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石峰堡纪略

作者:佚名
钦定石峰堡纪略

二十一卷。清乾隆四十九年敕撰。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清廷对伊斯兰教新教和撒拉族人民继续推行高压政策,因而又激起了田五领导的石峰堡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四月,田五在甘肃巩昌府通渭县北六十余里的石峰堡,发动回民反清起义。清廷急令阿桂等率军镇压,至七月初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钦定石峰堡纪略》分卷首(天章、御制诗)一卷、正文二十卷,自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固原提督刚塔奏报田五起义始,至五十年四月初十日福康安奏报各处勘察情况止,记载了清廷镇压田五起义的全过程及其善后措施,同时也暴露了清廷对起义者及其家属的残酷屠杀情况,例如高宗下令,对起义者 “名下幼孩,即年未及岁,俱当概予骈诛” (卷十四)。后收入 《四库全书》 中。

猜你喜欢的书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完成于1926年,1927年发表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研究年鉴》第八卷上,同时出版单行本。现已再版15次,并有英、日、朝、西、中等文种的全译本。该书的目的在于追寻“在”的意义,并由此建立所谓“有”的基本本体论。以往的形而上学,即存在论(或本体论),都没能揭示存在的真实意义。而解决“在”的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区分“在”与“在者”。前者是一切在者成其为在者的原始的可能性;后者是一切现成的、被规定了的东西。海德格尔就把“存在”当做一个过程来加以研究了。“此在”具有两个特点:它的“存在”对它的“本质”有绝对的优先地位;它的“我的在”的性质。书中又讨论了“此在”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这就是“在世”。“此在”不仅与世界内的其他在者不分主客、浑然一体地存在,并且与世界内所遇到的其他人共同在世。在共在中的此在处于“此在之沉沦”状态,在世的本质是“烦”、“无”、“畏”、“死”等等状态,“畏”是此在在逃避自己在世的基本情绪。畏中显示出来的此在之在世的结构整体就是“烦”。“死”是此在的最终结束,人都是通过“死”而达到此在之“在的完成”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此在的“向死而在”表现为对死的不断逃避,而且这种逃避是在暧昧隐讳的态度中进行的。海德格尔坚持“本真的为死而生”的态度,鼓励人们克服身心上的重重苦痛,承担起自己的存在,从而获得自身本真的全体的真。该书被誉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作者在该书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体系,对其后的哲学派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本书内容和文字极艰深、怪诞,所以被公认为是非常难读的一本书。

欧阳文粹

欧阳文粹

二十卷。宋陈亮(1143—1194)撰。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金华)人。自幼聪颖,才气超群,喜谈兵法,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一挥而就。隆兴初 (1163),上 “中兴五论”,无回音,便自修于家,致力于著书。淳熙中 (1181左右),更名同,诣阙上书,极言时事,帝将授之以官,他却渡江而归。光宗亲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陈亮未赴任而卒。端平初,追谥文毅。所编撰《欧阳文粹》二十卷,虽不及欧阳修著述的十分之一二,然“篇目素定,而参校众本,迥然不同。如 ‘正统论’、‘吉州学记’、‘泷冈阡表’ 皆是也”。(《周必大序》)。亮还著有《龙川文集》、《三国纪年》等,并行于世。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

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重要 著作。作者在第1章以“何谓‘俗文学’?”为俗文学释 义:“‘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 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 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 东西。”继而扼要综述俗文学的6个特质及其与生俱来 的优缺点:“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是口 传的”、“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 放的”、“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又就俗文学的体裁将 其分为5大类:诗歌——包括民歌、民谣、初期的词曲 等;小说——专指“话本”;戏曲——戏文、杂剧、地方戏; 讲唱文学——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游戏文章 ——用散文体或赋体写作。简要叙述了各种体裁俗文 学的产生与发展。尔后作者以13个章节的篇幅,以翔 实的资料对上自“古代的歌谣”下迄“清代的民歌”中国 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俗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作了系统地叙述,并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各时代的文 艺发展的关系阐明了个人的见解。

地藏慈悲救苦荐福利生道场仪

地藏慈悲救苦荐福利生道场仪

中国佛教典籍。宋释元照集。四卷。明清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本科仪主要以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依据而编集。包括仪文两卷,提纲、密教各一卷。举办法会时不仅仪文、提纲、密教交叉使用,而且还要依行仪的过程逐品唱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在现存科仪中较有代表性。是研究佛教科仪的重要资料。 本科仪不见中外佛书着录,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顺权方便经

顺权方便经

梵名Stri^vivarta-vya^karan!a-su^tra 。凡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顺权方便品经、转女身菩萨经、转女菩萨所问授决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名‘顺权方便’,意为随顺众生之意乐,而发导道意。本经重点在于释尊之弟子须菩提与一大乘女菩萨间之对答,内容系阐明大乘之微妙法。全经承受维摩经之思想甚为浓厚。本经之异译有昙摩耶舍译之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一卷。

长者子制经

长者子制经

全一卷。略称制经。东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藉长者之子‘制’(又译逝),向其悭贪之母,叙说供养佛陀之无量功德,及供养之虔诚心较供物之多寡更重要。经中并述及弥勒佛与其教化,推测本经系于诸佛、净土思想流行之后所成。同本异译经有佛说菩萨逝经、佛说逝童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