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甲

- 姓名:朱逢甲
- 别名:字莲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朱逢甲,字莲生,清代松江府华亭县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主要事迹见于道光、咸丰年间。为人颇有才干,精于白描绘画,兼擅铁笔。人称“群经能折圣贤衷”,被誉为奇才。然科考屡弑不第,中年远赴贵州,于贵州学政鲍华潭门下为幕僚,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与《兴义府志》编撰。晚岁曾为上海《益报》主笔。著作有《间书》《平黔策》《沿海形势论》等。
据民国学者朱启钤的考据,朱逢甲为人颇有才学,很受同时代人的赏识,他在书画方面精于白描并工铁笔,经学方面“群经能折圣贤衷”被人赞为奇才,但是屡次科考,均未中第。他所流传的文章著述,除了《间书》之外,还有《平黔策》、《沿海形势论》若干卷。咸丰早期,朱逢甲还曾在贵州兴义,参与了《兴义府志》的编修工作。
道光晚期、咸丰初年,朱逢甲正值中年时期,曾远赴贵州,在贵州学政鲍华潭门下为幕僚,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编撰《间书》帮助甚大。咸丰四年(1854),《兴义府志》刚刚完成,贵州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满清官兵被打得焦头烂额,文士出身的朱逢甲领军打仗。朱逢甲在率兵与苗兵作战的过程中,作战极善谋略,曾设计活捉苗兵军师刘九纶。
然而,因为朱逢甲是无官人员,所以他的功绩,被当时的一些官员冒领,朱逢甲本人并未得到清廷的赏识。古人说:“功成不受赏,长揖归田庐”,朱逢甲心灰意冷之下,本想回乡,但因为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南京一带,归乡的道路受阻,只得闲居贵州,埋头读书以观时势。咸丰五年(1855)冬,朱逢甲开始编撰《间书》,他曾在自序中说:“杞忧徒抱,为撰《间书》一卷”。
清代许多知识分子为逃避现实,躲避严酷的政治高压而埋头书斋,走向纯学术领域的做法不同,朱逢甲编撰《间书》,其主要目的是企图为清朝统治者服务。当时,太平天国发展势头迅猛,各地人民起义如火如荼,北方又有白莲教起义军的响应与配合,早已腐朽入骨的八旗官兵,屡战屡败。《间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用“间”的方法,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
朱逢甲开始撰写《间书》的这一年,恰好有贵州雇农张秀眉举行起义,苗民群起响应,很快就有数万人参与。结合贵州地区的情况,朱逢甲在《间书··自序》中说,一方面是“黔苗变起,土寇应之,寇多如毛,号称数万”;另一方面是“城屡陷,官屡徇,饷则匮矣,兵则恇矣,练则不教之民矣”。接下来,朱逢甲抓住了清军在军事作战方面失利的三个重要原因,即财政匮乏、官兵惧战、乡勇团练尚未得到训练。指出了清朝统治着的三大弊病,朱逢甲希望通过间谍手段,寻求能够事半功倍而扑灭农民起义的方法。在朱逢甲看来,只要间谍手段运用得法,打入起义军上层领导,进而“擒贼先擒王”,就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朱逢甲撰写《间书》的直接目的,是为挽救清朝而开的药方。
朱逢甲认为,间谍活动是一项正当的政治军事活动,查阅各种史籍可以看出,古代的圣贤,也不乏身为间谍者,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春秋的子贡,都是其中的典型。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讳言间事,不能一概以奸诈卑劣持之。朱逢甲在《间书》中强调,不管用间的具体手段如何,只要行为的目标符合道义,对除敌兴邦、救亡图存有所助益,不要斤斤计较与手段是否光明正大,这已经与现代的用间观点大同小异。
疑晚清的持平叟、执权居士、持平子、持平居士、公道老人均系同一人, 即朱逢甲。朱逢甲饱读经书, 国学底蕴深厚, 并在襄助传教士办报纸过程中接触到了西学, 具有了现代学科意识。1871年, 他在讨论中国传统相术时, 曾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词, 为其创制“心理(学)”一词奠定了基础。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与碰撞是朱逢甲创制“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心理(学)”一词首先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制, 但因西学在中国晚清时期发展的延缓和曲折, 故没有像日本学者西周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在日本学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朱逢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宋稗类钞
笔记集。清潘永因编。永因,字长吉,金沙(今江苏金坛)人。此书三十六卷(一作八卷)。分君范、吏治、武备、科名、鉴识、文苑、词品、神鬼、工艺、古玩等59类。广采前人笔记、野史、诗话群书,经过章节与文字上的整理而成。资料丰富,便于查检。但引书不注出处,杂有唐、元、明故事,体例不甚严谨。其中选录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如《不修药栏》、《局量宽厚》、《爱石》、《落笔如云》、《中途乃返》、《“舍弟岂能为人也”》、《海井》、《女巫》。有刘卓英点校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全辽志
区域志。明李辅修,马应龙等纂。李辅认为旧《辽东志》舛讹脱落甚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行重编,越六月而成书。六卷,图一卷。辅字近台,江西进贤人。嘉靖进士。官辽东巡抚。应龙,定辽卫(今辽宁辽阳)人。嘉靖举人。官通判。嘉靖四十三年(1564)辅巡抚辽东,聘请应龙等人,以《辽东志》为基础,删冗补缺,续以新事,并对原目多所更定。四十五年(1566)成书。约三十万字。志分图考(附全辽总图、辽阳镇境图等二十幅)、沿革、山川、赋役、边防、兵政、马政、职官、选举、人物、风俗、方物、祥异、故迹、艺文等十九门。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简称《切韵指南》。等韵学著作。一卷。元刘鉴撰。成书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刘鉴,字士明,自署关中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自序说“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六通摄。作检韵之法,析繁补隙,详分门类,并私述玄关六段,总括诸门,尽其蕴奥,名之曰《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与韩氏《五音集韵》互为体用。诸韵字音,皆由此韵出也。”可见此书是参照《五音集韵》的声韵系统而作。《切韵指南》分十六摄,以摄统韵注明内外转
曾芳四
原署“我佛山人填词,仪陇山农评点”,载《月月小说》第八、九 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至九月刊。首都图书馆藏。 此曲取材于当时上海实事,主要剧情写流氓曾芳四企图强占 民女邓七妹事。仅见三出,出目为:《标目》、《涎美》、《劝娇》。未完。 以[蝶恋花]开场:“道德颓亡人格坠。变相森罗,何处寻真伪?白昼 豺狼昏夜魅,思量无计先回避。越是繁华越浊秽。如此江山, 只合供吟醉。制芰荷衣纫蕙佩,批风抹月聊相慰。”标目云:“曾芳四 陡起淫奸心,剂梁氏诡串阴阳配。邓七妹险遭强暴污,瑞观察科定 棍徒罪。”
诏狱惨言
原题“燕客具草”,经考证实为明顾大武著,1卷,民国九年(1920)刊印,集在“借月山房汇钞”中。本书据著者“目击”,详述了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魏大忠、杨涟、左光斗六君子因忤犯权奸颜珰而被诬以贪赃之罪、几经拷讯最终惨死诏狱之经过。书中于明代诏狱的组织系统、狱房结构、狱中饮食及医治、监狱管理及收受贿银等情况均有记载,尤其是对狱吏、狱卒秉承旨意、用刑惨毒及所用刑具的种类、规制的叙述,翔实而具体,为今天了解明代“六君子事件”的真相、了解宦官、厂卫干予司法的状况以及研究当时的诏狱和刑制,都提供了可贵的原始资料。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一卷。明瞿元锡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记瞿式耜拥戴桂王抗清,留守桂林殉难事。顺治七年(1651)清军攻桂林时,桂林守将各营怯战怀私,清兵一至,四散奔窜,城中竟无兵可用,然瞿式耜、张同敝毫无畏惧,从容就缚。记瞿式耜等被俘后,拒孔有德利诱劝降,问答颇为具体,指孔有德为毛文龙门子。又记朱元烨微服出走,甫至月城被乱兵所杀,此二事均为《明史·瞿式耜传》所无。又,《明史·瞿式耜传》称朱元烨为丁元烨,亦属讹误。卷尾述瞿式耜孙昌文自永历行在赴桂林收尸改葬经过,间有荒诞不经之语,而记瞿式耜安葬经过及地点,当确而无误。又记杨艺请于孔有德敛葬瞿式耜,称杨艺为礼部主事,是为当日瞿式耜荐杨艺于永历所授之职。《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所述瞿式耜殉难经过,称瞿式耜为先太师,全谢山谓当是留守族人口吻,而末段昌文安葬事,似为昌文往返桂林所闻见自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有《荆驼逸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