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留学日记
作者:胡适章节列表
升序↑- 胡适留学日记台北版自记
- 重印自序
- 自序
-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
- 民国元年(1912)九月廿五日至十二月廿八日
- 民国二年(1913)四月至三年(1914)二月廿八日
- 民国三年(1914)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七日
- 民国三年(1914)七月七日至八月十日
- 民国三年(1914)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
- 民国三年(1914)九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一日
- 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十二日至四年(1915)二月十四日
- 民国四年(1915)二月十八日至六月七日
- 民国四年(1915)六月十二日至八月九日
- 民国四年(1915)八月九日至十一月三日
- 民国四年(1915)十一月廿五日至五年(1916)四月十七日
- 民国五年(1916)四月十八日至七月廿一日
- 民国五年(1916)七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四日
- 民国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六年(1917)三月廿日
- 民国六年(1917)三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一日
- 民国六年(1917)六月九日至七月十日
猜你喜欢的书
贞素斋集
元代诗文别集。8卷,附录2卷。舒頔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数种清抄善本,又有1种清抄本,仅残存10卷,现藏安徽省图书馆。8卷本《贞素斋集》卷首有明洪武四年(1371)舒頔自序,《贞素斋自传》。在自序中,舒頔说:“虽居离乱中,艰难险阻千情万状,独于诗未尝忘情。”自传中进一步说自己“喜为文章,人求记述,则欣然命笔,未尝以事辞”,“又喜咏歌,或古风长律,取意而足,不蹈袭,不求奇,务在理胜”。足见舒頔对于写作是十分认真的。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辨、碑、跋、文,卷4为传、赋、说、墓志铭等文体,卷5-6为古体诗,卷7为五七言近体(包括1首六言绝句),卷8为七言长律、词。附录卷1为《贞素斋铭》,《贞素斋记》等资料及明洪武十二年张梓撰《舒公行状》。附录卷2为舒远的《北庄遗稿》(卷首有8世孙舒孔昭写的题识)及舒逊的《可庵搜枯集》。舒頔在《贞素斋自传》中说:“三为教官,遭时抢攘,遂退处教授私塾,所居曰贞素斋。”因此,舒頔把文集题为《贞素斋集》。本集为舒頔后裔舒旭、舒孔昭辑刊于明嘉靖年间,由当时的绩溪知县赵春出资刻印。舒頔的诗以七言古体最为擅场,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法度,但成就不如诗。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
太上洞渊三昧神呪斋忏谢仪,题「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书出于唐末。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道士为人建斋行道,转读《太上洞渊三昧神咒经》之科仪,谓行此仪可以「首谢罪愆,断截魔瘟,清家安国,保护人民」。其仪式节次有归礼十方天尊、忏谢祝咒,吟颂旋行等。
高上玉皇胎息经
高上玉皇胎息经,简称《胎息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另有唐幻真先生《胎息经注》注本,收入《云笈七签》卷六十。此经为七言韵文,全篇仅八十八字,论述胎息要旨。胎息为道家养生之术,渊源甚古,《抱朴子内篇》〈遐览〉已着录《胎息经》。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亦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幻真先生在《胎息铭》中,也说「假名胎息,实曰内丹」。本篇所述胎息之法。以调息为主,使呼吸吐纳绵绵,不用口鼻,守神于内,若婴儿在母腹中,故曰胎息。《胎息经》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提出了修炼胎息的基本原则,指出达到胎息状态的一般顺序:伏气─结胎─胎息,强调了达到胎息状态的关键,认为胎息的要领是固守虚无,神气相注。所谓「固守虚无,神气相注」就是要修炼者消除各种意识活动(包括潜意识活动),使高级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使修炼者进入纯净空无的精神境界,神和气在下丹田相注,使人的生命潜能得以合理发挥功效。
原要论
自来医之一道,内症凭脉象,外症凭形状。外症惟痘 最关紧要,痘症见于古人坊本者甚多,而于治 则尚略。迩来痘 ,迥非昔比,调治非时,变为棘手。吾郡袁氏沈氏虞氏,有治抄本,其论症辨状,甚为了然。对症用药,亦极详慎,爰纠同志,登诸梨枣,以广厥传。至症之轻重,时之寒热,地之燥湿,则尤在高明者因宜增减,谅不泥于古也。
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杂剧剧本。明初避朱元璋讳,改“朱太守”为“王鼎臣”。简名《渔樵记》。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本事出《汉书·朱买臣传》。剧写朱买臣与渔夫王安道、樵子杨孝先交谊甚笃,朱买臣之岳父刘二公为激发朱买臣求取功名,一方面令其女玉天仙向朱买臣索休,一方面又暗地里将银两、衣服交与王安道,以资朱买臣进京应试。朱一举中第,授会稽郡太守,起初不认玉天仙,后经王安道说破就里,误会解开,夫妻遂和好如初。本剧通过描绘朱买臣的怀才不遇,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困顿和不满。剧情曲折,富有戏剧性。语言俏丽泼辣,风趣流畅,令人喜读。
明臣谥考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所以然。较他家所记,独有根据。其前代诸臣,如谢枋得之谥“忠节”,纪信、文天祥之谥“忠烈”,邓文进之谥“忠襄”,苏缄之谥“忠壮”,史或不载,世所罕知,亦颇赖此书以存。卷末附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拟谥者二十九人,又三十八年至四十年拟谥者四人,皆二谥并列。盖神宗荒怠,奏章率不批答,莫知进止,故两存也。最后列《考误》一篇,凡五十七人,皆据官册以正野史、文集之讹。其中多有无谥而昌称谥某者,亦有字相同异,美恶顿殊者。或诡词假借,或传写舛谬,外人无从而知。非应鼇身为礼官,亲检故籍,不能一一釐正也。其於一代易名之典,可云精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