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作者:魏收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诏撰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写出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版本为130卷,到北宋,残缺39卷。刘颁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代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之,仍维持130卷。计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旧有秽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已甚之词”。 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章节列表
升序↑列传
-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
-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 列传第七 景穆十二王
-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 列传第九 献文六王
-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 列传第十一 卫操 莫含 刘库仁
- 列传第十二 燕凤 许谦 张衮 崔玄伯 邓渊
- 列传第十三 长孙嵩 长孙道生
- 列传第十四 长孙肥 尉古真
- 列传第十五 穆崇
- 列传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题 庾业延 贺狄干 李栗 刘洁 古弼 张黎
- 列传第十七 奚斤 叔孙建
- 列传第十八 王建 安同 楼伏连 丘堆 娥清 刘尼 奚眷 车伊洛 宿石 来大千周几 豆代田 周观 闾大肥 尉拨 陆真 吕洛拔
-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
- 列传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
- 列传第二十一 宋隐 王宪 屈遵 张蒲 谷浑 公孙表 张济 李先 贾彝 薛提
- 列传第二十二 王洛兒 车路头 卢鲁元 陈建 万安国
-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 列传第二十四 李顺
- 列传第二十五 司马休之 司马楚之 司马景之 司马叔璠 司马天助
- 列传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龙 韩延之 袁式
- 列传第二十七 李宝
- 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
- 列传第二十九 源贺
-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
- 列传第三十一 严棱 毛修之 唐和 刘休宾 房法寿
- 列传第三十二 罗结 伊馛 乙瑰 和其奴 苟颓 薛野 者 宇文福 费于 孟威
-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
-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
- 列传第三十五 卢玄
- 列传第三十六 高允
- 列传第三十七 李灵崔鉴
-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 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吕罗汉 孔伯恭
- 列传第四十 赵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张湛 宗钦 段承根 阚骃 刘昞 赵柔 索敞 阴仲达
- 列传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冲
- 列传第四十二 游雅 高闾
- 列传第四十三 游明根 刘芳
- 列传第四十四 郑羲 崔辩
- 列传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 列传第四十六 杨播
- 列传第四十七 刘昶 萧宝夤 萧正表
- 列传第四十八 韩麒麟 程骏
- 列传第四十九 薛安都 毕众敬 沈文秀 张谠 田益宗 孟表
- 列传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悦
- 列传第五十一 王肃 宋弁
-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
- 列传第五十三 邢峦 李平
- 列传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 列传第五十五 崔光
- 列传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聪
- 列传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 列传第五十八 刘藻 傅永 傅竖眼 李神
- 列传第五十九 裴叔业 夏侯道迁 李元护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悦之 淳于诞 李苗
- 列传第六十 阳尼 贾思伯 李叔虎 路恃庆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
- 列传第六十一 奚康生 杨大眼 崔延伯
-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
- 列传第六十三 尔朱兆 尔朱彦伯 尔朱度律 尔朱天光
- 列传第六十四 卢同 张烈
- 列传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杨机 高崇
-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
- 列传第六十七 成淹 范绍 刘桃符 刘道斌 董绍 冯元兴 鹿悆 张熠
- 列传第六十八 朱瑞 叱列延庆 斛斯椿 贾显度 樊子鹄 贺拔胜 侯莫陈悦 侯渊
- 列传第六十九 綦俊 山伟 刘仁之 宇文忠之
- 列传第七十 李琰之 祖莹 常景
-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 贺讷 刘罗辰 姚黄眉 杜超 贺迷 闾毗 冯熙 李峻 李惠 高肇 于劲 胡国珍 李延实
- 列传儒林第七十二 梁越 卢丑 张伟 梁祚 平恆 陈奇 常爽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孙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冲 卢景裕 李同轨 李业兴
- 列传文苑第七十三 袁跃 裴敬宪 卢观 封肃 邢臧 裴伯茂 邢昕 温子升
- 列传孝感第七十四 赵琰 长孙虑 乞伏保 孙益德 董洛生 杨引 阎元明 吴悉达 王续生 李显达 张升 仓跋 王崇 郭文恭
- 列传节义第七十五 于什门 段进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娄提 刘渴侯 朱长生 于提马八龙 门文爱 晁清 刘侯仁 石祖兴 邵洪哲 王荣世 胡小虎 孙道登 李几 张安祖 王闾
- 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张恂 鹿生 张应 宋世景 路邕 阎庆胤 明亮 杜纂 裴佗 窦瑗羊敦 苏淑
- 列传酷吏第七十七 于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张赦提 羊祉 崔暹 郦道元 谷楷
- 列传逸士第七十八 眭夸 冯亮 李谧 郑修
-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晁崇 张渊 殷绍 王早 耿玄 刘灵助 江式 周澹 李修 徐謇 王显 崔彧 蒋少游
- 列传列女第八十 崔览妻封氏 封卓妻刘氏 魏溥妻房氏 胡长命妻张氏 平原女子孙氏房爱亲妻崔氏 泾州贞女兕先氏 姚氏妇杨氏 张洪初妻刘氏 董景起妻张氏 阳尼妻高氏 史映周妻耿氏 任城国太妃孟氏 苟金龙妻刘
- 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兴 寇猛 赵修 茹皓 赵邕 侯刚 郑俨 徐纥
-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宗爱 仇洛齐 段霸 王琚 赵黑 孙小 张宗之 剧鹏 张祐 抱嶷王遇 苻承祖 王质 李坚 田秦松 白整 刘腾 贾粲 杨范 成轨 王温 孟鸾 平季 封津 刘思逸
- 列传第八十三 匈奴刘聪 羯胡石勒 铁弗刘虎 徒何慕容廆 临渭氐苻健 羌姚苌
- 列传第八十四 僭晋司马叡 賨李雄
- 列传第八十五 岛夷桓玄 海夷冯跋 岛夷刘裕
- 列传第八十六 岛夷萧道成 岛夷萧衍
- 列传第八十七 私署凉州牧张实 鲜卑乞伏国仁 鲜卑秃发乌孤 私署凉王李暠 卢水胡沮渠蒙逊
- 列传第八十八 高句丽 百济 勿吉 失韦 豆莫娄 地豆于 库莫奚 契丹 乌洛侯
- 列传第八十九 氐 吐谷浑 宕昌 高昌 邓至 蛮 獠
- 列传第九十 西域
- 列传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车
- 列传第九十二 自序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
史学名著。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是书主要记述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全书分九卷。第一卷记克洛伊索斯对波斯的进攻,作为引起波斯人侵犯希腊人的第一个诱因;作者在这里还记述了吕底亚和波斯的情况,特别是居鲁士进行的征服;第二卷主要介绍埃及的情况;第三卷主要记述冈比西斯和大流士时期的情况,并插入了有关萨摩司之事;第四卷介绍了斯奇提亚和利比亚的情况和大流士对它们的进攻;第五卷主要记述伊奥尼亚起义;第六卷记述马拉松之役;第七卷从克谢尔克谢斯的出征希腊,记述到阿尔铁米西昂和铁尔摩披莱之役;第八卷记述决定性的撒拉米司一役;第九卷记述普拉塔伊阿和米卡列之役,而以雅典军队攻陷赛斯托斯(前478)结束。是书用伊奥尼亚方言写成,明显继承了《荷马史诗》的语言风格,文字生动流畅,富于文采,有浓厚的荷马味道。同时作者又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他从人民群众中间吸收营养,学会了许多民间创作的手法。此外,是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赛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之父”。其书的记载有不少是亲自调查得来的,有许多都为后世的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古代世界史、中西交通史、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文献。传世抄本有10余种,16世纪初出版以来,几乎在各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译本。中国有1959年商务印书馆本,由王以铸译,1985年再版。
北宋文化史述论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望诊遵经
诊法著作。清汪宏撰。二卷。宏字广庵,新安人。汪氏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故以《内经》、《难经》之旨为宗,兼采张仲景、杨士瀛、李梴等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光绪元年(1875)撰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上卷为诊法常以平旦、明堂周身部位、五色主病提纲等三十九论,阐述望诊的要领、原则、方法以及人体生理气色表象与病理状态关系。下卷为目分脏腑部位、眼目形容提纲、望舌诊法等六十二论,系统论述望眼、口、唇、齿、鼻、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汗、血、痰、便等望诊,对诊断的意义。文字简练,纲目分明,是一部较为实用的临床参考书,为重要的望诊专著。有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一九五九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十地经论义记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之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起。至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华严之六相圆融义虽亦据世亲之十地经论,实际系依用慧远之解释始得大成。其章疏有十地经论义记抄出二卷、十地义记心意识考略一卷。
诸法本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说欲为诸法本,即中阿含诸法本经。
西藏度亡经
又名《中阴得度法》,本书是一部西藏佛学名著,依照佛教义详细介绍了人死以后每天“中阴”的变化情形。它蕴含着一套丰富的临终、死亡及死后世界的知识和图景。此外,基于《西藏度亡经》的藏传佛教“临终关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它既是死亡救助,又是生死教育,涵盖人从生至死的一切人生课题的智慧,这也是现代临终关怀需要借鉴和发展的。这些内容具有强烈而广泛的心理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