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醒世训
作者:洪秀全
洪秀全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写于1845—1846年间。是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它依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也”,“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实则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的思想,吸取儒家理想社会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应是“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涂,选举上德”,“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和谐的世界。但由于人们“见”小,“量”小,不懂“天下万国实一家”的道理,使“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憎,一出于私”,对同国、同省、同府、同县,同乡、同里、同姓“则爱之”;对异国,异省、异府……异姓“则憎之”,以至“相侵相夺相杀”。洪氏从朴素辩证法观点出发,认为黑暗的世道不会不变,“乱极则治,暗极则光”,黑暗的时代即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他号召人们“跳出邪魔之鬼门,循行上帝之真道,时凛天威,力遵天诫,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己正人,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公平正直”之世。该书反映了洪氏改造旧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不出道德救世的藩篱,但从他对黑暗政治的激烈批判,对理想社会的
猜你喜欢的书
抱犊山房集
六卷。清嵇永仁(1637—1676)撰。嵇永仁,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江苏无锡人。康熙初,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客。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反清,执范承谟,并胁嵇永仁降,稽永仁不从,投入狱中。逾三年,范承谟被杀,嵇永仁自缢身死。嵇永仁工诗文,好医理,著稿盈案。亦工曲,有传奇 《扬州梦》、《双报应》及杂剧 《续离骚》。曲录《续离骚》共含四剧,为:“扯淡歌”、“泥神庙”、“笑布袋”及 “骂阎罗”。康熙四十七年 (1708)追赠他为国子监助教。是集前三卷为 《吉吉吟》、《百苦吟》,皆其陷狱时,与范承谟及同难诸人唱和诗;《和泪谱》,则为同难诸人所作小传。第四卷:《葭秋集》;第五卷:《竹林集》,乃其旧时所作。第六卷附录同时被难的会稽王龙光、华亭沈天成二人之诗文。雍正中,其子曾筠编次付梓,并以诰敕及谕祭文等列于卷首。嵇永仁受难时是以诸生身份作幕宾,尚未受官职,而以生命与叛乱强藩抗争,显示了正直封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狱中所为诗文,皆缕述当时实事。狱中不得笔墨,以炭屑画于四壁。闽人重其人品,录而传之,得存于世。今诵其词,奕奕然犹有生气。有雍正中刊本、《四库全书》本。
金陵春梦之五:和谈前后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五集《和谈前后》聚焦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的博弈(1945-1946年),揭露表面和平下的暗流涌动:美国调停的局限性、双方政治角力、东北争夺及军事摩擦,为全面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玉官
许地山早年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早期的短篇小说,多以南洋生活为背景,有异域情调,故事曲折离奇,充满浪漫气息。1939年发表的小说《玉官》,描绘了面对欲施暴的军士挺身而出宣扬基督爱的教义的玉官的救世精神。小说主人公玉官是一个寡妇,成为基督教徒以后,整天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地四处传播福音,最后不顾别人的劝阻,发愿要孤身远渡重洋。由于作者对于佛学的感情、造诣很深,故他能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研究佛教,从而启迪读者获得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智慧。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一卷,宗喀巴造,汤芗铭译。明建文四年(1402年)成书于热振寺。系《瑜伽师地论》中菩萨戒品的注释。乃集诸家注释之大成,系统阐述佛教戒律,告诫僧众必须严持戒律以及如何遵行戒律。对当时整顿西藏佛教有一定影响。
诸天传
凡二卷。南宋行霆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题号重编诸天传。改订自神焕所著之诸天列传。记述天台宗伽蓝所安置诸神之由来,并依金光明忏法定其道场列次。举梵天、帝释、多闻、持国、增长、广目、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并附载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罗王、阎魔罗王等,凡二十天。各依经论详其事缘,并加七言二十六句赞。
金刚经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 一部佛经。属般若类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喻坚固,这部佛经的名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以金刚坚固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刚经》为佛弟子阿难记述,如所有佛经一样,以 “如是我闻” 这句套语开篇,然后记录了释迦牟尼世尊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与长者须菩提的答问。释迦牟尼以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的三段论式,阐发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者则是非相” 的“性空幻有” 的基本观念,说明般若 (智慧) 就是不著事相 (无相),不生留恋 (不住)。卷末有四句偈文,为全经点睛之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 “有为法”,据注家说,就是 “凡有所为者皆是,上自天地造化,下至人之所为,皆 ‘有为法’。”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最早由鸠摩罗什译成汉文,后来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名家都曾重译过,但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由于篇幅简约 (全经仅五千二百余字),述义深刻,文字通俗,所以流传颇广。禅宗五祖弘忍传教就以 《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说是这样 “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慧能是文盲,不识一字,但偶然听见别人念诵 《金刚经》,就豁然感悟,后遂以 《金刚经》作为禅宗的法宝。历代为其作注者不下百家,包括唐玄宗、明太祖、明成祖等帝王,堪成佛经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