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报律
作者:佚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较为完备的新闻法。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由清政府颁布。由商部、民政部、法部共同起草,经宪政编查馆议复后,奉旨颁行。是在此前的《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的基础上,参照当时日本的报纸法制订的。共42条,1910年修订,增为45条。主要规定有:报纸创办前必须向政府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并交纳保证金;每期发行时,必须于前一日晚12时以前,送交地方行政机关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刊载“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害公安”、泄露外交、军事秘密及“攻讦个人阴私”的文字;禁止刊载“未经官报、阁钞发布的谕旨奏章”,违者或“永远禁止发行”,或处以徒刑、罚款。针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大多流亡海外办报的新情况,规定在国外发行的报纸违反以上规定者禁止在国内传布,由海关查禁入境,私行运销者,入官销毁,另外还对编辑、印刷、发行人应具备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该报律虽为压制进步舆论,维护封建制度而制订,但在形式上已具备现代新闻法的雏形。民国成立后曾被北洋军阀和一些省所援用,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人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
大瑟尔
本书是凯鲁亚克后期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杜洛兹是一位作家,是“垮掉的一代”所崇拜的偶像。他受邀去加利福利亚的海滨胜地大瑟尔度假,希望能亲近大自然并远离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可事与愿违,他看到的大自然让他有压迫感,他甚至幻想海浪拍击堤岸的声音是对他种种罪恶的抨击。酗酒过度的杜洛兹在经历一番疯狂的风流韵事之后,精神几近崩溃,这也使他对垮掉派的理想落败进行痛苦的反思。
志贺寺上人之恋
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954年(29岁时)。它是一个极端境况下的爱情故事。被裹入情欲的圆环的双方分别是:形容枯槁的老和尚(志贺寺上人)、陪着天皇睡觉的女人(御息所)。志贺寺上人(古代日本尊称和尚为“上人”)修习净土法门,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别无他求,只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修为很高。在其心底,所谓的“现实”就像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画。但老僧无法真正入定。御息所(本意为“天皇歇息处”,代指天皇的侍妾)的出现搅扰了他。御息所来志贺赏花,掀动车帘的一霎,也掀动了老僧的眼睛和心灵——在精神与肉体相交的那种根源上,上人感到了震动,余波激荡,回旋不去,构成闭环……有了爱情,上人的修为就有崩坏的风险了。老僧要如何做?徒具精神的他,将用神思意念去应对和转化这场衰年的痴迷。
背影
散文集。朱自清著。1928年10开明书店出版。书前有作者的《序》。这是朱自清最著名的散文集,作者生前曾多次重版。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中,《背影》一书收在第1册里。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全集》第1卷中,也收入了该书。《背影》的《序》,作者曾以《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为题,发表在《文学周报》第345期上,它是当时评论散文创作的重要论文。作者总结了新文学发生以来散文创作的成绩,以及发达的原因; 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归纳了创作散文的特点。《背影》中的文章,作于1925年至1928年间,这正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巅峰时期,之后便转入“国学是我的职业”时期,作者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散文就写得少了。《背影》中的作品,多为作者的精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其中作为书名的那篇《背影》,更是现代散文的佳构。
武则天
五幕剧。宋之的著。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6月初版。作品描写武则天由一个尼姑成为皇妃后,利用种种手段逐渐取得皇帝的信任,乘机专权。在充满矛盾斗争的朝廷内部,她凭借手腕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排斥异己,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果断而又狠毒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的反抗和挣扎,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女性应该享有的做人的权利。
明珠记
一名《王仙客无双传奇》。戏曲。明陆采(1497—1537)撰。采字子元,号天池,别署清痴叟,江苏吴县人。性豪爽,好游历,不修举业,日夜与所善剧饮歌呼,年四十而卒,著有传奇多种。此剧取材唐薛调传奇小说《刘无双传》,写刘无双同王仙客相恋,赠与明珠为信物。后无双被征入宫,王仙客得古押衙之助,救出无双,二人终于结为夫妻。清戏剧家李渔曾改编此剧第二十五出《煎茶》,收入《闲情偶记》。有明万历间陈眉公评本,明末吴兴闵氏校刻朱墨套印本,毛氏汲古阁原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