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瀛日记
作者:施景琛施景琛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郁冈斋医学笔尘
医学笔记著作。2卷。明王肯堂(守泰)撰。秦伯未选辑。王氏原著名《郁冈斋笔麈》,4卷。秦氏予以选辑,将其中有关医药之论述编成此书。上卷包括稀痘秘方、寒热因用等25节,下卷有发热、胁痛等14节。内容以阐述医理及杂病证治为主,并记有少量医案及验方。1929年上海中医书局出版排印本。
南华真经新传
二十卷。宋王雱(1044—1076)撰。王雱字元泽,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王安石之子。王雱博学多识,不到二十岁就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熙宁四年(1071)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参加撰修《三经义》,升天章阁待制。熙宁九年,迁为学土,后以病辞官,未几卒,年仅三十三岁。撰有《老子训传》、《佛书义解》、《南华真经新传》等。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周为南华子,《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王雱此书,是为解《庄子》。前人注《庄子》者,有晋代向秀、郭象等。王雱撰此书的体例,略仿郭象注本,而更加简约其词,标示大意,不琐屑诠释文句。内七篇注之较详,外十五篇、杂十一篇注之较简。除《逍遥游》外,以下诸篇都有题解,概括通篇大意。其诠解《庄子》,大体以庄释庄。但也偶有会通儒佛之言。例如,以“逍遥”况佛家之“身通法界”,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比孟子的“不加不损”、佛家的“不增不减”,称“缘督以为经”,是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全书不言神仙丹道炉火之事,大略叙述庄子以道为宗为本。认为道是无方无物,寂然冥运,而万物没有不由之的。至于人体道,其要在于无我。又以体用讲道,认为道体无形无名,无内无外,因为道体无所用,所以为众用之祖;圣人穷理尽性,是保全性命的根本;体道是为了用,尽道之所无,入神之所妙,与物不迕,随变而迁,能内圣而外王,逍遥而应世。认为道遍布一切领域,物与我同根,都是以道为体,禀受阴阳而生。王雱对于个别词句的诠释,常常别出心裁。例如,其解《逍遥游》中“齐谐”说:“齐者齐其所不齐,谐者谐其所不谐”所以称齐谐。其释《齐物论》的“成心”一词说:“心者人之真君也,人不能丧其真君,所以谓之成心也。”王雱所释虽与别家有异,但又颇能阐述经旨。后世研究《庄子》者,虽然对王雱其人褒贬不一,但对其才学则一致称赞。认为王雱之作,破规矩而任自然,与庄周的滉漾肆论极为相近,颇得庄周之微旨,是研究《庄子》的重要典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本影印《道藏举要》本。
亢仓子注
九卷。唐何粲撰,明黄谏音释。《亢仓子注》,又称《洞灵真经注》。此书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据唐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说明唐代已有注《亢仓子》之书者。但柳宗元未题注者姓名,不知是否与此本相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亢仓子》二卷,题何璨注。《四库提要》据此二说,认为何璨当在宋以前,并疑柳宗元所读即此书,所以称唐人何粲。因《四库提要》称晁公武《读书志》所录“璨字从玉与今本 (粲字) 小异” 之语,所以 《中国人名大辞典》误注“何粲,宋人,字从玉,有《亢仓子》注。”其说不足据。何粲注解《亢仓子》,多以道儒家言。如其于《全道篇》题下注称“心冥虚极、德洞玄微,功并四时、苍生自化。”其于《君道篇》题下注称“清净无为、以身率下。”于《贤道篇》题下注称“克己复礼,贤良自至。”于《农道篇》题下注称“夫谷者人之天,理国之道务农为本。”于《兵道篇》题下注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如此等等,其注文简明而质朴。然而今本注文中糅杂黄谏音释,使人无法识别注文与音释,为今本不足之处。虽然音释混入而使其注不纯,但其有助于阅读《亢仓子》中所用奇字,也不可尽废。今本《亢仓子注》末有《亢仓子注后跋》一篇,署名兰塅道人金城黄谏书。跋文依宋人高似孙《子略》之说,以王士源为王褒似乎欠妥,所以《四库提要》斥黄谏“平生之精力,主于以篆改隶、以骇俗取名,其他皆未深究。”此书舛误虽多,而对于研究《亢仓子》仍有可参之处。现存明《道藏》本、《道藏举要》本 (皆题《洞灵真经注》),清 《四库全书》 本。
古钢表
在一般人的眼中,霍桑的性情要被看做是相当古怪的。他最厌憎无聊的应酬。
他常说我国的有闲阶级里面,有一种专门应酬不作别用的人才。他们靠着祖先的余荫,无所事事,生活的方式只限于今天李家请客,后天张家答席;或是王某三十大庆应当去应酬几副扑克,赵家如夫人开吊,又得去敷衍几圈麻将。“不作无益事,怎遣有涯生?”便是他们的人生哲学。结果影响了那些意志薄弱的后辈,弄得社会的风尚奢靡好闲,正当的社交反不容易推行开来。所以凡是什么具庆、弥月一类的会集,霍桑不顾人家的“矫情”“古怪”的批评,总是一概谢绝。
月河所闻集
宋莫君陈撰。一卷。今有《吴兴丛书》本。本书载北宋时杂事,有关元祐诸臣者较详。作者为熙宁、元祐间人,以当时人记当时事,较为可信。 《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小说家类存目,推测为“书贾从《说郛》抄出”,而今传各本《说郛》中皆无此书,所言似不足信。又因书中引及郭璞《钱塘谶》,而推测作者为南渡后人,亦未允。作者熙宁间已入仕,至南渡初,年当已逾八旬,虽属可能,但无他据,亦不足征信。郭璞《钱塘谶》在宋初人所著《吴越备史》中亦引及。作者转录,大致亦仅为录本乡异闻而已。
北使录
明李实撰,1卷。实字孟诚,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十四年(1449),瓦剌太师也先统军攻明,经“土木之役”,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后在攻北京时,遭明军反击,北撤,翌年,遣使者完者脱欢议和。时,实任礼科给事中,请行。是书为李实向明廷奏报出使瓦剌,与也先谈判的经过记录。书中对也先送还英宗的决心及瓦剌部众企盼议和之情意皆有详细叙述,是研究“土木之役”后明蒙关系的重要资料。有《纪录汇编》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