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

洪秀全
  • 姓名:洪秀全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花县福源水
  • 出生日期:1814年1月1日
  • 逝世日期:1864年6月1日
  • 民族族群: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拜上帝教的创立者,太平天国天王。小名火秀,族名仁坤,及长,改名秀全。其先祖原居广东省嘉应州石坑堡,乃中原南来之客家人。约在清康熙年间,洪氏从嘉应州移居花县福源水(土名屋檐水),旋迁官禄㘵,秀全即诞生于此(一说秀全生于福源水)。父洪镜扬,母王氏,继母李氏,兄仁发、仁达,姐辛英(一说名凤),皆王氏所生。镜扬薄有田产,“以耕种为活”。为人公正耿直,受“众村公举保尊,兼理会事”。


1819年,秀全入村塾读书。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几年之间,读完“四书”、“五经”,兼及诸子百家,颇有进益,深受师长及亲友赞许。


1827年,未满十五岁,即应科举试。县试已售,府试落选,失望而归。时因家道中落,遂助父兄务农。十七岁,应友人约外出伴读一年,后回乡为村塾师。此后,复三次应考,虽其才志甚高,但因清廷考政腐败,悉不得中。


1837年第三次参加府考时,曾在广州得传教士赠《劝世良言》一册,当时并未加以考究。因屡试不第,内心失望、愤懑,且劳累太过,终成大病。自云病中魂游高天,面见上帝斥责孔子,并吟“手握乾坤杀伐权”诗(一说该诗并非作于此时),并以“太平天子”自许。


1843年,第四次应试不第。7月,与表兄李敬芳共读《劝世良言》,吸取西方基督教独尊上帝教义,创立拜上帝教。洪仁玕、冯云山等首先信从。于是撤去书塾孔子牌位及家中门神、灶君诸神像。守旧乡老群起攻讦,秀全旋即失去教席。


1844年4月,与冯云山等“出游天下”,教导世人敬拜上帝。先至珠江三角洲之顺德、南海、番禺,继入粤北清远、英德与连山瑶区等十余州县。因来去匆匆,效果甚微。这年初夏,与冯云山联袂入广西,5月,抵贵县赐谷村,住秀全表兄黄盛均家中。日夜写书送人,并斥打六鸟妖庙,教导乡民敬拜上帝。仅数月,“皈依受洗礼者逾百人”,首创广西拜上帝会(一说并无所谓拜上帝会组织)。9月,云山自贵县至桂平,后入紫荆山。11月,秀全亦离贵县东下,蛰居花县乡间,重操村塾教业,并以中国儒家大同说,西方基督教独尊上帝、不拜邪神说,结合农民平均、平等之思想要求,撰写《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诗文(一说《原道觉世训》写于1848年),提出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姐妹,应独尊上帝,不行恶事,且斥封建皇帝为“阎罗妖”,号召人民奋起将其“击灭”,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1847年,离乡至广州,欲向美国传教士罗孝全(Rev.I.J.Roberts)学习有关宗教知识。因对“上帝”及其“真道”问题意见相左,毅然离开教会,重上广西,几经波折,于8月经贵县、武宣而至桂平紫荆山。由于冯云山之努力组织宣传,当时非但紫荆山已有拜上帝会众二千余人,即浔州府及两广边区之许多州县,亦已有拜上帝教之信从者。秀全深受鼓舞。10月,与云山自大冲村移居“形势险固”之高坑冲,并将象州甘王庙、紫荆山雷庙等捣毁。地主团练趁机反扑。次年1月,冯云山被捕入狱。3月,秀全返粤设法营救,毫无结果。时拜上帝会内波澜迭起,纠纷不断。4月,杨秀清伪托天父下凡传言,10月,萧朝贵伪托天兄下凡传言。秀全皆予承认。从此,拜上帝会之宗教权力逐步为杨秀清、萧朝贵所掌握。是时,云山已出狱,并赶回广东谋与秀全共商大计,未遇。


1849年春,秀全复回广东。7月,乃与云山重返紫荆山。广西自1847年后,民变蜂起,愈演愈烈。秀全回至广西,预见近世烟氛大变,起义时机日趋成熟,暗自以汉皇、明主自许,深信可以“收残黑雾”,迎接光明。于是,根据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之说,依齿序与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结为异姓兄弟,组成拜上帝会领导核心。秀全虽仍受尊崇为教主,然大小事务及行动则多听命于秀清、朝贵。


1850年,拜上帝会与各种敌对力量之斗争日见激化。先是,会众中有劝秀全“早坐金龙殿”者。4月,秀全一度“身穿黄袍”,但为“天兄”以“根机不可被人识透”劝阻。是时,起义准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7月底,秀全母及妻儿等一行十余人平安抵桂。9月2日,秀全从“天兄”命由胡以晀陪同,自金田往平南大同里山人村密藏。而各地拜上帝会众因受敌对势力之压迫,已开始集中,并定于11月4日至金田团营(一说是日起义)。12月,清方封锁山人村。金田会众前往“迎主”,大败清军于平南思旺圩,护卫秀全回归金田。


1851年1月初旬(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旬),秀全颁发“遵条令,别男行女行,秋毫无犯,公正和傩,各遵头目约束,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五大纪律。11日(十二月初十日),秀全三十八岁,团营会众于金田“恭祝万寿”,誓师起义(一说并无正式誓师起义日期及行动),建立太平军,正号太平天国(一说太平天国正号于永安封王建制时)。旋即挥师进踞大湟江口,以石头脚陈家大屋为大本营。3月,回师紫荆,西进武宣,秀全在东乡登极称天王,建立五军主将制。太平军在武宣、象州屡败清军,复回师紫荆、金田。秀全在茶地发布命令,对各军统属,行营匝营重作安排,号召各军各营同心同力,护持老幼男女病伤,总要个个保齐。并明令今后行动,宜听中军主将杨秀清将令。9月,全军东出平南,分水陆两路向永安州挺进,25日占领州城。秀全进城后,即改州衙门为“天朝”。听取“诸臣随时奏事”,并以天王名义,先后发布缴获归公,杀妖记功,封赏打仗升天功臣,禁止称上称帝,褒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明定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等诏令。并重申别男行女行,严厉查禁违犯第七天条者,同时颁行太平天历,刊印《太平礼制》、《幼学诗》等文献。


1852年4月,秀全以建国规模初具,而敌人攻城甚急,城内盐粮俱缺,遂号召通军男将女将,齐举刀枪,同心杀妖。且命萧朝贵、罗大纲率军破围,大败敌人于永安、昭平山区,然后围攻桂林,破兴安,下全州。南王冯云山在全州牺牲。于是改变从湘江北进计划,转由蓑衣渡向湘南前进,连克道州、嘉禾、蓝山、桂阳、郴州等州县。军行所至,敌人土崩瓦解,各地官廨、学宫、寺庙或焚或毁,农民、矿工、会党分子踊跃参加,争为效命,兵员激增。9月中旬,萧朝贵在长沙城外战死。秀全乃自郴州挥师北上,月底,直逼长沙。重申严禁私藏私带,别男行女行,整肃后宫等条令。并取道益阳,渡洞庭湖,北出岳州(今岳阳市),向湖北挺进。12月底,夺取汉阳、汉口。


次年1月,攻克武昌。3月8日,秀全在城内“放炮祭旗”,然后分兵水陆两路,夹江东下,一路斩关夺卡,九江、安庆、芜湖等沿江重镇皆被攻破。19日,占领南京城。秀全原拟兵出河南,以主力北伐。后从杨秀清议,定南京为国都,改名天京。秀全进城后,即征调男女万人,大兴土木,将清两江总督衙门改建为天王府。所造宫殿,“穷极壮丽”。随即分军北伐、西征。北伐军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统率,奋战两年,虽直逼天津,震动北京,但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终致全军覆灭。西征军由胡以晄、赖汉英等统率,经安徽、江西直抵湖北武汉,颇多攻取。是年,在天京建诸匠营、百工衙,设立圣库,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欲行平均分配土地,废除私有财产,并对政治、军事、社会组织及军民生活,多有具体规划,以期实现“处处均匀,人人饱暖”。并于地方推行乡官制度。旋因《天朝田亩制度》无法施行,而天京兵民日众,米粮奇缺。秀全乃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奏议,改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但秀全入天京后,即“僻处深宫,从不出户”,日唯孜孜矻矻,写作各种文告、诏书,着意讲求官规礼仪,语多不切实际之“天话”、“梦话”。一切军政事务,多任杨秀清裁决。


1856年夏,打破清军围困天京之江南、江北大营。8月,杨秀清逼秀全封其为“万岁”(一说并无逼封事)。秀全表面应允,暗中则派人赶往江西,密诏韦昌辉回京(一说并无密诏)。9月,昌辉杀杨秀清,兼及亲属与部众二万余人。致令天朝元气大伤,人心涣散。11月,因昌辉滥杀太过,复动员天京军民将其捕杀,并召石达开回京辅政,同时重用胞兄仁发、仁达等,对石达开多方牵制。次年6月,石达开以秀全疑忌太过,率军远征。秀全虽颁诏挽留,但石达开一去不回。至此,首义六王或死或走,朝政无人掌管,秀全虽云“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但力不从心,事与愿违。


1858年,遂拔蒙得恩、陈玉成、李秀成等人掌管军政。


1859年3月,洪仁玕自香港抵达天京。秀全大喜,立即封他为干王,总理朝政。仁玕向秀全“恭献”《资政新篇》,陈说“致治大略”。秀全逐条加以批示,多加赞赏。


1860年5月,太平军再解天京之围,乘胜进取苏南和浙江各地,建立苏福省。11月,秀全发布安民告示,揭露清廷“厚敛重征”,申明太平军“奉行天讨,救民水火”,以期百姓“安居乐业”。同年,命令重刻《天朝田亩制度》,并批准洪仁玕关于平分土地的《天朝则例》。但曾国藩湘军已从湖北进窥安徽,天京上游主要据点安庆危急。秀全命陈玉成、李秀成分军进攻武汉,谋解安庆之围。因受英国侵略分子之阻止,加以李秀成误期,以致功败垂成。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中外反动势力正加紧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而洪秀全执迷天情,不信人谋之思想日益严重,对清方的破坏缺乏积极的应变措施。他滥封王爵,相信有天父天兄庇护,即使睡着也“做得王,坐得江山”。


1861年,他把太平天国改名为“上帝天国”。旋又改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结果,战守频遭失败,政局日益不稳,军心民心涣散。9月,安庆被湘军攻陷,守军全部战死。次年5月,陈玉成牺牲,天京上游屏障尽失。清军在“洋兵”配合下,分三路向天京进逼。


1863年,苏州沦陷。曾国藩湘军与李鸿章淮军联成一气,合围天京。城内兵粮俱缺,形势十分危急。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另谋发展。秀全断然拒绝。自谓“天兵天将多过于水”,并命军民“多备甜露(野草)”,谓“可食饱长生”,终至坐困孤城,一筹莫展。


1864年6月1日,秀全经“卧病二旬”后“升天”(一说死于6月3日)。6日,长子洪天贵福继位,称幼天王。7月19日,天京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政权全面崩溃。

猜你喜欢的书

外科医镜

外科医镜

外科著作。清张正辑。一卷。正字贞庵,号药樵,嵊县(今属浙江)人。先习儒,因其母患臀疽久治不愈,遂习疡医。“采摭前贤之精义,考验心得之无微”,念其“以儒习医,析理若镜”,故称。书中对一般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证治均予论述,然缺乏辑者临证见解。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详)撰。危大有,字道纪,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经集义》十卷。此书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师三洞弟子张宇初《道德真经序》,阐述危大有撰此书之原由及志向。其次为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序》。据其序所述,他将诸家注释相互比较,认为诸家各有得失;又有异同,学者于此不能不惑。于是将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释,“取其训释详明,理长义同而不牵强者,集成一部”。此书初为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今作十卷,即 《道经》、《德经》各五卷,无论二卷还是十卷,二者内容实质相同。《天一阁见存书目》作六卷,疑为缺误。《道德真经集义》要旨在于:“以天为自然为体,以冲和默契为用;内而保炼存养,外而清静临民”。收集河上公、何心山、刘师立、林希逸、董思静、柴元皋、吕知常、李道纯、倪思、苏辙、晁迥、吴澄十二家之说。其各家言论,如:宋代倪思、明代何心山《老子》注本久已亡佚,皆赖此书而存,实为千古之功。后世学者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此书集各家为一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著述完善。为后世学者研究《道德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灵棋经

灵棋经

古代占验术书。二卷,旧题汉东方朔撰。或以为出自黄石公,黄石公以授张良,后东方朔传其术;又有题汉淮南王刘安所撰者,“其说纷纭不一,大抵皆术士依托之词”(《四库全书总目》)。《隋书·经籍志》有《十二灵棋卜经》一卷,不著撰人;清姚振宗《隋志考证》引宋刘敬叔《异苑》,云系“晋宁康(373—375)初襄城寺法味道人”所传;其所传法用十二枚棋作占卜具,故又称《十二灵棋卜经》。《隋书·经籍志》载“十二灵棋卜经一卷”;《宋史·艺文志》载“李进注灵棋经一卷”。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谈艺录》出自陈衍弟子黄曾樾手,《谈艺录前言》有言:“曾樾幸生同乡国,自有知识,则知景仰先生,窃揆梼昧,不敢自致于门墙。 丁卯孟冬初弦,由董仲纯丈介谒先生于文儒坊三官堂之匹园,呈诗文为贽。 ”黄曾樾拜师期间,聆听教诲,潜心研究,为备遗忘,条次记录陈衍的谈艺评论,“有所请益, 必为畅言,退而录之,以备遗忘,随闻随记,无有汇次,名曰《谈艺录》,记实也”,从丁卯拜师,到“十九年七月”,成书仅三年时间。 在《谈艺录》中涉及人物更多、话题更广,此外,大谈诗歌写作之法,对《红楼梦》亦有见地。 陈衍认为作诗要“学问足,虽求工亦不至于苦也”,要“深于经史百家以厚其基”,“学文字当取资大家”, 更告诫黄曾樾“文字与人品有莫大关系”,人正文章自然正气凛然;此外,如何作七律、为高调、避熟字等,均详细阐述。 对诗人的评点则如:“清初诗人,吴梅村固是大家,然即其擅长之七古论,只能备一格,作诗史观”;“樊榭诗五古七绝为上, 七律次之,五律又次之,七古为下”;“渔洋虽喜用典,而用得恰好处,簇簇生新,盖以少许胜人多许也”。从唐宋之杜、韩、白、陈师道、刘克庄等,至清钱谦益、王士禛、查慎行、厉鹗等名家,陈衍评各家皆细致入微,谈艺挥洒自如。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二卷,闽泉州大开元寺 沙门圆瑛讲,讲解此经分为三科 甲初释题目 二 叙译人 三 解经文 今初

金刚顶普贤瑜伽大教王经大乐不空金刚萨埵一切时方成就仪

金刚顶普贤瑜伽大教王经大乐不空金刚萨埵一切时方成就仪

金刚顶普贤瑜伽大教王经大乐不空金刚薩埵一切时方成就仪轨,一卷,佚名,日本佚名题记。外题大乐金刚成就仪轨,尾题普贤瑜伽经大乐金刚薩埵成就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