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月道正

- 姓名:莲月道正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四川岳池人
- 出生日期:1617
- 逝世日期:1694
- 民族族群:
莲月道正禅师(1617 - 1694)俗姓姜,号莲月,四川岳池人,是清代临济宗的重要僧人。他早年遍游讲肆,研习《楞严》《唯识》等,后转慕禅宗,上万峰参访破山海明禅师,得偈拂之赐,成为临济宗传人,并在夜郎山怀白堂宴坐六年。顺治十五年(1658 年),莲月道正在遵义九青山东印寺开法,此后辗转住持觉林、宝轮、度达、保寿、龙兴、景德、福昌、天皇、玉泉等寺。在玉泉寺时,他辛勤经营二十余年,使之成为重要丛林。他与当时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多有往来,还和永历政权以及大西军部分人员有接触。其禅法在本体论、心性论等多方面有独特见解,强调日常修行,将禅修融入生活,体现出 “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 的生活艺术和中国文化凡圣不二的精神智慧。莲月道正著有《莲月禅师语录》六卷、《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二卷,为后人研究其禅法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清代佛教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临济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及当时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的书
荒原狼
长篇小说。作者瑞士著名作家赫尔曼·海塞(1887~1962)。《荒原狼》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了那个时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小说主人公哈立·哈勒是一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博学多才,但对日常生活却笨拙无能。他憎恨将军、大资本家在煽动一场新的战争,但他的行动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他讨厌资产阶级处世哲学,而他自己却又在银行有存款,昧着良心吃利息。他同情穷人,同情革命,却又反对任何暴力。他自称在自己身上有着狼心和良心的对立,孤独徬徨,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歌手和吹鼓手处寻求安慰,看魔术剧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反抗、颇有点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味道,但最后还是从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学会了幽默。故事以一个出版者的前言为开端,概述了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接着以主人公的手记摘抄形式描述主人公在某城市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最后以魔术剧来演示当时的社会动乱,人生混乱和主人公的理想。
广阳杂记选
本书(一册八二面四九、二○○字)以选自刘献廷「广阳杂记」九十馀则为主,而另选王士禛「池北偶谈」十则、「香祖笔记」六则、钮琇「觚賸」十六则及题花村看行侍者「谈往」一则为附。要之,係就上述清初各种笔记中选集有关明季及清初台湾若干遗事。「广阳杂记」作者刘献廷,字继庄,一字君贤,用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生于清顺治五年,以布衣游名公间。博览,负大志;万斯同尤心折之,引参明史馆事。所著「广阳杂记」中关于南明与郑氏若干遗事,每多得自口碑。今选录者,如「郑克塽奏缴册印」、「赐姓与杨于两」、「林兴珠阿克萨之捷」、「洪复」、「小国姓」、「鲁世子垦田」、「黄梧平海五策」、「黄性震」等各则,史料价值极高。「池北偶谈」与「香祖笔记」作者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清顺治十二年,成进士。由扬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所选上述两笔记中关台事者,均属清代早期文献。「觚賸」作者钮琇,字玉樵;江苏吴县人,贡生。康熙时,知高明县。所著「觚賸」记明末清初杂事,多可补正史之阙。选录十馀则,尽为南明及台湾掌故。「谈往」(旧题「花村看行侍者偶录」)作者花村看行侍者,不知何许人;据「四库全书」存目:『盖明之遗民遁迹为僧者也』。所记凡二十七则,选录「飞黄始末」一则係述郑芝龙事。
老老恒言
养生类著作。清·曹庭栋著,全书共五卷。初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后因遭兵燹板毁,同治九年(1870)重刻。又名《养生随笔》。前二卷详晨昏动乱之宜,后二卷列居处备用之要,末附粥谱一卷,皆为调养治疾之需。全书所述,有论有法,周详实用。全书谈及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其中卷2中有老年人导引法,卧势5条,立式5条,坐式10条,均是为老年所制,简便易行。如卧式中有1条是导引手足十指,“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是清咸丰年间学者王永彬所著的格言体文学品评著作。全书分为221则,以随笔的形式阐发了安身立命的主旨,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全书以短小精辟,富有哲理见长,文辞浅近明晰,言语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意境深远。
李白
李长之著,1951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李白的生平事迹,以时间为序,讲述其一生的漫游生活;以开阔的视野勾画了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李白自由不羁的精神轨迹。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才情,深入浅出,带你走进盛唐的斑斓世相和李白的内心世界。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
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书中收录了《鲁迅的人格和思想》《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德行》《鲁迅和青年》《鲁迅的生活》《怀亡友鲁迅》《关于〈弟兄〉》《〈鲁迅旧体诗集〉序》《〈鲁迅旧体诗〉跋》《〈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10篇文章,并亲自为该书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