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燏

曾昭燏
  • 姓名:曾昭燏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湖南湘乡人
  • 出生日期:1909年2月1日
  • 逝世日期:1964年12月23日
  • 民族族群:

曾昭燏[yù](1909年2月1日—1964年12月23日),湖南湘乡人,1909年2月1日(清宣统元年正月十一日)生。她的曾祖父是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父亲曾广祚为举人,晚年患有精神病。母亲陈季瑛读过古籍,会琴棋书画,还会医疗,教育子女甚力。曾昭燏兄妹七人,后来全都受到高等教育。曾昭燏和二妹曾昭懿终身未嫁,俩人一起生活,融洽相处。她和二哥、著名教授曾昭抡亦关系密切。


曾昭燏出生在地主家庭,但她出生后不久,家道就开始中落。1923年,曾昭燏入长沙艺芳中学读书,六年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先在国文系学习,后转外文系直到毕业。她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古文学家、书法家胡小石教授的器重和培养,常得到胡的亲口传授,后还搬到胡家寄居三年,在胡的直接指导下发愤学习,专心致志地研究文学、古文字学、考古学。193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大学的学业,到金陵大学附中执教。


曾昭燏的青年时代,正是社会上的妇女谋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时期。曾昭燏那时意识到,妇女要有和男子一样的社会平等地位,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要不依附于男子。当时,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妇女中流传一种看法:结婚就是女子的坟墓,结婚就会葬送了一生。曾昭燏也认为不少女子结婚后整天忙于家务,埋没了她们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她决心不结婚。 1935年,曾昭燏怀着对考古学的极大兴致和求知欲,跟从曾昭抡自费到英国留学。留学期间,她十分珍惜时间,除了在学习时刻苦钻研外,假期就到各地去参观博物馆,广开眼界,增进知识。旅行时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学习时间,总是乘夜车赶路,在车上睡眠休息。她一进图书馆,常常连午饭也顾不上吃。1937年,她在伦敦大学研究院宣读论述古文字意义的论文,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和赞扬,获得考古学硕士学位,并担任助教。不久她又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实习十个月、慕尼黑博物院实习两个月。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曾昭燏身在海外,心念祖国,于1938年9月从法国马赛登船归国。归来时正遇武汉沦陷,她感到对日本侵略无能为力,心绪甚为悲观。但想到要利用所学知识来救国和要为祖国的考古事业作出贡献时,她毅然参加了云南大理和四川彭山的考古发掘工作,整理和编写了彭山考古发掘报告(石印稿本)。她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支生气勃勃的科学工作者队伍,到野外去发掘并加以研究探讨,直至1940年6月。这期间,她不知疲倦地实地发掘,查阅文献,几乎每天都是通宵达旦。后到昆明和重庆附近的李庄,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1941年2月起,她任中央博物院代理总干事、代理主任等职。1943年,她在重庆主持举办石器铜器展览会,充分显示祖国悠久文化,激发观众爱国热忱。嗣后,她将展览的石器铜器绘制成图片,运到印度扶轮社展览,与古代印度的文明媲美,受到印度和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赞赏。


抗战胜利后,曾昭燏参加了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及敌伪文物统一分配委员会等组织的工作。她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代主任,主持中央博物院的工作。1946年和1948年,她多次主持举办文物展览会。1948年,她参加联合国博物馆协会,成为当时中国在该协会的九名会员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昭燏更加努力于祖国的考古学专业。1949年南京博物院成立,她先被任命为副院长,1952年2月起任院长。她还兼任华东文物工作队队长、治淮文物工作队队长、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至1951年,她领导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江宁牛首山附近发掘了五代南唐李昇永陵和李璟顺陵。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发掘帝王陵墓,不仅出土许多重要文物,还为后来北京发掘明定陵提供了宝贵经验。她重视对考古人才的培养,亲自在“中央考古训练班”讲课,并到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考古学通论》和《秦汉考古学》等课程。


曾昭燏还兼任江苏省社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执委、江苏省暨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筹备会理事、《文物》和《江海学刊》编委、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被选为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昭燏的主要著作有:在英国伦敦大学时写的《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在德国国家博物院期间写的《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以及《大理发掘工作报告》、《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与吴多鼎、王介比合写)、《南唐二陵发掘简略报告》(和张彬合著,载《科学通报》第2卷第5期)和《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主论,文物出版社1957年版)、《沂南古画像石古墓年代的讨论》(载《考古通讯》1958年第5期)、《关于沂南画像石古墓发掘报告》(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合编)、《关于沂南画像石墓中画像的题材和意义》(载《考古》1959年第5期)、《试论湖熟文化》、《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和尹焕章合著)等。


1964年12月23日,曾昭燏因精神病和高血压症于南京去世。

曾昭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楼居杂著

楼居杂著

一卷。《野航诗稿》一卷。《野航文稿》一卷,《附录》一卷。明朱存理 (1444—1513)撰。朱存理,字性甫,号野航,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布衣终身,性好藏书,手自抄录,精致不苟。著有《旌孝录》。据文徵明作存理墓志称,称其著有《野航集》,不言卷数。朱存理自作《募刻诗疏》,称选得诗百首之外。沈周题其诗稿,虽止有百篇,但诸体皆备,但可知其集不过一卷。《千顷堂书目》载其 《野航渔歌》、《鹤岑集》二种,亦不言卷数。盖已久佚。是编为其族孙观潜所辑。惟《楼居杂著》一卷为当时原帙。凡题跋二十二篇,引一篇,逸事一篇,记二篇,尺牍二篇,募疏二篇。然编次杂乱无序,又以王鏊募造《野航疏》窜入其中,殊不可解。诗稿、文稿各一卷,则观潜采掇诸书而成。其中,诗稿仅十四首,其中一为佚句,一为联句,实只十二首。仍冠以杨循吉、祝允明二序。文稿亦仅十篇,而见于《吴都文粹续集》者十之有八。附录一卷,杂录朱存理逸事及诸家为朱存理所作诗文,后以观潜跋语为终。朱存理嗜古,精赏鉴。杂著中如:《题云林子诗后》、《跋席上腐谈》、《跋夷白斋稿》、《跋鸣鹤余音后》诸篇,皆足以考证诸书之始末。诗文则皆散佚之余,不足以尽见所长。然以仅存之诗文见之,其诗文多为抒写性灵、有感而作。故在成、弘之际,台阁体盛行之时,使人耳目一新。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还附于 《天尺楼丛钞》。

楚辞补注

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注。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采撷宋人及前代诸说,对王氏章句进行“补注”。其体系是以“注曰”而列王逸注文于前,次以“补曰”阐发己意,评判王逸之说。原本还有《考异》 一卷,今分散而入“补注”之中。洪氏《补注》对王逸旧说进行补充,阐发其义理,并对不妥之处进行驳正,抒明己见,在章句训诂上,也对之进行了补疏查阙。吸收了其他诸家的观点和见解,在义理和训诂两方面对王逸之说进行更详细、准确的阐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述其成书始末说:“兴祖少时从柳展如得东坡手校《楚辞》10卷,凡诸本异同,皆两出之,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遂为定本。始补王逸《章句》之未备者,成书,又得姚廷辉本,作《考异》,附古本《释文》之后,其末,又得欧阳永叔、孙莘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叶少协,校正以补《考异》之遗。洪于是书用力亦已勤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明利害得失。论述精辟,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彼时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则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皇朝经世文四编

皇朝经世文四编

清末何良栋辑。五十二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被迫推行一些新政。何氏乃继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搜辑新出救时济世之文成此编。西人论说亦采入。治体、学术、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外部九纲仍二、三编旧例,惟改洋务为外部。较二、三编所增改之子目有:富强、国债、税则、钞法、银行、赛会、公司、公法、议院、善举、埠政、治道、史传、地志等。纲目与早出之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略同。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以后出现的新形势。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

像象管见

像象管见

九卷,明钱一本著。此书不取京房、焦赣诸说,又不取陈抟、李之才之义。唯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名。大旨以为由辞得象,而后无悬虚说理之病;知象为像,而后有神明默成之学。深辟言象遗理,言理遗象,仿佛其象而仍不知所以为象之弊。认为象为天道,像其象者尽人合天之道。《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乃据《周易》卦爻以索求《易》象,推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一本研究《六经》,尤邃于《易》。是书不取京、焦、管、郭之说,亦不取陈抟、李之才之义,惟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曰《像象》。

官弈经

官弈经

《官弈经》是明朝重臣张居正的作品,由于张居正的特殊地位和显赫政绩,《官弈经》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张居正是中古代唯一的顺风顺水改革家,他的成功秘要在《官弈经》中有多重展现。清代名臣曾国藩对《官弈经》研悟颇深,他说:“官之荣辱,尽在弈中。”《官弈经》共分八卷,分别为“道弈卷、术弈卷、阳弈卷、阴弈卷、强弈卷、弱弈卷、顺弈卷、逆弈卷。著名文史专家马树全先生在深刻点评原文的同时,又精心撰写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典。《官弈经》哲理深邃,见解高远,启人心智,实用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