐代菩提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叙述欢喜天毗那夜迦之仪轨,包括一字咒、像法供养法、偈颂、处世陀罗尼等。菩提流支另译有大使咒法经,为本经之广本,内容大同小异。
大方广曼殊室利童真菩萨华严本教赞阎曼德迦忿怒王真言阿毗遮噜迦仪轨品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忿怒王真言,成就有情,治罚难调伏者法。阎曼德迦忿怒王品第三十二。答寂静慧菩萨问,复说诸调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