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制女官考

作者:黄百家
明制女官考

清黄百家撰。黄百家,明末大家黄宗羲之子。所书一卷,排列明初女官的诸局职守等情况。明代女官在宫中为皇帝服务,但与妃嫔不同。洪武五年 (1372) 制订六局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勅,形成一套完整的宫廷女官制度。其六尚局为: ①尚官局,对各局出纳文书册籍签署印章,需到宫外征办的,则为其请旨。②尚仪局,掌管宫内礼仪起居。③尚服局,负责供应服用采章等。④尚食局,掌管皇帝膳食。⑤尚寝局,掌管皇帝晏寝。⑥尚功局,掌管女红的工作。六局之外另有宫正司,负责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是书除记述六局职守外,还介绍了女官的品秩,人数、下属司,有的并列具体要求。比如尚食局,介绍有执掌二人,正五品。下设司膳 (掌割烹煎和之事。有司膳、典膳、掌膳、女史各四人),司醖 [执掌(略) 分工 (略) 人数(略)],司药 [执掌 (略) 分工(略) 人数 (略)] 司 [执掌 (略) 分工 (略)人数 (略),并规定“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这些记载简明、具体,与卷末说明: “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于父母,听婚嫁。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见受职者,家给与禄。”使人们对明初女官制度有了粗略了解。尤其是永乐以后,除尚宝数司之外,女官职掌尽归宦官,是书提供的这些资料就更具历史价值。清虫天子辑的 《香艳丛书》收有

黄百家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

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王文成全书[标点本]

王文成全书[标点本]

三十八卷。明王守仁 (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字,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 (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因忤刘瑾,杖阙下,谪贵州龙场驿丞,起为南刑部主事,累官至南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号文成。著有《阳明乡约法》(已著录)、《阳明全书》。阳明著述本各自成书。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合梓以传,书前有徐阶序。共三十八卷,首编语录三卷为 《传习录》。次文录五卷,皆杂文。别录十卷,为奏疏、公移之类。外集七卷,为诗与杂文。续编六卷,则是文录所遗漏,又搜辑编刊的。集后又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也是钱德洪与王畿等编纂。王守仁虽然是一位大儒,但他的诗文创作均有功力,其初从李、何唱和,逐渐形成其诗调俊爽自然的风格。其诗感情较为浓郁,兴寄较为深长,擅于水到渠成地以结句点明主题。如《登阅江楼》中 “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不仅清雅而且颇多联想。其文亦写得畅达俊爽。如后世所传诵的《瘗旅文》,是他谪居龙场驿丞之时为客死异乡的陌生人所写的祭文。文意凄凉,催人泪下,颇有些艺术魅力。本集在明代末期版本佚失,以后有多种选本流行于世,但都缺略,不及此本完备。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敬止集

敬止集

水利志。明陈应芳撰。四卷。应芳字元振,南京泰州(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官福建布政使参政。作者因家居淮南泰州“泽国”,为讲求水道源委,河之利害,以明水利。集当时有关水道奏疏、公移、私札为是书。五万七千余字。以“敬止重桑梓”名书。首为泰州上河、下河,高兴下河、兴化下河、宝应下河和盐城下河诸图。附“论漕河建置”、“论地方形势”、 “论五方城冶”、 “论广陵田赋”、 “论减水堤闸”和“论高堰利害”等十三篇。继为奏疏、公移、序、碑、传六篇; “答陈如冈掌科问湖工募夫议”等尺牍二十七篇; “士夫公上院道书”和“复褚爱翁抚台”等二十八书。该书所载今昔水道变化很大,与图亦多有不符;但议论详明,对河道之疏浚、筑防,仍有较大裨益。有《四库全书》本。

梁州记

梁州记

甘肃地方志。后凉段龟龙撰,清张澍(1781—1847)辑。原十卷,一说八卷。段氏原书久佚,张氏于《太平御览》、 《初学记》、 《北堂书抄》、 《艺文类聚》诸书辑得二十余事,加以考证纠误,集成是书。记述今甘肃河西走廊历史、地理、民族及吕光事迹。

普济玉琳国师语录

普济玉琳国师语录

十二卷。明代释通琇(1614—1675)等人编。通琇,明末清初禅宗僧人。俗姓杨,字玉林。江阴 (今江苏省境内)人。十九岁从馨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后从嗣法,传临济宗学。曾住浙江省的武康报恩寺,顺治十五年(1658)奉诏入京,在万善殿说法,顺治帝亲临听问,倍加恩宠,赐以 “大觉禅师”尊号。第二年回归故寺后,又受封为“大觉普济禅师”,并赐予紫衣。顺治十七年 (1660),帝建坛选僧受菩萨戒时,特请通琇为本师,并加封他为 “大觉普济能仁国师”。1675年卒于江苏淮安的慈云庵。《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即是通琇所作的关于他自己一生弘法学业的言论集,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出家闻道,奉佛守戒,学法义理,禅门宗义等诸问题,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详载了他个人的见解言论。此语录对了解通琇佛学思想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二十卷,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特明提婆破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