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

- 姓名:夏衍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杭县人
-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30日
- 逝世日期:1995年2月6日
- 民族族群: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叔声、丁谦平、王老吉、实如、梓甫等。浙江杭县人。1920年毕业于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1年考入日本福冈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1923年开始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由李烈钧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直属驻日总支部的常务委员、组织部长。1927年被日本当局驱逐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的工人运动。同时,着手翻译《妇女与社会主义》、《新兴文学论》、《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和高尔基的《母亲》,参与创办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秋,与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排演进步戏剧,编辑《艺术》月刊和《沙仑》。同年秋末,与鲁迅、冯乃超等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左联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剧团联合会(后定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先后编写了电影剧本《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同年,在党的领导下组成党的电影小组,任组长。并成立了群众性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开展夺取电影阵地的斗争。1934年创作独幕剧《都会的一角》、《中秋月》。1935年因受敌人追捕,蛩居上海,开始了多幕话剧《赛金花》的创作。1936年发表后,被称为“国防戏剧之力作”而轰动剧坛。同年6月,创作优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同年12月,写成多幕剧《自由魂》 (后改名《秋瑾传》),成功地塑造了“鉴湖女侠”秋瑾的光辉形象。1937年创作三幕剧《上海屋檐下》,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抗战爆发后,主编《救亡日报》,写了独幕话剧《赎罪》等。1938年在广州期间,先后写成四幕话剧《一年间》(又名《天上人间》)和电影剧本《白云故乡》。广州失守后,到桂林复刊《救亡日报》。1940年创作四幕剧《心防》和《愁城记》,均取材于上海,表现了作者挚切的忧国之情。1941年皖南事变后,撤往香港,创办《华商报》。香港沦陷后,在桂林与田汉、洪深等集体创作多幕话剧《再会吧,香港》 (后改名《风雨归舟》)。后去重庆,任中共南方局重庆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创作多幕剧《水乡吟》、《法西斯细菌》、《离离草》,改编六幕剧《复活》,合写了多幕剧《戏剧春秋》、《草木皆兵》,其中尤以《法西斯细菌》的成就最高。1945年创作多幕剧《芳草天涯》,是作者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剧作。同年出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后又赴上海恢复《救亡日报》(出版时改名《建国日报》)。1946年在新加坡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在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任委员、书记,兼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和《华商报》编委。建国后,先后在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局宣传部、上海市文联、华东作协、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对外友协、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担任领导工作。作品有多幕话剧《考验》,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其戏剧创作不事渲染,不喜欢驰骋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不故意制造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忠实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具有独特的质朴、凝炼、清淡、隽永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夏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押沙龙,押沙龙!
长篇小说。美国福克纳著。以19世纪中期为背景,叙述一庄园主的罪恶现实。故事开始于1833年。托马斯·塞德潘带20个黑奴到杰弗逊开垦荒地,兴建大宅。后与洛莎的姐姐艾伦结婚,生下一子一女后,艾伦死去。儿子亨利的朋友查尔斯与女儿裘迪丝相爱并订婚。后来发现查尔斯是自己同一个黑白混血女人同居时所生,便以高贵门第不容黑人血液掺入为由,唆使亨利将查尔斯打死。事后亨利逃亡,使他失去了后裔;他向洛莎求婚,又遭拒绝,便与穷白人窝许·琼斯的外孙女朱莉同居。后朱莉生下一女,他破口大骂。窝许在盛怒之下将他杀死。至1909年,昆丁在自杀前九个月听洛莎讲述了托马斯家的情况,后来又由他父亲康普生作了补充。他与洛莎曾一同去托马斯庄园,发现年已70岁的亨利已经潜回家中。但不久大宅起火,一家人被烧死,仅剩下查尔斯的黑白混血儿:一个白痴。而托马斯要杀死查尔斯的真相,却是此后昆丁在上大学时与他的同学们一起推断出来的。小说通过托马斯庄园的盛衰,揭示了庄园制社会灭亡的必然性。艺术上由两个人物用各自的语言叙述故事,又由昆丁引导读者探讨其中的空白。既刻划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表现了叙述者的精神面貌,还让读者参与了创作过程,从而形成了多视角的叙述层次和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氛。
乾隆甘肃通志
又名《敕修甘肃通志》。甘肃巡抚许容监修。李迪、张能第、甄汝翼、郑铎、樊初荀、田吕叶、曹最编纂。清雍正六年(1728)奉敕纂修,乾隆元年(1736)成书。吏部尚书署川、陕总督兼甘肃巡抚刘於义刊行。全志五十卷、三十六册,为《四库全书》本。该志体例、取材、编纂格式虽以《陕西通志》为范本,但考证、补漏、增加内容约占一半以上。把甘肃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矿产资源、工农业、林牧业、水利、军事、政治等均载入志书。全志包含: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山川、城池、公署、学校、关梁、祠祀、贡赋、兵防、水利、驿递、蠲恤、盐法、茶马、物产、风俗、古迹、祥异、陵墓、封爵、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忠节、孝义、隐逸、流寓、仙释、方伎、烈女、艺文、杂记。内容多系抄录前志,不加考证,错讹较多;职官志甚为繁琐,文职直至州官、武职直至游击;全志经多人之手,缺乏统一编排,记事多有重叠,笔法不统一,详略甚不一致;取材于“正史”者多不录全名,任意简略为“元和志”、“方舆纪要”、“寰宇记”、“汉书”、“唐志”、“隋志”等,易引人误解;志书所用年号如“光宅”、“靖康”、“皇庆”、“弘光”、“隆武”等不记朝代,使读者难以稽考。
异授眼科
眼科著作。佚名撰。不分卷。约撰于清顺治元年(1644)。首载明目论,言及五轮八廓所配脏腑及眼病病因证治等问题。次以歌诀形式论述眼病之寒热虚实及治疗常用中药的药性及治疗宜忌等。对点药法、演药法、制药法、煎膏法、研药法、合药法、用药法、服药法、禁忌等均有述及。附以常用药方及加减法。后设七十二则答问,分述眼科七十二症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论述简明扼要,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眼目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治疗多以阴阳五行及脏腑学说为基础,方药以内服汤剂、丸散为主,间有点眼之剂,如推云散等。流传较广。有清嘉庆十六年 (1811)休宁陈文盛堂重刊本,光绪九年(1833)太原濬文书局重刊本,豫章刘继礼重刊本。解放后有排印本 (与《一草亭目科全书》 合刊)。
六祖坛经白话解
中国人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僭越”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六祖坛经》。《坛经》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
十八卷,唐义净译。特明食物之事。律以一切之食物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